臧秀丽
(吉林公用事业工程学校,吉林 吉林 132000)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是激发求知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学习兴趣是学好《机械基础》课程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准备起始课,注意教学的良好开端作用,这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而激起学习动机。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而正确的理解基础之上。老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才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制定出有效而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老师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如在介绍绪论时,应从机械发展史讲起,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再强调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内容,从而产生学好本课程的学习动机。
形象直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首次认知对后继学习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可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把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学习任务上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使用教具、挂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如讲授联接件内容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常用的螺丝钉等零件实物模型在课堂上演示,这样学生易于接受,最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讲授螺纹的主要参数时,对螺距、导程、螺纹升角的理解以及计算,尤其是对于多线螺纹参数学生想象不出来。而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涉及到螺纹应用的计算,比如确定螺旋传动中的移动距离以及其他常用机构的塔齿轮变速机构中实现变速对丝杠运动的影响。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较硬的两块平板在其上分别画出一条、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其过程并用心思考;然后把直板卷成圆柱时就显示出单线及双线螺纹螺距、导程之间的关系。或更加直观地在一个圆柱上等距绕上两根颜色不同的线绳,代表双线螺纹,从而使一条螺旋线上的螺纹以同一颜色表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怎样才是同一条螺旋线上的相邻两牙。又如平面连杆机构中最常用的是四杆机构中的铰链四杆机构,在机械基础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又是其他四杆机构的基础,教师可通过自制铰链四杆机构教具,让学生加深认识,提高兴趣,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事实证明,适宜有趣的教具演示能把抽象的内容赋予直观、明了的形式,学生不但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而且印象十分深刻,学习效果比单纯听课要好得多。
《机械基础》课程的内容在缺乏教具和设备的情况下,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思想或方法。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感受。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授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啮合时,由于内容过于抽象,借助挂图或模型等传统的教学教具很难用语言表达一对齿廓或相邻齿廓不同时刻的啮合状况,导致学生很难理解教学内容。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flash做成的一对相互啮合齿轮运动状况的动画,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清晰地观察到一对齿廓或相邻齿廓在不同时刻的啮合状况,为讲解渐开线标准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与连续传动条件做好准备。又如在绪论中,讲解机器与机构的概念,制作单缸内燃机等机器动画演示给学生观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直接演示内部结构和各部分之间内在的联系及运动关系,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兴奋学生思维。通过电脑的生动演示,本来比较抽象的内容一下子形象具体了,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学的重难点也解决了,而愉快生动的演示课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课堂上枯燥的理论教学,再生动也不及实践操作来得更容易掌握。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动手能力,还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在介绍轴的有关知识时,可先组织学生进行减速器的拆装,通过拆装了解许多零件,如:轴承、齿轮轴、键、箱体等,同时一边拆装,一边讲解这些零件的特点,安装要求,轴的结构设计等知识,如有条件,可以让这些零件动起来,通过现场教学,能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还可以对设备制造一些故障,指导学生进行维修。此外,教师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还需加强指导,根据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来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考。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那种简单、机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的教育模式已远远不够,必须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培育出为未来社会所需的高技术、高能力的综合人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兴趣较低,只想学习一些实际操作。而要想熟练操作又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专业技术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灵活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利用教学活动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形成具有社会价值的更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要根据各教学环节的特点,合理取舍和安排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引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以达到用较少的学时取得最佳效果的目的。此外,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施还需要学校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持。如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应该逐步建立机械分析室、制作室,展示各种典型的机械实物,反映创新意识的、具有较为新颖的机构及机械结构的机电产品;具有典型工艺的、供拆装用的典型机械产品。可通过分析、拆装认识机械的组成和各种机构、结构在具体机械中的应用。
《机械基础》课程作为机械类、机电类等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教具演示加强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环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几方面入手,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专业知识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