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平, 陈雪琼
(华侨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21)
可持续旅游是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而提出的。在可持续旅游理念的号召下,研究能源与旅游的文章不断增多,Gossling(2002),Scott、Jones和Konopek(2006)针对旅游与气候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1-2]。Becken等(2005),Gossling等(2005),UNEP(2003)也对此进行了研究[3-5]。据统计,全世界的能源消耗中,85%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Biesiot和Noorman,1999)[6]。而旅游作为能源消耗大的产业之一,它的利润和增长都依赖于能源,饭店又是旅游目的地的主要能耗来源,因此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饭店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关于饭店能源使用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多,如Deng和Burnett(2000),Becken、Frampton和Simmon(2001),Deng和Burnett(2002),Noren和Pyrko(1998)等[7-10],结果表明:影响饭店能耗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饭店的星级、入住率、总建筑面积、饭店的建筑年代、客房数量、餐厅数量、提供的娱乐休闲服务设施数量以及温度控制设备。Deng和Burnett(2000)提出,将饭店的区域分为客房区域和非客房区域,在划分的区域中应用每平方米的能源消耗指标能更精确地分析饭店的能耗状况[7]。UK CEED(1998)研究St Lucia的饭店,分析发现饭店的总能耗与客房数量、提供休闲娱乐设施的数量有显著相关性;研究还发现,员工和游客对于环境管理的态度以及游客的环境意识也是影响能耗的重要因素[11]。Deng和Burnett(2000),Gossling等(2000),Jan等(2005)将饭店的建筑年代作为影响能耗的因素进行分析[7,12-13],认为不同时期的建筑有不同的特点,其技术难度条件、节能环保意识方面会存在差异,由于建筑材料的选择、功能区域的布局会影响建筑内部的制热、制冷以及通风需求,因此,越是近期的建筑,其节能性越好。
而影响饭店能耗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相关政策等。Grossling等(2005)指出,地理因素是影响能源消耗的重要因素[4]。Becken(2005)研究发现,岛屿上饭店CO2排放量是大陆上饭店排放量的2~3倍[3]。Australian Greenhouse Office(1999)调查发现,商业建筑中70%的能源用途是空调的制热、制冷和照明[14]。而这一结果正好与Deng和Burnett(2000)的观点相吻合。Deng和Burnett(2000)认为,外界的气温变化将影响到饭店空调的使用,从而将显著地影响到饭店的能耗[7]。Warnken等(2004)饭店的入住率水平、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等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探讨饭店业的能源消耗水平差异[15]。但在这些研究中很少涉及到对山地旅游地景区饭店能耗的研究。
我国是一个多山之国,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3%。山地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人文遗产,使一些山地成为著名的旅游地。旅游地景区的能源消耗要比同等规模的社区大得多,这是由于旅游地景区提供各种能源密集的服务设施,满足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舒适的环境需要(Tabatchnaia-Tamirisa N、Loke M K、Leung P等,1997)[16]。因此,本文从能源的视角对我国山地旅游地景区饭店能耗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期望能为政府制定能源管理政策提供参考。
长期以来,政府对山地景区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不够,政府、社区及企业更多地关注旅游开发,而对如何降低能源消耗关注较少;农业、林业、土地局和与能源相关的政府机构之间沟通及合作较少,各自的职责和作用不明确。地方政府考虑到地方公众的整体利益和自身的特殊利益,更倾向于关注经济的增长,对旅游的开发在政策上给予极大的支持和奖励,而对于能源消耗大、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和行为,由于没有可供遵循的法规而惩罚力度不够。尽管政府制定了《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管理条例》、《旅游管理条例》、《旅游景区保护开发管理办法》等法规条例,但其中却没有关于能耗的规定。
山地旅游地景区饭店的能源管理是一个薄弱环节:能源使用无计量,能源消耗无定额,用能考核无标准,能源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山地饭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山地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造成其能源输入设施匮乏,山地特有的地形地貌也增加了设施的建设难度和成本。外部的能源输入困难造成当地居民和饭店业严重依赖木材,并且政府对木材燃料产量和消费量的数据缺乏统计,对木材生产系统技术、经济和环境方面的潜力和局限性了解得不充分。山地能源技术的落后,使得该类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机会少,饭店内的设施设备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废弃物等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使环境治理压力加大。
公众在环境保护中属于较低层次的参与,表现在公众参与环保的普遍性不足、制度缺失、效果不佳等方面(吴上进、张蕾,2004)[17]。游客在目的地消费时,消费心理还不太成熟,饭店的用电用水浪费严重,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态度(陈福亮、侯佩旭,2005)[18]。
依据上述分析,结合我国山地旅游地景区饭店的特征,本文认为影响山地旅游地景区饭店能耗的主要有六大方面的因素。
饭店规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建设规模,即饭店所拥有的房间数,是固定不变的;二是使用规模,即饭店每天接待的人数。入住率可以反映饭店客房的使用情况,也可以反映饭店设施设备的使用情况。饭店与其他商业建筑相比,使用规模是变化的。从理论上来说,饭店的建筑规模越大,其室内照明、空调耗电等总耗能越大。入住率的上升意味着饭店建筑和设备的使用率提高,当入住率上升时,每天人均能耗是下降的,即入住率的上升可以有效降低人均能耗(UK CEED,1998;李鹏、黄继华、莫延芬、杨桂华,2010)[11,19]。从某种意义上说,规模可以作为人均能耗的相对参考指标(Becken等,2001)[8]。在山地旅游地,规模较大的饭店由于其规模效益的影响,经济上可承受相对昂贵的其他能源,因而对木材的选择比小规模饭店更有弹性,使用效率比小规模的饭店更高。因而,在木材的消耗指标方面,规模大的饭店人均木材消耗量小于规模小的饭店。
在山地地区,海拔高度是影响饭店能源消耗的重要因素之一。山地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气压和温度逐渐下降。当饭店所处的海拔较高时,其气温和气压都相对较低,需要更多的能量克服气压低导致的液体不易沸腾的情况,并且需要足够的能量将水从低温烧到高温。因此,高海拔地区的饭店需要更多的能源用于烧水、制热、煮饭等。
山地经济落后,因而饭店经营者特别是规模小的业主非常重视能源的成本。在山地的所有能源种类中木材的成本是最低的,并且分布广、方便获取,因此经营者大多选择木材作为饭店的能源,严重影响着当地的山地生态系统。木材的成本一般会随着距离主干道路程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加。这是因为山地多数层峦叠嶂、雄峻深邃、山道如梯、曲折入云、交通不便,木材通常是通过挑夫挑到山上或者由动物拖运的,但是只要木材成本仍低于其他可替代能源(如煤、石油等)的成本,业主们就不会放弃对木材的消耗。当政策规定禁止砍伐木材时,经营者只能选择其他能源,但是高额的成本将会通过饭店的住宿餐饮价格转嫁给游客,因此高海拔地区饭店的房价和各种供应品普遍比山下高50%~200%。
能源的种类多样,不仅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化工能源,还包括生物质能(如农作物秸秆、木材等植物性燃料)以及其他形式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高海拔地区的饭店接触到光照的时间长、强度大,使用太阳能、地热能的可能性和机会就相对较大;在山地的迎风坡地区,可以利用风能进行发电、制热。因而饭店选择多种能源时,可以降低对木材、煤、石油的绝对依赖性,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饭店的总能源消耗,降低对山地环境的破坏程度。另外,不同的能源种类具有不同的利用效率,据有关专家分析,在一次能源中,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煤炭为27%、天然气为57%、电为85%。同样产生1 MJ的热量,需要的木材、煤、石油、天然气数量是不同的。根据国标GB 2589-81的规定,1 kg的原煤产生的热量是29.27 MJ,而1 kg的石油产生的热量是41.82 MJ[20]90。因此,饭店不同的能源结构对能源的需求数量是不同的。
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山地旅游地景区,其开展的旅游活动(如登山、度假、滑雪、观光、医疗等)各不相同,使山地旅游地景区饭店能耗呈现差异。以度假为主的山地旅游地,其饭店为游客提供满足个性化需要的、高档次的服务,能源密集型的休闲娱乐设施齐全。据统计,度假村每位客人每天平均消耗400~2 000升水,是该地区普通人每天消耗水量的10倍[21]100。有些旅游活动(如登山、滑雪)中,游客在运动过后经常需要饮用、冲洗等,需要消耗比一般人更多的水和食物;而以观光、医疗为主的旅游活动中,游客的消耗量则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不同的旅游活动项目旺季时间分布是不一样的,能耗的集中程度也不同。例如:作为避暑胜地的山地旅游地(如五台山),旅游旺季主要是在夏季;以自然观光为主的山地旅游地(如海螺沟),其旅游时间分布比较平均;而以滑雪为主的山地旅游地,冬季是游客的主要旅游时间。这些时间分布差异会影响当地饭店的能耗紧张程度。旅游旺季的时间越短、越紧凑,游客入住的时间越集中,饭店在这段时间的总能耗就越超负荷。从时间维度来看,能源的大量消费使得该类旅游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能源的相关政策会影响饭店经营者选择能源的类型,从而影响饭店的能耗。以某山地为例,当政策规定禁止砍伐森林时,饭店经营者将停止使用木材,这对于当地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一种保护,可以缓解对木材原材料的竞争性需求。在制定禁止砍伐森林的政策时,政府会提供相应的补贴措施,引导居民和业主选择消费的能源类型,如在该地区免费修建太阳能发电站,从而抵消该地区居民和业主改用其他能源的部分成本,并引导业主使用太阳能进行发电。但是,由于山地旅游地饭店的布局分散、太阳能发电站的维修困难、当地社区不能有效参与等原因,阻碍了该类能源的普及应用。另外,光照时间、强度和发电技术也是该政策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在节能减排的管理方法上,节能技术和设施、设备的更新成本较高制约了饭店推广节能减排的积极性(魏卫、赵思香、杨新凤、张沙沙,2010)[22]。因为只有当使用节能产品的成本利润率远高于非节能产品的成本利润率时,饭店才会引进节能产品;否则,即使饭店有充足的资金也不会购买和使用节能产品。这种情况在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山地地区尤为明显,因此,需要政府宏观调控与引导能源消费,把节能减排作为一种战略管理措施纳入饭店的经营管理中。当节能产品的购买成本高时,就必须采取补贴、贷款或租赁、减税等鼓励措施;制定能源财税制度、能源效率标准并在建筑法规中增加能源效率规定,定期对能源进行核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传播有关人类、环境与能源方面的科学知识以及环保方面的法律知识。另外,在引导山地居民和旅游从业者选择新能源、新技术时,考虑到山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政府需要提供手把手的指导,包括详细指导如何安装新设备、如何使用新设备、如何维护新设备,向饭店业主和当地居民提供新能源使用的基本培训和及时的帮助等。Kamal(1999)以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的山地为例,提出推动山地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因素主要包括:(1)政策法规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支持和引导;(2)根据山地客观的能源条件,选择合适的能源技术;(3)选择的能源技术成本应该在当地可接受的范围内,并且该技术能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需要,并选择合适的能源技术普及方式;(4)利益相关者应当主动参与到能源技术的使用和发展中,尤其强调妇女在能源技术应用中的积极作用;(5)重视能源技术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6)加强应用当地能源燃料、推进当地制造业发展的经济和技术能力,从而降低对外在能源的依赖程度;(7)基于社区的参与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位于山地的社区其凝聚力比城市社区更强)[23]。
在能源管理中,解决能源供需矛盾等问题的关键是要应用系统的能源管理方法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行为节能。从国外成功的经验来看,饭店通过加强能源管理和使用节能技术,可以节约10%~20%的能源。因此,饭店可以采取安装低能耗的照明灯和识别卡,外包洗衣,利用雨水灌溉、冲厕所、冷凝等措施,通过科学合理地安装、使用和维修,利用空间特征科学地安排设备的布局等能源管理方法来降低能耗。在能源管理上,要重点控制能耗大、污染严重的设备(如空调等)运行。对室内温度的控制可根据室外温度(室内外温差)、活动类型(剧烈的运动和平和的运动)和使用时间(昼夜)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温度,从而达到节能目的,但这种节能是不能以降低游客对饭店舒适度、安全性的感知为代价的。能源结构的调整要结合当地的能源状况,如当地的主要能源和可接入的能源、当地的能源政策、当地的气候、饭店的客房规模以及饭店能源设备系统不同配置的技术经济分析等。根据山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应适当降低木材的消费比重,努力减少和控制木材、煤炭直接燃烧的总规模,使之大量转化成电力、热力和煤气等二次能源,增加电力、可再生能源等高效清洁能源形式的消费比重,把饭店的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结合起来。
将生物能量转换成生物燃料所需要的能源可能达到甚至超过所产生的生物能量水平,因此要提高木材等能源的利用效率要做到以下几点:(1)改进木材燃料产量和消费量数据及信息的收集方法和范围、质量及分析;(2)评估生产和运输各类木材燃料的净能源平衡;(3)评估增加木材燃料产量和利用量对当地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影响;(4)加强对木材废料及剩余物的利用,实行循环利用机制,在生态系统脆弱区尤其应该如此;(5)利用山地的自然环境要素,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进行可行性研究,在能源技术的选择上应优先选择有效率的节能技术、成本较低的技术、较适合本土使用的环境技术。
通过旅游景区协会的协调作用,可以分散山地旅游季节分布。旅游季节问题也是影响饭店能耗的原因之一,饭店入住率指标直接反映出旅游的季节差异。为降低时间因素引起的山地旅游地饭店能源危机,提高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1)采取分流手段,按季节设立不同旅游价格来控制游客人数。(2)旅游景区协会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进同一区域不同景区与不同区域间景区的协作,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在旅游旺季,合理地引导旅游者到不同的景点旅游,既减轻了热门景点的拥挤状况,也提升了冷门景点的经济效益,还使游客得到了不同的旅游体验,实现了双赢的局面。(3)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山地生态旅游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出具体的旅游项目。以长白山为例,可以举办冰雪旅游节、高山花卉节、民俗旅游文化节等活动,从而扩大冬季和春季的旅游规模,分散人流。
饭店节能管理人才是集节能管理和节能技术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丰富的饭店管理经验,又要有过硬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节能管理者需要制定、执行饭店的节能减排制度,运用和推广节能新技术,需要对能源的审计、计量和统计分析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有目的地推进节能管理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召唤,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强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建立由政府、企业、社会、学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对节能管理人才进行培养指导[24]。
参考文献:
[1]Gossling S.Global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tour-ism [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2,12(3):283-302.
[2]Scott D,Jones B,Konopek J.Implications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for nature-based tourism in the Canadian Rocky Mountains:a case study of Waterton Lakes National Park [J].Tourism Management,2007(2):18-21.
[3]Becken S.Harmonising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the case of tourist resorts in Fiji [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5,15(4):381-393.
[4]Gossling S,Peeters P,Ceron J P,et al.The eco-efficiency of tourism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4(4):417-434.
[5]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UNEP).Switch on:renewable energy opportunities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R].Paris:UNEP,2003.
[6]Biesiot W,Noorman K.Energy requirements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a case study of the Netherlands [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8(3):367-383.
[7]Deng S M,Burnett J.A study of energy performance of hotel buildings in Hong Kong [J].Energy and Buildings,2000,31(1):7-12.
[8]Becken S,Frampton C,Simmon D.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the accommodation sector:the New Zealand case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9(3):371-386.
[9]Deng S M,Burnett J.Energy use and management in hotels in Hong Kong [J].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2,21(5):371-380.
[10]Noren C,Pyrko J.Typical load shapes for Swedish schools and hotels [J].Energy and Buildings,1998,28(2):145-157.
[11]UK CEED.An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ourism in St Lucia,British airways [R].Cambridge:UK CEED,1998.
[12]Gossling S.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some aspects of energy use [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0,8(5):410-425.
[13]Jan W,Melanie B,Chris G.Eco-resorts vs.mainstream accommodation providers:an investigation of the viability of benchmark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3):367-379.
[14]Australian Greenhouse Office.Australian commercial building sect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1990-2010) [R].Canberra:Australian Greenhouse Office,1999.
[15]Warnken J,Bradley M,Guilding C.Exploring methods and practicalities of conducting sector:wide energy consumption accounting in the tourist accommodation industry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8(2):125-141.
[16]Tabatchnaia-Tamirisa N,Loke M K,Leung P,et al.Energy and tourism in Hawaii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2):390-401.
[17]吴上进,张蕾.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J].兰州学刊,2004(3):195-197.
[18]陈福亮,侯佩旭.国内外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调查研究 [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3(1):114-117.
[19]李鹏,黄继华,莫延芬,等.昆明市四星级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计算与分析 [J].旅游学刊,2010,25(3):32-35.
[20]陈天来,陆诤岚.饭店环境管理 [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1]黄羊山.旅游规划原理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2]魏卫,赵思香,杨新凤,等.酒店业推广节能减排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星级饭店为例 [J].旅游学刊,2010,25(3):38-41.
[23]Kamal R.Renewable energy policy options for mountain communities:experiences from China,India,Nepal and Pakistan [J].Renewable Energy,1999,16(2):1138-1142.
[24]刘野,张凤林.沈阳市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成因及对策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