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杨
(同济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00)
庞德《华夏集》的意象派特征
司 杨
(同济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00)
埃兹拉·庞德 (Ezra Pound,1885-1973)是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先驱,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诗人和文学翻译家之一。《华夏集》(The Cathay)是庞德翻译的中国诗集。虽为译诗,但是《华夏集》中的诗歌明显体现了意象派诗歌的特征。该文从诗歌的选择、意象和自由诗形式与庞德的短语节奏三个方面来分析《华夏集》中的意象派诗歌特征。
庞德;《华夏集》;意象派
埃兹拉·庞德是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先驱,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诗人和文学翻译家之一。庞德一生的译作颇丰,但影响最大的是《华夏集》。《华夏集》对美国诗所起的影响,是任何其他译本,包括韦利的译本,都无法比拟的。它为美国诗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许多可供发展的形态[1]。《华夏集》是根据东方学家费诺罗萨 (Ernest Fransico Fenollosa,1853~1908)的笔记而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出版于 1915年 4月,得到了评论者的普遍好评。艾略特因此称赞庞德为“中国诗歌之发明者”(the inventor of Chinese poetry)[2]。
意象派,即意象主义 (imagis m)是一批英美青年诗人于 1912年左右掀起的一场诗歌运动,是对美国现代诗影响最大的一个派别。与庞德同时代以及庞德之后的诗人无一不受意象派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影响。意象派诗人对十九世纪后期以来的诗歌创作不满,他们反对陈腐的题材、抽象的说教、烦冗的语言和因循守旧的表现形式,反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诗歌过于宣泄情感、放纵情感;他们努力用浓缩凝练的意象来蕴涵和传达诗人的感受和情感[3]。庞德与其他意象派诗人于 1913年在《诗刊》上发表了意象派三条宣言:①直接处理“事物”,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②绝对不使用任何无益于呈现的词。③至于节奏,用音乐性短语的反复演奏,而不是用节拍器反复演奏来进行创作。从以上原则可以看出,意象派诗歌理论要求诗要具体,避免抽象;要用精练的语言准确而直观地呈现事物,不加任何解释、说教与评论;要把诗人的感触和情绪全部隐藏在意象的后面,诗人的感受不是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靠语言所凝聚的意象暗示给读者;并且要求格律上革命性的变革,反对刻意按照固定的类似节拍器的节奏写诗,而提倡按照自然语言的节奏写诗。这些主张对意象派诗歌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现代自由诗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意象主义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除了东方古典诗歌之外,象征主义和直觉主义是另两个重要源泉。法国象征主义通过亚瑟·西蒙斯和叶芝在英国得以传播,然后被他们的后来者休姆和庞德批判地吸收并运用于意象派中。诗人必须与日常语言这种大众化的东西作斗争,通过新鲜的隐喻、幻想等手段来“描绘出你所要表达的感觉和事物的确切的曲线”。象征主义对意象派影响深远,以至于意象主义被部分评论家视作后期象征主义的一部分。但是意象派诗人一般不愿接受这种看法。目前一种更能让人普遍接受的提法是:法国“象征主义这条蛇”和中国“古典诗歌这条龙”一道构成了意象主义的两大文艺理论基础。意象主义“意象观”的形成也离不开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 (Henri Bergson,1859~1941)直觉主义的影响。柏格森认为,艺术是一种直觉,艺术家的心灵在于能以直觉超越理性。在诗人而言,他应该以诗来统万端于一体,将大干世界的一切,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声光色彩,抑或是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都如其本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有欣赏力的读者透过眼前语言呈现的直观形象体会到言语之外的东西[4]。
2.1 诗歌的选择 《华夏集》中,庞德选取的 19首中国古诗作为其翻译的对象,并不是随意、偶然的,而是选取体现单一、简洁、清雅风格的诗歌。据赵毅衡先生考证,庞德虽对中国古典诗歌所知甚少,但他在翻译时还是有取舍标准的。庞德主要利用了费诺罗萨笔记总共 21本中的第七、第八和第十五至第二十一本。最后入选《华夏集》的十九首包括《诗经》一首、古乐府二首、陶潜的诗一首、卢照邻的诗一首、王维的诗一首、李白的诗十二首。可见庞德的取舍标准是,在他所感兴趣的诗歌中找例子支持他的诗学[1]。另外,安妮·查普尔根据她对费诺洛萨笔记和庞德加工的草稿进行的考察,有说服力地指出决定庞德选择的主要原则是他的意象派诗歌标准。庞德在《中国诗》这篇文章里讲到中国诗具有表现“生动”品质的同时,也指出中国还出了许多平庸诗人,像西方诗人那样地“说教”,那样矫揉造作[5]。因此,在庞德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中国诗都生来就具有意象派诗的品质,只是在最好的中国诗里才明显具有这种品质。
2.2 意象 意象派诗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首次在英语诗歌中明确提出“意象”(image)的概念。关于“意象”的理论是意象派真正的创新。庞德对“意象”的解释是:在一刹那间呈现出理性与感情的复合体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omplex)。他还进一步解释道:“意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具有活力。”因此,大家可以理解为:“意象”是一种“复合体”,它内在包含着作家对生活理性的认识和感情的体验。意象不是明喻、暗喻或象征符号。意象主义诗歌的表现方式应该是直截了当的,不作任何说教与价值判断,至于表现的内容则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一律包括在内,使主客体彼此交融,成为一个整体。为感受找到恰当而简明的意象来表达,这是意象派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
庞德的译诗将意象凸显得十分鲜明。具体地说,庞德大胆地省略了许多不属于意象的词语,如冠词、介词、连词等,模仿中文句法,有时甚至还省略了动词,因而更凸显了意象词,这在他的译诗中十分常见。例如,庞德这样翻译李白诗《古风第六首》中“惊沙乱海日”一句:Surprised.Desert turmoil.Sea sun.(惊奇,沙漠的混乱,大海的太阳)同样的句式还出现在李白《古风第十四首》的译文中。“荒城空大漠”一句被译为:Bleak castle.The sky.Endless desert.(荒凉的城堡,天空,广袤的沙漠)。在这些英文诗句中,庞德依靠意象间的内在联系,将几个意象直接组合起来,省去所有的连接、修饰、交代的词语,几乎只剩下表现具体事物的词,使诗歌达到高度凝练和含蓄,而且具有高度的呈现性与境界性。
2.3 自由诗形式与庞德的短语节奏 中国的古典诗大都有很强的韵律,但是在《华夏集》中,庞德却把中国的古典格律诗翻译成了自由诗的形式。
现代诗运动所造成的最显著的形式上的变化就是自由诗在英美确立地位。中国古典格律诗,自新诗运动起,译成英语时大都译成自由诗,这已成了惯例。虽然英美翻译家在译其他国家的古典格律诗时,依然用格律诗,但是由于汉语与英语不属于一个语系,中国诗的诗律与英语诗相去甚远,任何形式的模拟都不可能产生原诗的效果。而且英语很难找韵,若要译成格律诗,为了凑韵就不得不添枝加叶[1]。
庞德深深体会到维多利亚诗风对韵律与节奏过分要求,并认为以往的格律诗就像“穿着铠甲跳舞一样”,所以,他提倡诗体自由。他提出的意象主义规则就有一条:“至于节奏,用音乐性的短句反复演奏,而不是用节拍器反复演奏来进行创作”,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庞德接着说:“不要把你的材料剁成零散的抑扬格。不要把每行诗在尾上猛地停得死死的,接着又猛地一抖地开始第二行。让下面一行诗的开端衔接住节奏的波浪起伏;除非你需要一个绝对长的停顿,则另当别论”[6]。
庞德把中国诗译成自由体,除了由于庞德对自由诗形式的推崇,还因为他对中国诗的音韵一无所知 (他当时也不可能了解)。他在完全不通晓中文和费诺洛萨的笔记非常粗糙的情况下从事加工改写,这给他探索自由诗结构以最大的自由。结果,《华夏集》的语言在他所有译文中最简朴、最受古语影响,换言之,大大出乎意料的是,它的语言最当代化[5]。
庞德被誉为美国当代诗坛泰斗,是一位在英美诗歌现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著名诗人。庞德是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公认领袖。他反对传统的诗歌题材和诗体,通过意象派运动冲击了英美传统诗学,为新诗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从而在 20世纪初崛起的美国新诗运动中开意象派风气之先河,极大地推动了 20世纪英美诗歌的发展。因此,庞德被视为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之一,对英语诗歌的推陈出新真正起到了旗手作用。
[1] 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 吴其尧.庞德与中国文化——兼论外国文学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 朱 徽.中美诗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4] 张强.意象派、庞德和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轫[J].外国文学研究,2001,24(1):39-44.
[5] 〔美〕特威切尔,杰夫.张子清译.意象派、庞德的《华夏集》和意象派诗[J].外国文学评论,1992,1,86-91.
[6] 傅建安.庞德与英美现代自由诗[J].前沿,2008,30(3):175-177.
G 112
B
1008-9276(2011)02-0245-03
2010-12-15
司 杨 (1987-),女,河南省郑州市人,硕士在读。
[责任编校:李宜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