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会话交际中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探析

2011-04-08 13:44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语码变体规约

董 艳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跨文化会话交际中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探析

董 艳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语码转换是指语言使用者在同一语篇中交替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码的语言现象。文章基于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及于国栋的顺应模式,通过分析跨文化交流中大量语码转换的典型实例,探究在跨文化背景下,语码转换作为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达到满足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目的。

语码转换;语言顺应理论;顺应模式;跨文化交流;交际策略

一 语码转换的定义

语码是社会语言学家用来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类[l]。说话人在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变体。“变体”一词指一种传统上被称为语言、方言或语域的东西[2]。因此语码转换既指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包括从一种方言转变到另一种方言,或从一种比较随便的语体转换到比较正式的语体[3],是多语言多文化社团常见的言语交际行为。

二 “顺应论”与语码转换

语用学家Verschueren(1999)在他的《语用学新论》中提出了语言运用是基于“选择—顺应”的理论。他认为语言的使 用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而在不同的意识水平上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使人类能动态地使用语言。在交际的过程中,语码转换者可以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来进行言语交际,是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作出的语言调整策略。

于国栋的顺应性模式是从说话人的角度构建的,研究的是语码转换者的语言行为。语码转换本身就是一个交际策略,也就是说交际者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之间进行策略性的转换,可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跨文化交际不仅包括国际间的跨文化交际,还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以及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有社会准则、价值观念、宇宙观、文化取向、生活方式等。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遇到改变语码或语言风格的突发情况,如果此时交际者能预料到这些问题并能实现对顺应性模式体现的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原则的积极顺应,就能增强会话参与者双方的理解力,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尴尬,最终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三 顺应模式框架下研究语码转换

(一)语言现实的顺应

语言现实指的是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语言成分和语言结构以及它们各自的特征。对语言现实顺应的语码转换就是指那些由于纯粹的语言因素引起的交际者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因此语言使用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必须动态地顺应语言现实,有效地运用语码转换策略,跨过语言障碍,准确无误地传递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以实现交际的意图。

顺应语言现实是由于词汇的可及性程度(availability of vocabulary)决定的。由于文化的差异,某些词汇只在一种文化中特有,而在别的民族文化中不存在。最典型的是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由于在英语中缺乏对等的文化概念和相应的词汇,为了更准确地传递文化信息,在英译时,译者多采用音译的翻译手段以避免在翻译的过程中造成文化内涵的丧失。例如在以英文描写华裔美国人的生活的小说《喜福会》中,涉及到的中国文化生活、宗教历史、风俗习惯等概念,其中有些在英语中难以找到适当的表达形式,作者都采用了音译的翻译策略如:中国传统风俗和道德观中的yinyang(阴阳),yuanqi(元气),wuxing(五行),称呼语中的:nuyer(妞儿)、laopo(老伯)、yi tai(姨太太),俚语中的:huaidungsy(坏东西)、kai gwa(开瓜);物件中的:houlu(火炉)、tounau(汤药)等。如此的表达能帮助读者更清晰地意识到词汇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忠实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在跨文化会话交际中,人们也习惯于使用不同与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如网页,专有名词,专业术语,商标等一些概念性词汇。事实上,这是交际者为了实现适应语言规约和语义特征的交际意图而采用语码转换。例如: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原名Chanel, LV或PPT等而非音译名去指代某些知名品牌的商标和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术语。在语义特征方面,为了避免交际过程中某一词汇的语义丧失或增添,主体语言允许言语者使用某种不同于自身的嵌入语去表达具体特定的概念。如年轻人会使用时尚词汇pub,band,party,fashion,cool等去代替汉语中的“酒吧,乐队,聚会,时髦,酷毙了”。因此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码转换都是言语者出于顺应语言现实而采用的,不论是由于汉语中无对应的表达,还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对应表达之间的语义覆盖面存在差异,这种语码转换对于表述的准确性和交际技巧来说都是一种有效策略。

(二)对社会规约的顺应

每个语言使用者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其言行必然受到该社会文化观念等的影响及其社会规约的限制。社会规约是指在某个社会中被决大多数成员认为是符合常规的,能够被接受的行为和思想方式。因此语码转换对社会规约的顺应指“交际者由于对某个特定社会的文化、习俗和规约等的考虑和尊重而出现的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于国栋,2004)。言语者在进行交际时必须要对他所在的社会规约给予足够的重视,动态地积极顺应遵守或出于交际的需要而刻意违背社会规约,以达到交际的最佳效果,交际目的的成功实现。

1.强调说话者社会身份功能。社会身份指讲话者的社会地位、出身、民族宗教、受教育程度、职业以及年龄、性别等。语码转换或语码选择起着身份标志(identity marking)的作用。由于政治力量的悬殊,意识形态的冲突,社会对语码的选择,在同一种语言中客观上形成了高低变体(Highvariety,and Low-variety)。如汉语中的普通话,英语中的中产阶级的方言就属于高变体,其他方言就属于低变体;另外,对待不同的语言态度上,由于人们的心理情感因素的影响,也形成了对某一语码的偏好和对另一语码的贬低,造成了交际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和转换。因此在交际情景中,语言提供了一系列可以用来清楚标明言语者在世界中的身份地位的象征。Hudson,2000)如,大多数人认为,英语是进步,文明,优雅和权威的象征,认为懂英语就是有派头,有学识,是受过良好教育和身份地位的体现,在平时的说话中,喜欢汉语中夹杂英语,正是此种语码转换的突出表现。钱仲书的小说《围城》中此种例子很多,仅举一例为证。

张先生哈哈大笑,一面吩咐进来的女佣说:“快去跟太太小姐说,客人来了,请他们出来。Make it snappy!”说时右手大拇指从中指弹在食指上“啪”的一响。

鸿渐那出几件,看都是“成化”、“宣德”、“康熙”,也不识真家,只好说:“这东西很值钱吧?”

“Sure!值不少钱呢,Plenty of dough.并且这东西不比书画。书画买了假的,一文不值,只等于waste paper。瓷器假的,至少可以盛饭。我有时请外国friends吃饭,就用那个康熙窑”油底蓝五彩“大盘做salas dish,他们都觉得古色古香,菜的味道也有点old-time。(p44-45)

在第一个谈话中,虽然张吉民明明知道女佣根本不懂英语,却仍然在对话的末尾附加了一句英语make it snappy去炫耀自己属于主流文化的身份。在第二个与方鸿渐的对话中,张吉民几乎在每一句话语中都故意参杂了英语词汇,进行中英语码转换,以突显自己的博学多才,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作者却恰恰巧妙地运用了语码转换的交际策略反讽了张吉民的滑稽可笑和崇洋媚外。

2.委婉表述,避讳掩饰。为了顺应社会规约的约束,有时有些话题在公共场合不宜直接说出或交际双方为了面子都羞于启齿,交际者往往采用语码转换来避免尴尬。在中国文化中,性或与性有关的任何字眼都是极其忌讳的。当非要谈论与之相关的话题时,语码转换便成了双语者首选的行之有效的交际策略。同样在《围城》中,如:

他心里装满女人,研究数理逻辑的时候,看见aposte-rionri那个名词会联想到posterior,看见×记号会联想到kiSS,亏得他没细读柏拉图的太米蔼斯对话(Timaeus),否则他更要对着x号出神。(P82)

《围城》里对于“屁股”(posterior)、“接吻”(kiss或Embrass-moi)等诸如此类在中国文化中隐讳的字眼都尽其所能采取回避态度,如果谈及时,也多采用了语码转换的策略,既符合作品中所刻画的旧中国知识分子注重修养,爱面子的人物身份,也顺应了中国的社会风俗与文化,与社会期望相一致。可见,语码转换能动态地顺应或遵守社会规约,避免“社会性的尴尬”。(于国栋,2000)

3.顺应社会文化价值。文化价值和规范是与语言选择密切相关的社会因素。在跨文化交流中,交际者必须了解在目标语中人们的社会规范,作出价值判断,并据此合理恰当地进行语言的选择,以避免使不适,甚至冒犯谈话的参与者,以达到成功流畅交流的意图。

例如,下例是发生在三个具有中英交际能力的双语者之间的对话。

A:去澳大利亚都看了些什么?

B:啊!看到的东西太多了。比如清静的乡村,黄金海岸的沙滩,简直太美了。

C:看了stripper吗?

B:To be frank,yes.It was actually a exciting experience,and the performers have appealing figures.Oh,so fantastic!

在中国文化中,儒学的“仁礼义”三字几乎贯穿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中的“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的准绳,对人们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的言行起到了重要的约束和指导的作用。在上例中,具有同一文化和语言背景的谈话的参与者把“非礼勿言”付诸实践,深知谈论“脱衣舞女”这样的话题完全与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相违背,便使用语码转换为英语词汇stripper,既避免了对话者之间的尴尬,又可以含蓄地充分表达出谈话者对此种舞蹈的喜爱和高度的评价。这种语码转换通常发生在具有双语或多语能力的交际者间,他们具有很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能熟练地在两种或多种语言和语言变体之间进行顺应或偏离社会文化价值的语码转换。

(三)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语用学对语码转换的动机研究主要关注诱发说话人进行语码转换的外部原因和所达到的修辞效果。心理动机是交际者进行顺应的另外一个因素,因为交际者通常是带有一定交际目的而进入交际过程的,而且这个交际目的往往会影响甚至控制交际者对于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的选择。因此言语者通过有意识地使用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和修辞手段的语码转换以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

1.拉近心理距离,制造幽默功能。在存在高低变体的双语和多语社区中,人们习惯于使用低变体(口头语言或方言)讲笑话,开玩笑,以营造幽默的氛围。如普通话作为标准语,在使用这一高变体进行谈话时适宜地插入地方方言便会创造幽默气氛。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在特定的语境中,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语码转换有时会缩短心理距离,达到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例如:朱容基总理1999年4月去美国访问时,在洛杉矶市长理查德·雷奥丹的招待宴会上,朱总理作了以下的演讲:

“大使当时给了我一个忠告,就是你在美国的时候,要always keep a smiling face,但这个对我太难了。香港人给我取了一个外号,叫朱铁面,always have a long face,但是在今天这个宴会上我这个long face, 也愈来愈shorter and shorter,尽管far away from a smiling face.”

在这个盛大的宴会上,朱总理通过适时地进行中英之间的语码转换创造了令人倍感舒适的气氛,访问地本土语言英语的使用,达成了一种民族认同感,给美国人民留下了朱总理诙谐幽默的深刻印象,是意识程度极高的一种外交策略。

2.排除多余听众,听众选择功能。在跨文化交流时,在有两个以上交际者的同一个话轮中,有时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谈话人并不想另外的谈话参与者听明白他们正在交谈的一切,便会使用语码转换的策略从一种语言过渡到另一种只有彼此或少数人能用来流畅交流的语言,从而排除了其他言语者参与到他们的对话中,进行听众选择。例如:发生在一个中国家庭中来家访的英语老师与一个正在为即将过生日的父亲准备礼物的孩子之间的对话。

老师:你正在干什么呢?

学生:我在准备present for my father’s birthday tomorrow.

老师:我猜,这肯定是一个很大的surprise。

学生:I’m sure, it is. Please don’t tell my father, keep it a secret.

老师:当然。He must be very happy.

在这个老师与学生的谈话中,为了避免父亲探听到孩子正在为他准备明天的生日礼物的秘密,学生首先进行了中英之间的语码转换,老师也立即明白了学生希望他保守这个秘密的交际意图,用只有两人才能熟练交流的英语完成了以下的对话,而排除了家庭其他成员参与到此次谈话中的可能性。可见,在同一对话的语境下,当说话人只想让少数人明白或参与到接下来的谈话中,从而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时,语码转换不置可否地成为了最佳策略。

3.缓和语气,礼貌功能。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Goffman,1955)的“面子行为理论”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体现。语用学家布朗和列文森(Brown &Levinson,1987)基于戈夫曼的“面子行为理论”提出了礼貌原则的语用学理论。其核心概念之一是“面子”,他们还把它区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消极面子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人。自己的行为和话语不受别人的阻碍,即得到尊重。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语码转换可以舒缓语气,减轻使用某些母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尤其是在批评或斥责对方时,有可能伤害双方的感情,威胁到对方的面子。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语码转换可以使语气显得委婉,不至于引起对方的不快,并使其观点与意见易于他人接受于认可。例如:“Damn孙柔嘉小混蛋,她跟陆子潇有约会,为什么带范兹来,我碰见她,骂她个臭死。”这里如果直接用中文说就是“他妈的孙柔嘉”。就会显得十分粗鲁低俗,也与赵辛楣的知识分子和教师的身份极不相符,而用英文“damn”替代,话语也较委婉了。

[1]Gumperz J,J Discourse strategie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2]Ve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Arnold,1999.

[3]Scotind.Code—switching[M].Coulmas,ed.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Oxford BlackwellPublishers Ltd,1997.

[4]Hudson, R.A. Sociolinguis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5]Amy Tan.The Joy Luck Club [M].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89.

[6]Brown,P.&Levinson,S.C.Politenes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7]Goffman,E.On Face Work:An Analysis of Ritual Elements in Social Interacti[J].Psychiatry,1955,(18).

[8]曹禺.曹禺剧本选[C].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0.

[9]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评述[J].现代外语,2001,(1).

[10]刘江.《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顺应分析[J].语言研究,2006,(6).

[11]钱钟书.围城[M].北京:三联书店,2002.

[12]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1).

[13]于国栋.语用学与跨文化交际[J].山西大学学报,2003,(5).

(责任编校:张京华)

H030

A

1673-2219(2011)01-0180-03

2010-10-22

董艳(1980-),女,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外部讲师,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语码变体规约
基于DDPG算法的变体飞行器自主变形决策
电力系统通信规约库抽象设计与实现
一种在复杂环境中支持容错的高性能规约框架
一种改进的LLL模糊度规约算法
非仿射参数依赖LPV模型的变体飞行器H∞控制
《庄子》成语的隐喻转喻特点及其变体的认知构式研究
耀变体喷流高能电子谱的形成机制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民族高校大学生语码转换现象研究
修辞的敞开与遮蔽*——对公共话语规约意义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