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虹光1, 张庭祥2
(1.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3;2.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书评】
生命浩歌 精神礼赞
——从杨荣星《电大群英》看电大精神的社会价值
谢虹光1, 张庭祥2
(1.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3;2.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荣星文集·第1卷》——《电大群英》,歌颂古朴崇高的传统精神,彰扬当代改革的激昂情怀,揭示电大教育的鲜明特色,饱含坚实厚重的文化情结。顽强攻读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科学管理的精神、发奋写作的精神,链接起电大的学生、教师、领导与文集作者崇高的生命体验,汇聚为振兴民族大业无比坚定的信念。这便是电大精神的社会意义。
杨荣星;《电大群英》;电大精神;社会价值;生命礼赞
人类生命的核心价值是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着伟大民族的文化大厦。对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的继承、探索与创新,是杨荣星自觉认定的历史使命。他在《荣星文集·第1卷》——《电大群英》中,承载伟大民族的传统精神,满怀当代改革者的激昂情怀,揭示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奇葩开放教育——电大教育的基本特色,贯穿着作者刻骨铭心的文化情结。因而必然具有厚重的地域色彩和深远的文化影响。
传统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最为持久的前进动力。杨荣星在《电大群英》的通讯报道中始终以此作为基本着眼点,忠实地记录了优良传统的载体之一电大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秀精神。这里所说的电大人,包括了电大的学生、教师和管理者。
1.痴迷知识的学生
荣星在《电大群英》中首先报道的是电大学员的杰出代表。这些敬业爱岗的学员,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学习精神与奉献情怀,甘做探求知识道路上的“苦行僧”。他们为了争分夺秒地学习,将薄书装身上,以便差旅时在车船飞机上随时攻读;厚书放床头,以便夜以继日、焚膏继晷地反复阅览。他们因为在岗在婚,所以必须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家务,晚上哄孩子,深夜苦读书。他们在单位是攻坚的骨干,在家里是孝顺的子孙和称职的父母,在电大系统则是最勤奋刻苦的学员。当上有父母、下有孩提需照顾时,他们边为长辈捶背边看书,边哄孩子睡觉边阅读。甚至当老人去世后,他们会白天忙于办丧事,晚上仍然迎风冒雪坚持去听课;当孩子病痛住院时,他们仍然见缝插针,抢抓时间复习功课。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比不得电大学员这样纯正的心苦与身苦;二十四孝、三十六忠,比不上电大学员为国争光、科技兴国的当代情怀。他们学中干、干中学,具有工学结合的境界;他们忙里偷闲、不负青春,具有顽强拼搏的毅力;他们肩负社会的责任、民族的希望,具有面向未来的气概;他们走过坎坷、迎着艰险,具有为振兴中华一往无前的伟大精神。这一个个杰出的电大学员代表和共和国大业的栋梁之才,在荣星充满挚爱的笔下生动形象地挺立于改革开放的潮头之上,必将给予当代大学生以深深的精神震撼和持久的思想影响。
2.一心奉献的教师
荣星在书中真实地再现了无私奉献的电大教师。太原电大曹润瑛老师“魂系电大育桃李”,一心扑在教学上。爱人产后大出血、昏迷不醒,双胞胎在保温箱内实施输氧、危在旦夕。但曹老师为了按时授课,将这三口人委托丈母娘临时照管,毅然决然地冒着鹅毛大雪和风高路滑奔向课堂。半路上他跌进水沟、摔丢鞋子,但硬是带着伤脚拐着进入教室,在全体学员暴风雨般的掌声中再现了传统的师道精髓。那是一种无论碰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必须答疑解惑的师者责任,那是一种凡事讲诚信的知识分子的大无畏情怀。在这个群体中,还有义务辅导课程而分文不取的赵怀豫副教授,认真录制课程而不要毫厘报酬的陈兰讲师,等等。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刷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形象而有效地将丰富知识内化为博大的精神境界传导给无数电大学员,从而使他们终身受益。
3.勇于实践的领导
电大的领导恐怕是中国高等教育界最难担当的管理者。长期以来,电大一直被认为是高校的杂牌军,那里往往缺教师、缺校舍、缺资金、缺设备,甚至是缺学员、缺教材。更难以想象的是,一座破庙便是基层电大的办公地点,几间窑洞就是地方电大的教学场所。正是因为“文革”结束后基层教育的条件如此贫瘠,在电大干工作就必须依靠 “铜头、铁嘴、飞毛腿”的超凡功夫。即:哪里需要就挑头往哪里钻,为寻求支持磨破嘴了还得不厌其烦地阐明道理,拔起腿来就得跑去抓住电大办学的各种机遇。早期的电大创办者和管理者,全凭心血与汗水铸就了电大的中央、省市、县乡以及基层教学站点等多级实施教学管理的现代化网络系统。
在《电大群英》生动的描绘中,有开创了柳林县第一所高等院校的张秀茂校长,有建立方山县电大工作站的刘荣宇等一大批为电大教育事业勇于实践的基层工作者,他们常常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土圣人”。因为在这个群体中,三分之一的人有着忍痛割舍病床上的亲人而去关怀电大教学与学员的经历;三分之一的人有着带病拼命工作,以致把自己累进医院病床上的经历;剩下三分之一的人则有着在“文革”中曾被错误关押、家庭抛弃、几经耽误前程等各式各样的坎坷经历。就是这样一批人,一旦有了奉献聪明才智的机遇,便义无反顾、毫无怨言地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干出非凡的成绩,并被评为全国电大优秀教育工作者。在他们身上有着值得当代人格外敬重和认真学习的崇高精神品格。
杨荣星敏锐地捕捉到了广大群众对于广播电视大学这一新生事物中上述三类人的特殊关注,发现了干部群众给予电大人的特殊称谓,并集中笔力加以概括性描述。各级领导与广大群众喜欢将电大学员称为“苦行僧”,因为这些学员学无定所,学无定时,废寝忘食甚至是忘我攻读,无论对企业与事业都能够尽心尽力争作奉献。各级领导与广大群众喜欢将电大基层教师称为“土老师”,因为他们教学在土庙破窑,一身布衣布鞋土得掉渣,既不穿着名牌,也不出自名校,却能够教导出“用得上、留得住”,政治上完全可靠的优秀毕业生。各级领导与广大群众喜欢将电大基层管理者称为“土圣人”,因为他们没有一丝官气潮气,风雨兼程中落得灰头土脸,却有一颗成就乡镇基层后辈晚生们接受高等教育之美的天使般纯净的心灵。正是这样的奉献精神构成为电大事业的中流砥柱和鲜活的血脉,共同支撑着国家更具尊严、更快发展的世纪辉煌。同时也让读者在饱受激励之余,真诚地为他们崇高的境界大声喝彩与礼赞。
链接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是与时俱进、勇于改革。杨荣星在《电大群英》中激扬文字,报道了一个个极具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突出展示了电大改革者们的群体意志与道德责任。这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电大毕业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大刀阔斧地改革;二是电大作为高等院校其内部的教育改革。
在电大学生奉行改革使命的群体中,有敢于向旧体制挑战、坚决砸破铁饭碗、坚持奖勤罚懒制度的华杰总经理崔晋宏,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创造了全国同行业内产量第一、销量第一、质量第一和品种第一的改革奇迹。有响应党和国家领导人建设现代化大型企业号召的山西铝厂优秀电大毕业生群体,他们勇于发挥聪明才智,攻克一道道高科技难题,毅然承担并顺利完成了山西铝厂的全部设计与施工任务,为国家和地方建设赢得了时间和荣誉。有秉持仁心大爱、善于创业并具有超前意识的赵恩龙,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建成了助残救疾的“运城市文化用品厂”,为残疾人提供了近百个就业岗位,并率先办起了文化设施一应俱全的“残疾人之家”。此外还有借助电大自学成才、坚持改革理念的经济理论家张树斌;文武双全,敢于从全新的视角反映公安题材的电视剧作家曹科警官;十余年改革创新马不停蹄,理论实践双获丰收的太铁北车辆段总工程师赵祖明,等等。在他们身上流淌着当代中国高教改革先行者广播电视大学鲜活的血脉,结出了电大教育的丰硕成果,高效能地回报了社会和人民群众。同时也证明小平同志创办电大的决策在理论观念上的超前性,在实践检验方面的正确性。
在电大坚持内部教育改革的群体中,最值得提及的是将现代高等教育第一次引入广大乡镇农村和工厂企业的基层电大工作者。薛照明、丹桂馥、高翟、杨青云等一系列响亮的名字,不仅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基层干部的道德操守,而且体现出为严格办学制度,六亲不认、无私无畏的改革情怀;体现出为严肃考试制度,敢于得罪领导、同事、乡邻、亲戚与妻儿的“五不怕”精神。实践证明:奉行真实诚信的社会理念与坚决抵制恶俗流弊的办学原则,是电大教育得以持续深入和健康发展的光荣传统与优良学风,理应奉为全体电大人治校的法宝,理应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和所有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与集体意识。
杨荣星的《电大群英》中除了消息、通讯这两大文体之外,重要的文体还有课题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在文集中,一系列论文借助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深刻而准确地揭示出电大教育的主体特色。这些特色主要有先锋实验性、应对时效性、远教传播性。
1.先锋实验性
实事求是地说,电大自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由党和国家领导人创建以来,便具有为国家教育部针对特色高等教育开辟试验田的功用与价值,先锋实验的特色非常明显。荣星的《从战略高度认识电大伸向农村办学的重大意义》《政策: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保证》等论文,将高教研究的视角投向农村,一方面为广大农民科技兴农、脱贫致富、实现当代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劳动力的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居于激烈竞争中的电大办学找到了新的生源增长点。读者能够看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是贯穿于作者整个研究过程的。
作为荣星主导的两组科研课题之一的学术成果,《“导学群”在山西电大开放教育试点中发挥重要作用》《论“导学群”中的学习小组》《导学群中学习小组的现状及对策》《对开放教育学习小组的组建、效果和作用的思考》《电大学生学习方法之我见》等六篇科研报告,不仅凸现了山西电大开放教育的丰富内涵,而且对于全国电大教育教学的实施和当代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实践,也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可行性。
2.应对时效性
“文革”结束之后,中国迅速掀起了四化建设的热潮。在“文革”中被耽误的一代人,他们对于现代化理论和科技知识的普遍饥饿感迅疾爆发。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电大教育应运而生,迅速成为广大青壮年甚至老年群体获取高等教育的不二选择,极大地满足了中华民族对于现代文化知识进行集体补课的强烈愿望。杨荣星不但在众多的通讯报道中及时反映了电大办学的这一应对性特色,而且还通过学术思维的成果《电大强化公关工作势在必行》《构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思考》《高等院校一定要高度重视科研》等一系列论文,及时地总结经验,高度理性地指出了电大公关宣传对于民众教育意识觉醒的重要意义;揭示了电大在发挥公民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并且强调了电大作为高等院校必须坚持学术属性的原则立场。特别应当关注的是,荣星不拘于一行一业的局限,善于凭借“大教育”的宽阔视野,以《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思考》一文,探讨了高校产业化这一重要而敏感的课题,彰显出电大人灵动而辩证的学术素养。
3.远教传播性
杨荣星主导的另一组学术研究论文《跨越时空的校园文化理念》《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及其主要内容》《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在开放教育校园文化中的作用》等研究论文,拓展了基于远程开放性教育和网络教学视域下的新型校园理念,具有前瞻性和网络教育的普泛性。远程指导、网络传播、艺术再现、科学观照、师生互动、虚实相间,这些现代化的教育文化理念与措施,对于当今其他类型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亦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其实,他的另一组上述已经论及的课题研究成果,也极具远教传播性的特色。这里不再赘述。
上述忠实记录和学术思维的背后,始终贯穿着作为电大特色、民族传统与时代情怀三者之间的连线人,杨荣星编审的文学情结、电大情结和奉献情结。
荣星的祖父是20世纪初河东一带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书法家,曾任万泉县第一高小校长、女校校长兼县育婴堂堂长。熏陶于这样一个数代耕读、四世从教的教育世家,荣星从小就热爱故乡、热爱教育、热爱文学写作。他本质上是一位文化人和文学创作者,这为他日后的编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电大群英》通讯报道中,娴熟的文笔、流畅的写意和精巧的构思比比皆是。比如在《正是根深叶茂时》的通讯中,作者满含深情地写道:“漫步在十里钢城,处处可觅得电大师生们的足迹。他们用奋进之笔饱蘸理想之墨,描绘钢城的巨幅水彩;他们用青春纤指,弹奏钢城动人心弦的交响。”文章前后呼应、章法谨严,不但其语言读来令人十分惬意,而且有力地开掘了通讯报道的主题。又例如荣星在长篇通讯报道《电大魂》里,大胆尝试了颇具文学意蕴的延展性描绘:“一轮朝阳爬上了山头,照在刘站长身上,也照在墙上的图纸。这图纸渐渐变为一座典雅幽静的校园,校园内桃李芬芳、暗香扑鼻,苍翠的花木掩映着一栋栋别致的教学楼。楼内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正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学习。”作者用神奇的想象和构思,将通讯特写的文学意象推向了美的极致,高歌了一曲电大精神的赞歌,从而使通讯报道具有散文化特色和审美性特征。这正体现出杨荣星挥之不去的文学情结。
1985年荣星从山西师大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以来,就秉持了教育世家的师德风尚。他无比热爱电大教育事业。无论是做普通编辑,还是担任宣传部长、学报主编,无论是获得教育部、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全国优秀编辑学论著一等奖,还是夺得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二等奖第一名,他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恪尽职守,勤奋攻读。电大的苦与乐他大都亲历亲闻过。正像他在本书的后记中所说:“我从电大起航,选择了电大如同选定了一张人生的船票。不管前路崎岖,我与电大血脉相连;不管风疾浪险,我与电大同船共载;沿着既定的人生航道扬帆远航。”这就形成了杨荣星非凡人性的根基:伟大的忠诚与信仰,也形成了纠集他一生的电大情结。
在《电大群英》中,作者经常采用第一人称来进行人物特写,叙事间饱含着浓重的抒情色彩。其实这激扬的文字中往往浸透着他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20世纪90年代初,荣星的母亲患了绝症。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只利用出差路过的机会看望了老人家两次,其余便是让爱人请长假服侍老母。1991年他爱人生孩子,荣星将其托付给亲戚料理,第二天就返回了工作岗位,继续为广大师生员工勤奋地编辑出版报刊。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大爱仁心和发奋不止、甘为人梯的精神,正因为有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坚持回报社会的理念,才使得荣星在短短的25年时间里,就发表了三部著作,数十篇论文,还主持、参与了多项重大的科研项目。这就是荣星编审的奉献情结。
挑灯夜战,终于拜读完《荣星文集》的第1卷,深感如许文字是心血构成的生命浩歌。个体的生命虽然短暂,然而人类的事业却能够绵延不绝。正如张若虚所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非凡人生的相似点是无比珍贵的精神气质;个体生命唯有其崇高的精神才可以冲破时空的限制,汇聚而成伟大民族生命气质的浩歌与时代精神的礼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电大精神必将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更好地造福于社会与未来;也正是从这一特定的角度来观察,杨荣星深情的精神礼赞才能够传之久远,更有效地激励社会民心,促进人性的健全发展。
[1]乔力.中国文化经典要义全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
[2]高增德.世纪学人自述[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
[3]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Gloria of Life and Praise of the Spirit ——Viewing the Social Value of the Spirit of RTVU from
Yang Rongxing'sRTVUHeroesXIE Hongguang1, ZHANG Tingxiang2
(1.Institute of Broadcast Film and TV Management, Taiyuan, Shanxi 030013; 2.Shanxi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Taiyuan, Shanxi 030009, China)
RongxingCollectedWorks(Volume 1)——RTVUHeroes, full of solid heavy cultural complex, praises the ancient tradition of the noble spirit, highlights the contemporary reform passionate feelings; and reveals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RTVU education. Such as the tenacious study spirit, selfless dedication spirit, scientific management spirit and strenuously writing spirit, the link from the RTVU students, teachers, leaders and noble anthology author's life experience, together to revitalize the national cause unwavering belief. This is the spirit of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RTVU.
Yang Rongxing;RTVUHeroes; RTVU spirit; social value; praise of life
2011-06-06
谢虹光(1953-),男,山西五台人,教授,主要从事文学艺术学研究。
G236
A
1008-469X(2011)05-01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