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石家庄区域军事中心城市的特征

2011-04-08 05:46李惠民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石门城墙石家庄

李惠民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近代华北历史文化】

近代石家庄区域军事中心城市的特征

李惠民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石家庄作为一个后起的内陆城市,随着区域军事中心地位的提升,在此驻扎的重兵迅速增加,很快具备了军事功能。由于它是一座新兴工商业城市,原本没有城墙,但成为兵家争夺的军事中心城市之后,迅速转变成设防的有城垣城市。其城垣并非建在地上,而是采取了独特的地下城墙方式。区域性军事中心虽然对城市行政地位提升具有一些客观作用,却也一度脱离了城市化发展的良性轨道,极大地削弱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近代史;城市史;石家庄;军事中心

近代石家庄作为一座后起新兴工商城市,不仅具有优越的军事地理地位,还拥有完善的军事防御工程,并设置有重要军事机构和驻扎着大批的军队。以往论及近代石家庄军事地位的文章,焦点大都集中于解放战争时期,尚未见从整体论述民国时期石家庄军事中心城市特征的文章。本文拟对此基本特征略作梳理,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军事地位逐步提升,屯驻重兵与日俱增

近代石家庄形成铁路交通枢纽之后,很快就演变成为区域性军事政治中心。石家庄军事地位的提升与驻扎重兵的增加,呈现为四个逐步晋级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正太铁路建成的1907年至1911年清末辛亥革命,属于军事城池功能初步显现阶段。

自古以来获鹿和井陉就被誉为冀晋之咽喉,“夙为军事要地”。①《石门之形势》,《获鹿县志》,育德印书店1939年3月重印本,第3页。作为进出山西的太行山陉口,石家庄一带既是传统经济区域之间的重要运输通道,又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1907年正太铁路建成通车后,石家庄占据了近代交通要道,所以,其军事优势地位很快显现出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六镇统制吴禄贞移驻石家庄,与阎锡山组织了“燕晋联军”,准备会攻北京,推翻清政府。吴禄贞作为“燕晋联军”总策划和总指挥,深知石家庄铁路交通枢纽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首先占据了火车站,接着又扣留了清廷接济湖北前线的一列军火,切断了袁世凯进攻武昌革命军的武器弹药和粮饷补充线,实际上控制了进攻京师的南大门。然而,因为1911年11月7日吴禄贞被人暗杀,使这次攻打北京有可能改变历史的壮举戛然而止。

“燕晋联军”起义虽未获得成功,却使石家庄的“京师南大门”和“燕晋咽喉之地”的战略地位迅速凸现出来。正如有关方志记述的一样,“自京汉正太两路通车后,石门益扼军事之重心,为燕晋二省之门户”。②同上。“燕晋联军”起义是石家庄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震惊全国的事件,它使石家庄作为军事要地,开始被时人刮目相看。

第二个阶段,从1912年民国成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属于城市军事功能的逐步生长阶段。

这个阶段是新老军阀先后在石家庄展开激烈混战的时期,历史上曾发生过的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国(国民军)奉之战、晋奉战争、蒋冯阎中原大战、石(石友三)蒋(蒋介石)之战等,其军事行动或多或少地均涉及到石家庄。

在军阀混战中,以晋军和奉军占领石家庄的时间最长,其中,又以晋军对石家庄军事城市的经营最为用心,它掌控该市的时间也最长。石家庄是晋军出入山西的必由之路,正太铁路是山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所以阎锡山格外重视对石家庄这个交通枢纽的争夺。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晋军曾四度陈兵石家庄,控制正太铁路。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7月至9月晋军占领了石家庄,并切断了京汉铁路的运输,控制石家庄达两个月之久。1926年在直奉晋联合进攻冯玉祥的战争中,晋军再度陈兵石家庄。1927年阎锡山改弦易帜,接受国民党中央的任命,担当了“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又将矛头直指奉系。此时晋军三度陈兵石家庄,控制京汉铁路,与奉军展开漫长的拉锯战。1928年5月,晋军与冯玉祥部联合作战,随后控制晋冀绥诸省大部分地区,在较长时间控制石家庄之际,晋军在石家庄西北郊区修建了简易飞机场,使石家庄军事功能进一步增强。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中,阎锡山出任反蒋的“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在石家庄多次召开军事会议,先后在石家庄会晤过傅作义、唐生智、汪精卫。

在二十余年的军事争夺中,各路兵马的将帅都曾亲自光临石家庄,其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第三个阶段,从1937年石门沦陷至1945年抗战胜利,属于石家庄军事功能的疯狂扩张阶段。

日军占领石家庄以后,一直将其视为整个华北地区重要的战略堡垒基地。为了“以战养战”,不仅在此驻扎了大批重兵,而且开始大肆扩充军事设施,安置了重要军事机构。在占领的八年间,驻守石家庄的日军调动相当频繁,驻军总兵力始终保持在两万至五万人之间。先后在此驻扎的有日本华北方面军的主力第一军军部、第一一○师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混成第四旅团、独立混成第八旅团、独立混成第九旅团、独立步兵第二旅团、飞行第二十七战队等。①*据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写的《华北治安战》一书第235页记载,“石门特务机关:京汉路沿线地区自事变初期,即由第一一○师团担任警备。……因石门附近的模范地区工作进展很快,至1942年底将该地区的警备工作全部移交中国方面”;第110页记载:“第一一○师团则由师团以及步兵团司令部、步兵第一一○、第一三九、第一六三联队、野炮兵、工兵、辎重兵各联队、骑兵大队、师团通信队、兵器勤务队、野战医院、兵马厂等组成。编制定员达14 784名”;第105页记载:“独立混成第八旅团当时配属第一一○师团,长期以来担任石门地区的保卫任务。”

石家庄作为日军占领的一个区域军事中心,负责管辖区域为周围37个县。②*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下),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它不仅是“扫荡”周围各抗日根据地的基地中心,也成为关押“战俘”的集中地。1939年日军在石门南兵营建立了占地277亩的战俘劳工集中营,被关押的“战俘”主要是从冀中、冀南、冀西、太行等地抓获的。在日军占领时期,整个石家庄就是一座特大兵营。正如郑维山在《解放大城市的首创》一文中所说,“七七事变后,日军曾将其侵占华北三分之一的兵力及大量伪军部署于石家庄及正太路寿阳以东地段,并构筑了大量工事,使石家庄成了一个大兵营。”③*郑维山:《解放大城市的首创》,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征编室编:《石家庄党史资料》第3辑,1985年版,第32页。

第四个阶段,从1945年抗战胜利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属于城市军事功能的极致阶段。

石家庄西倚太行山、东瞰冀中平原的军事地位,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它“在军事上具有掩护平津,连接中原,贯穿冀晋,对我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形成分割包围的重要作用”,所以,蒋介石令李文率国民党第三十四集团军司令部及所属的第十六军、第三军、整二十二师,迅速抢占华北战场的有利位置。以罗历戎为军长的国民党第三军占领了石门以后,又得到了第十六军的一个团的加强,他还组建了军属炮兵团、汽车连、战车连等,此时第三十四集团军几乎将近一半的兵力安排在石家庄。第三军有两个师,即第七师和第三十二师,另有特务营、工兵营、通讯营、辎重营、野战医院、卫生队等部队。每个师有三个步兵团,另有特务连、通信连、工兵连、辎重连、师野战医院、卫生队等部队。每个团有三个步兵营,另有迫击炮连、特务排、通信排等。再加上当地的保安队、还乡团等武装力量,总兵力达到三万五千人,这说明了国民党军队是何等的看重石家庄的战略地位。④*同上。

由于石家庄位于广大解放区的腹地,极大地牵制了解放军的外线作战,因此构成了解放区的心腹之患。基于石家庄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中国人民解放军早在1946年10月的军事会议上,就提出在条件成熟后要坚决夺取华北的要塞和门户石家庄的军事作战计划。1947年经过正太战役和清风店战役的准备,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施攻打石家庄的计划,并把石家庄作为“开创解放大城市”的第一战役,朱德和毛泽东都亲自参加了指挥。毛泽东在拟定的中央军委电报中指示:“不但要集中主力几个旅,而且要集中几个地方旅,以攻石门打援兵姿态,实行打石门……”①*聂荣臻:《乘胜夺取石家庄》,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征编室编:《石家庄党史资料》,第3辑,1985年版,第13页。防守方的国民党军队,为了保持对解放区钳制的态势,也极力拼死固守石家庄,蒋介石在亲自给石家庄警备司令刘英的电报中说:“共军若敢进攻石家庄,兄当亲率陆空大军前去支援。”②*同上。由此可见石家庄在当时整个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地位。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的解放,不仅极大地动摇了国民党军队防守大城市的信心,直接威胁到蒋军对保定、北平等地的防守,而且把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使北平和天津的国民党守军失去了重要策应,对整个解放战争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③*同上。

综上所述,近现代史上围绕这座城市展开的无数次军事斗争,都对近代石家庄这座军事中心城市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充分说明了它具有举足轻重的军事战略地位。

二、军事设施功能完备,地下城垣沟壑纵横

以军事功能为主的设防城市,一般都具有坚固的城墙和一系列军事防御工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帅,在分析评价近代石家庄军事设防的特点时说:石家庄工事虽坚,但没有城墙。这也是近代石家庄与一般军事设防城市的根本性区别,对城市防守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缺陷。正如《石门市公署市政情形治安报告书》在谈到石门市城防的设施劣势时所说,“外无城垣之捍卫,五方杂处,风鹤频惊”。④*《河北省石门市公署市政情形治安状况报告书》(1941年5月),谢忠厚,张瑞兰,田苏苏:《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一)损失调查》,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页。

中国大多数传统城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治和军事因素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与西方城市兴起的原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传统城市一般都是一级政府行政所在地,是国家统治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城市都是政权更迭和军事冲突中统治者不甘雌伏地争夺的棋子和筹码。因此设防保卫筑城建垣成为必然,中国已有五千年筑城围池的历史,有的学者估计,历代建设的城池总计四五千座。⑤*张驭寰:《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序言,第1页。石家庄位于两条重要铁路的交汇点,是纵横晋燕、贯通南北的交通运输枢纽,是商品货物集散中心。作为20世纪后自然兴起的新兴工商业城市,石家庄当然没有城墙,城市形成初期的功能,以非政治化和军事化为主。在逐步形成为一座新兴的工商业城市的同时,由于石家庄自然地理位置因素,便很快成为兵家争夺之地。当原本没有城垣的城市变成有城垣的设防城市时,说明它开始具备军事功能。

鉴于石家庄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侵华日军将它作为侵略华北乃至全中国的后方基地和大本营,在市内建造了东、西、南、北、中五大兵营,筑工事修堡垒,侵占了市区和市郊土地面积达到4.7平方公里,占到城市总面积的40%。并且,本着“本市拟视为军事上之要地”的原则,对城市进行了规划设计。在1939年10月出台的《石家庄都市计划大纲》中,提出了建设石家庄“城郭”的设计方案。按照该方案,其“城墙”不是建在地上,而是采用了地下挖“城墙”的方式。大致的城池面积规模约三十八平方公里。区域之周围拟绕以水濠,更于内侧配置环状道路;在水濠“城墙”外侧,设置300米的开阔地,规定为建筑禁止区,对于一般建筑物及工作物之建筑加以禁止或限制。在水濠“城墙”内侧,“与之平行筑堤,以为道路,再沿道路设防护要点,限制出入”。⑥*《石家庄都市计划大纲(中日文对照本)》1939年版,石家庄市城建档案馆藏。就这样石家庄由没有城墙的城市,转变成有“地下城墙”的军事城池。

这项水濠“城墙”,工程浩大,工期紧迫,动用劳力众多,是在日本侵略军刺刀逼迫下建成的。据《河北省石门市公署市政情形治安状况报告书》披露,该项“城墙”工程的规模,为“宽5米,深3米,全长30 000米”。石门“城墙”工程,被认为“颇为坚固,不但可防水患,且可替代城垣之用。现有日军派兵协防,常驻碉内,并将市内10个分哨所原有长警,拨往沼濠守护,出入各口,担任检查行人,纠察奸宪,互相联络,以资戒备”。⑦*谢忠厚,张瑞兰,田苏苏:《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一)损失调查》,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页。在水濠“城墙”之外,还修筑了大量炮楼和碉堡,炮楼和碉堡周围设铁丝网,以巩固防守。往来出入石门市区的行人,必须通过出入口的岗卡,才能通过,所以,地下壕沟“城墙”发挥了地上城墙同样的防护功能。正如参加攻打石家庄战役的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旅第三十团政治委员王海廷所说,要“攻越‘地下城墙’,不比攻一般城墙容易”。①*《解放石家庄战斗忆事》,《河北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1页。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第三军进驻石家庄的两年间,城防工事建设一直未曾中断。他们每天驱使两万多民工加修城防工事,除了增设碉堡和在市区构筑核心工事之外,并利用日本侵略军的旧工事,连年加固成双层“城墙”,即第一层是外市沟,第二层是市内沟。外市沟和内市沟就是所谓的“地下城墙”。“第一道为外市沟,周长六十华里,深七米,宽六米”;“第二道为内市沟,周长三十六华里,深宽各五米。”②*杨成武:《石家庄攻坚战》,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征编室编:《石家庄党史资料》第3辑,1985年版,第24页。两道壕沟的上口宽约10米,底部宽约4.5米,壕沟内所挖出的土方,堆在沟内沿边上,形成一道高出地面约4.5米的护堤,由沟底到高堤平面,垂直距离达到8至10米。

为了进一步加强城防,由国民党第三军掌控的石家庄地区党政军扩大联席会议决定,在内外两道“地下城墙”之间,再加修一条环城铁路,由装甲列车不间断地绕城巡逻,以增强两道防护壕沟的呼应。该工程于1947年6月初竣工,这一条环城铁路全长共计27 090.2米,共动用人力123 949名,使用运输马车2 511辆,使用枕木38 744根,铺设铁轨5 532 236米。③*《河北省建设厅据石门市政府呈报环市铁路已竣工电报鉴核》,河北省档案馆藏618-2-2216。铁路投入使用之后,在环城铁路上平时有六辆装甲列车昼夜巡逻。

从日军的建筑城防,到国民党军队的城防加筑,在历经十余年不断加固之后,石家庄已经构成了市内市外的联防,形成了半永久性方环形阵地防御体系。市内有以大石桥、火车站、正太饭店、铁路大厂等永久性坚固堡垒组成的核心工事;在市内街区,有众多的阵地据点,明碉暗堡大部为钢筋水泥筑成。市外有两道“地下城墙”壕沟,沟外沿设有铁丝网、鹿寨和挂雷,沟内沿设有稠密的高碉、低碉、伏地碉和野战工事。在两道市沟之间,有大量的交通壕、地道相互连通,在沟内放水,水下暗设尖桩、鹿寨。军事设施使方圆60华里的石家庄,建成了一座碉堡林立、沟壑纵横、明堑暗碉密如蛛网的坚固设防城市。据石家庄建设局统计,解放后拆除的残垣断壁、碉堡工事大约共计6 500处。所以,就城市军事防御设施而言,石家庄堪称解放战争时期华北战场上屈指可数的军事城市之一。

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以后,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市警备司令部,为了维护城市社会秩序,严阵以待粉碎10万国民党军队的偷袭,果断采取城市军事管制,利用原有城防设施,“在内市沟东南西北四面,均设置了武装岗卡,市民凭政府通行证出入市区”。④*《石家庄解放初期琐忆》,《河北文史资料》第21辑,1987年版,第6-7页。

军用飞机场是近代石家庄作为军事城市的另一项重要军事设施。位于石家庄西北郊的飞机场,最早由阎锡山出于军事目的修建于1928年,当时仅为草坪机场,因起降飞机很少,长期闲置后复耕。1933年随着日军攻陷热河,逼近平津,华北形势顿时紧张。为了加强河北防务,奉中央军政航空署命令,获鹿县政府动用330名民夫和100个石碾,再次修筑面积为420余亩的石家庄机场,以备空军驻扎。自七七事变后,日军将石家庄作为华北最重要的军事基地之一,扩建了石家庄军用飞机场,修建了沥青跑道,经过整修和扩建的机场,主要用于军事侵略。“因害怕盟机轰炸,经常驻有飞机七十余架,航空员三百余名。”并经常进行飞行演习。⑤*《石家庄忙于防空演习》,《晋察冀日报》1944年6月27日,第2版。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石家庄机场,对机场加强了防护建设。特别是在正太铁路和平汉铁路被切断之后,石家庄变成了陆上孤岛,国民党军主要依靠飞机运输来保证供应。1946年12月国民党中央航空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奉交通部命令决定在北平石门之间铁路未恢复之前,于每周增开班机,星期六由北平飞石家庄来回一次。为了保证石家庄对外航空联络畅通的万无一失,预防机场一旦遭破坏后,通往外部的航空线路被切断,又修建了市内连接飞机场的地下通道,并且在石家庄市内将中华大街中间的花坛铲除,改建了飞机临时起降跑道。

随着石家庄军事地位的提高,城市军事功能的增强,城市里明堡暗道比比皆是,沙袋掩体星罗棋布,交通壕沟密如蛛网,将此时的石家庄比喻为“军事碉堡城”,的确不失毫厘。

三、军事城池毁誉参半,军事功能正负两极

近代石家庄正式成为设防城市以后,必然进入以军事功能为主的时期,城市的经济功能相对有所削弱,基本处在服从或服务于军事功能的地位。

石门沦陷时期,商业、经济、城建等经济活动依然有所发展,尽管这对城市的规模增长有一些客观促进作用,不过都是服从或服务于军事功能的。首先,作用表现在产生了城市硬件建设需求。石家庄自从形成为军事中心城市后,“本市迩来人口激增,民间房屋毫无空隙可寻,以新辟工商区域既少,旧日馆舍抑且毫无空闲”。①*《石门市公署250号函》1940年8月,《河北省高等法院档案》,河北省档案馆藏634-68-206-214。特别是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推动,日军将石家庄作为“冀晋豫军事腹地”之后,此地俨然成为区域性的通讯中心,“实类人之神经中枢,其他如邮政、电报、电灯、电话等,举凡有关交通事业,均以此处为据点。新兴事业,日渐增繁”。②*陈佩:《石门市事情》,1940年版,第35页。石家庄成为军事中心城市之后,不仅提高了城市行政地位,促进了城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增长,对城市的物资运输、仓储能量、军需生产、供应能力、调拨速度等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产生了城市管理系统的特定软件建设需求。仅军需生产一项,也拉动城市部分产业扩大生产。譬如,驻扎军队的大批消费,增加了饮食服务加工业的发展机会,石家庄礼顺成杂货店,仅“靠给部队腌咸鸡蛋发了家。只一年多时间,收入大增,抓住了良机,家底逐渐厚实起来”。③*《礼顺成杂货店的简况》,《石家庄桥西区文史资料》第1辑,1990年版,第119页。再譬如,大量军人的私人生活消费,也对当地商业销售额产生较大影响。据《大公报》记载,石家庄在“前军阀时代,每遇战争,兵车往来如梭,时有兵士下车,三五成群,熙来攘往,至各商店购买物品,因而商业活跃”。④*刘哲民:《石门二十年来之回顾(二)》,《大公报》1932年5月4日,第5版。以上说明,近代石家庄逐渐具有军事功能之后,影响到城市行政、经济和市政等诸多方面。

近代石家庄成为军事中心城市,对人口增减也存在着双重影响。以近代石家庄城市人口的增长为例,从整体上看人口增长呈现出了明显跳跃起伏的态势,时而骤增,时而平缓,时而高峰,时而低谷,这与军事城市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有关。一方面战争会给城市带来诸如交通瘫痪、运输中断、商业不振、民不聊生、人口锐减等负面影响。例如,1937年七七事变时,石家庄市民、商人、政要大都逃往他乡,据史料记载,当时,市内仅剩下5 000余人。另一方面,石家庄作为一座防御性军事城市,城市筑有“地下城墙”,城市内外驻扎着重兵防守,它又极大地吸引了城市周边地区躲避战火的人群,发挥了军事城市的庇护功能。1947年5月,石门的人口由19万暴增至30万。⑤*《石门市政府第七次市政会议记录》,《石门市政府会议记录》1947年,河北省档案馆藏615-2-1862。激增原因就是附近各县的人口都拥入了具有防护功能的石家庄。当然,这种人口高峰是暂时性的。

近代石家庄作为军事要地,对当地的社会生产活动产生了一些摧残性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最明显的是,导致了一些即将上马的经济建设项目夭折,造成了一些工厂生产停工和商店关门,从而严重地影响到近代石家庄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例如,1927年间,石家庄焦化厂因战事停炼一年,转年再次重新起用机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大兴纱厂也因这场战事蒙受一定的损失,晋奉之战,石家庄首当其冲。大兴纱厂靠近铁路,两军对垒,炮弹横飞,工厂变为战场。据有关专家统计,从1924年至1928年4月,石家庄的军阀之战给大兴纱厂造成了297天的停产。⑥*杨俊科,梁勇:《大兴纱厂史稿》,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年版,第32页。再譬如,比大兴纱厂投资还要多出100万元的华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在大兴纱厂设厂前7年就经工商部批准,准备在石家庄设厂制造,最后却以军事“大局未定,不敢轻率从事”为由暂缓建设,⑦*《直隶行政公署令查石家庄地方设立华新纺纱有限公司资本是否属实查明报卷》1914年3月13日,河北省档案馆藏656-1-254。后来便放弃了在此建厂的计划。如果近代石家庄不是军事要地,没有军阀混战的影响,民间的市内电话业务普及的时间起码也会提前5年实现。由于军阀战争的影响,使本来要“在石兴工装设”的电话设备工程停工等待,“因时局不靖,杆木材料被军队取去,损失数万”,“不意连年军兴,而兴工非易,一直未能如期成立”。⑧*《实业厅令饬商人徐定欧呈请在石家庄设立电话案卷》1925年,河北省档案馆藏656-2-548。

城墙的功效就是构成空间隔离。自石家庄军事城市拥有了“地下城墙”保护之时,就意味着它对城市工商业的流通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石家庄新建的“地下城墙”不仅割断了城市内外的交通,还改变了城郊存在的农业生产环境,制造了城里农民与城外土地的分离,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例如,“本区外壕内农户,壕外耕作前经市府准予临时出入。然以限制出入,卡哨数少,农户往返工作有达三十里之遥。尤以振头村壕外耕田三千余亩,农户三百余户,每日出卡必经城角庄,出第八步哨,傍北杜村村东行至西三教村西,始达目的地,全程约计十五华里,往返须三小时,再加午饭休息时间,每日工作不过六七小时。今后农事愈形繁忙,常此以往,农事失时,影响食粮实巨”。①*《石门市政府第七次市政会议记录》1947年5月15日,河北省档案馆藏615-2-1862。此外,由军事城池导致的“商旅交困,各种棉花、豆类、皮毛、山产暨工厂需用原料出厂售品,亦受影响”,②*陈佩:《石门市事情》1940年版,第31页。影响显而易见,而且无法避免。

军事设防费用负担,给石家庄工商企业和广大城市居民带来了额外的巨大经济压力。这种压力负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军费摊派和变相勒索;二是军队肆意抢劫。正如石家庄大兴纱厂黄师让会计师所说:“处于军阀混战年代,晋奉之战和晋直之战,均波及石家庄一带,有的军阀向厂派款,有的纵军直接抢劫(张宗昌的军队)。”③*黄师让:《裕大华企业四十年》,《文史资料选辑》第44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版,第14页。军饷摊派一般是通过石门商会实施征收,变相勒索主要是发行钞票实施巧取豪夺。奉军占领石家庄时,“奉军强使奉票,恐亏折血本,故多半暂停交易”。④*《正太途中:战后视察记》,《大公报》1928年6月16日,第3版。晋军占领石家庄时,“因晋钞跌价,金融紊乱”。⑤*张志澄:《获鹿行记略》,《河北月刊》1933年第1卷第1期,第19页。军队肆意抢夺,分为军人集体抢夺和单兵个人抢夺两种类型。从清末到解放前夕的半个世纪,石家庄遭遇过无数次的兵乱抢劫事件,数不胜数。

石家庄作为军事设防城市,拥有军事设施和大批驻防军队,这些都成为军事交战方的攻击目标,所以又给整个城市引来了多次巨大空袭灾难。例如,1931年7月,蒋介石派飞机轰炸了正在石家庄扎驻的石友三所部。据大兴纱厂的营业报告记载,此次“石军之变,飞机轰炸极为剧烈,街市损失为数非轻”。⑥*《大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第十期营业报告》1932年3月,第2页,湖北省档案馆藏。1937年九、十月间,日军先后多次动用飞机轰炸石家庄,电报局、电话局、大桥街、商会等多处建筑和城市设施受损。还有1944年底至1945年8月,盟军连续出动飞机对驻石家庄的日军目标进行了多次轰炸。仅3月8日上午轰炸休门集市,就死伤三四百人,摧毁房屋100余间;当日下午盟军又出动52架飞机,在石门上空投弹50枚。1947年11月至1948年8月国民党军队失守后,蒋机多次飞临石家庄上空狂轰滥炸。

综上所述,人们有理由认为,石家庄如果没有军事因素的影响,城市化发展进程可能会更快。正像《开展石家庄商埠计划书》所希望的那样:“倘非连年战争,时局纷扰,其进步奚啻倍蓰,是石家庄一埠之发达,诚不可限量。”⑦*王骧:《开展石家庄商埠计划书》,《河北工商月报》1929年第1卷第3期,第22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Military Center of Modern Shijiazhuang City

LI Huimin

(Hebei Radio & TV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71, China)

As a newcomer of inland city,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position of regional military center and the troops stationed rapidly growing, Shijiazhuang soon gained a military function. Because it was a new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ity and had no city walls, Shijiazhuang quickly turned into a fortified city with walls after it became a strategic military center. But its walls were not built on the ground, it took a unique way of underground walls. Although its regional military center had some objective function for elevating the city administrative status, it was out of the track of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city's economic function was greatly weakened.

modern history;urban history;Shijiazhuang;military center

2011-07-25

李惠民(1954-),男,河北石家庄人,历史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农民战争史、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

K26

A

1008-469X(2011)05-0005-06

猜你喜欢
石门城墙石家庄
石门二十四景
石家庄晓进机械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汉中石门十三品
石门茶产业简介
梁丛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残破的城墙
人民币缘何诞生在石家庄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门关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