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的教育意义与教学策略*

2011-04-04 04:42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17期
关键词:戏剧大学生教育

● 岑 玮

教育戏剧的教育意义与教学策略*

● 岑 玮

20世纪2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倡导将戏剧元素融于普通教育过程,催生了教育戏剧的产生。本文首先对教育戏剧的起源与发展予以梳理,继而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推广教育戏剧的意义和必要性,最后对现阶段高校推广教育戏剧的有效策略作了初步的探讨。

教育戏剧;意义;策略

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戏剧除具有审美功能外,还具有教育功能。自古以来,中西方都对戏剧的教育功能进行过研究,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中,戏剧常常被用作一种教化的工具和媒介。到20世纪初期,教育界与戏剧界的有识之士更是积极倡导并开发戏剧元素在普通教育中的应用,从而催生了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的产生。

一、国外教育戏剧的发展及国内现状

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戏剧教育培养的是与舞台表演相关的专业人才,而教育戏剧则针对普通受教者,突出和强化戏剧的教育功能,它“是一种教学上的应用戏剧,不是训练,不是表演娱人,而是教与学之间的新关系”。[1]教育戏剧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使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和目的。这种在欧洲被称为DIE (Drama in Education)、在美国被称为Creative Drama的教学法的共同特点就是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年龄、能力和兴趣等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戏剧方法与元素,在参与者之间建立互动关系,引导他们在戏剧活动中发挥创造力与合作精神,目的在于丰富课程内容并促进学习的能动性。教育戏剧强调学习者通过参与和相互交流领略知识的内涵,发现可能性、创造新意义。

教育戏剧的出现受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在戏剧实践中学习”的理念的启发。较早的教育戏剧研究者是英国教师哈里特·琼森,20世纪20年代,她开始实践戏剧化教学,取得显著成效,在欧洲产生了较大影响。1930年,美国戏剧教育家温尼弗瑞德·瓦尔德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了《创作性戏剧技术》一书,提出了“创作性戏剧教学方法”的概念,在美国教育界引发巨大反响,成为当时校园教育戏剧实践的指导性文献。二战之后,更多欧美戏剧教育家开始推广校园戏剧教学法,在50年代发展为成熟的DIE方法,8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建立了完整的研究和实践教育戏剧的体制,教育戏剧被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如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就设置了教育戏剧课程,贯穿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形成了一个系统的、逐级递进的、金字塔形的教育戏剧体系”。[2]在美国近3000所大学和学院里,一半以上的高校设有戏剧赏析与实践课程,足见戏剧在美国普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受英美等国家的启发,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纷纷采取措施鼓励将戏剧融入教育体系中,目前东南亚各国、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成熟的体制。如台湾在2000年首度将戏剧纳入国民义务教育的整体教学之中,台湾的大学纷纷成立教育戏剧研究所,倡导在教学活动当中融入戏剧技巧并付诸实践。

我国大陆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教育戏剧的概念,但自上个世纪初期以来,已经有一些教育家开始了戏剧融入教育的尝试,如张伯苓、陶行知、晏阳初、卢作孚等都曾利用戏剧普及民众教育并取得瞩目的成效。但是这种尝试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近百年来教育戏剧在普通教育体系中是缺席的,传统意识里的艺术教育就是音乐与美术。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育部制订了《学生艺术能力发展水平参照表》,指出要利用戏剧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舞蹈和戏剧游戏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3]自此,戏剧的地位终于合法化。然而人们意识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戏剧活动被很多教师视为文化课的对立面和累赘,校园戏剧在中国始终未能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纵观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戏剧从来没有在全民教育的课程表中得到正式的承认”。[4]总体而言,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只有极少数学生受惠于戏剧的教育功能,戏剧实践只限于戏剧专业的学生和极少数戏剧社团的成员。

二、教育戏剧与育人

高等教育阶段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对世界进行自我探索,完成自我认知并进行自我创造的过程。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高等学院素质教育的核心。大学生在这一时期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更全面客观地认识人类社会,获取对生活更丰富细腻的感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走出大学象牙塔之后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做好各种准备。而教育戏剧恰恰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探知世界、完善自我的良好途径,因为“教育戏剧关注人的角色创造活动,这里的角色不仅是指舞台上、艺术中的角色,而且更是指生活里、社会中的角色”。[5]教育戏剧以戏剧艺术为依托,发挥戏剧特有的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由“智”到“心”的全面发展,因其普及面广泛,对人才的培育有深远的意义。

戏剧的教育功能之一体现在对参与者人格塑造的影响。亚里士多德把戏剧定义为“现实的模拟”、莎士比亚“世界即一舞台”的观念都强调戏剧是人生的缩影,这些都说明戏剧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反映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和人生百态。参与戏剧实践可以使大学生获得间接的人生经验,在相对封闭的大学校园里了解更广阔的外部世界,丰富社会阅历,体悟人生,认知并完善自我。

教育戏剧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戏剧实践是一项团队活动,从角色分配、舞台布置到最后的排练和演出,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们默契合作。如何完成自己的分工、如何与他人进行良性沟通都是大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学习的处事本领和技能。因此,普通大学生参与戏剧实践能够培养他们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主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正如教育家曾中毅所言“学生于求学之外,又得此精深之阅历,其有助于将来处世。”[6]与他人真诚合作应该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

教育戏剧的另一个功能是它提供了一种心理疏导和宣泄情感毒素的途径。21世纪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学习和就业等压力愈来愈大,使当代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在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惑。又因为他们成长于一个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碰撞使为数不少的学生形成消极的人生观,他们不是寻求自身与外部的和谐与理解,而是进入一个自我封闭自我隔离的怪圈,有的甚至沉溺于网络的虚拟空间而不愿意面对真实世界。教育戏剧的开展能够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在合作过程中他们敞开心扉,大胆表达思想与心声,既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疏导也锻炼了表达能力,而良好的表达能力也是未来事业成长的基础。

总而言之,教育戏剧的开展既能增加学习者对人类社会经验的感知,又可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既可以激发参与者极大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又可以增进合作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生在戏剧活动中表达、交流彼此的理念与感受,既可以开启智力又可以启迪心灵。鉴于教育戏剧具有社会认知、人格完善与心理净化等重要价值,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倡导并推广教育戏剧的行列中。

三、实施策略与建议

复旦大学周斌教授认为在“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中普及戏剧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应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教务部门足够的重视。”[7]那么,在现有的经费投入和办学条件下,应采取何种策略使戏剧有机地融入到高校学生专业之内与之外的学习中呢?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给予教育戏剧足够的重视。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应该真正为戏剧留出一席之地,凡是有完备的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的高校都应该为学生开始戏剧类通识选修课。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在国内较早开设 《戏剧概论》、《中国现代戏剧史》等选修课,把戏剧史论教学与剧本创作、鉴赏评论、课堂表演等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成果,深受学生的欢迎。开设这类课程需要相应的师资条件。这就要求高校配备称职的戏剧教师,他们不但能够讲授理论和史论课程,还应该有戏剧实践知识,能够指导学生进行业余的戏剧实践。而目前国内很多学校缺乏这样的教师,因此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或者培养在职教师应该是当务之急。香港地区在师资培训方面开始得较早,自1991年起,教育署每年为各个层次的教师提供6次共24小时的戏剧编、导、演等基础培训,其后更有深层进修班以满足热心戏剧活动的普通科目教师的求知需求。

除了设置选修课外,高校教师可以尝试把戏剧手段融入到普通学科的教学。例如在对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经典之作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借由戏剧元素,如扮演、模仿等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情景和内涵。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于语言文学课程,也可以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课程。如法律专业的教师就经常借助“模拟法庭”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判断、反应、思辨和表达能力。教师“借助戏剧形式和技巧,让学生通过故事扮演体验角色情感,既扩大了人文内涵,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8]可以大大提高学科教学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戏剧元素的渗透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授课效果,应避免为了戏剧而戏剧。已有的教育戏剧实践案例表明:有的教师把课堂气氛营造得很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巩固却并不理想,偏离了授课目标。因此,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无论是课前对学生进行演出指导或者是课堂上启发学生进行即兴发挥,都要求教师有良好的组织、引导和控制课堂的能力。戏剧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融入普通科目的教学时应该把握好尺度。

推广教育戏剧、扩大惠及面的另一个重要的途径是把戏剧实践拓展到课堂之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建立戏剧社团或者兴趣小组,在学生会等部门的资助与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戏剧演出活动。学生可以编排已有的戏剧文本,也可以自编自演。在编剧、导演、排演、舞美制作到海报宣传的过程中学生依靠自身和团队的力量,调动创作热情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这样的创作性活动中得到锻炼,获取成就感。为了使这种戏剧活动保持常态化,高校还可以进一步提供条件,设立大学生戏剧节,以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目前我国有10多所高校设立了校园戏剧节。西方国家设立的国家级别的大学生戏剧节对我国也有借鉴意义,如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每年一度的美国大学生戏剧节吸引大约20万学生的参与,参选的剧目超过1000项,当然这需要雄厚的资金保障。相信随着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教育戏剧的发展会有更广阔的空间。

结语

“教育戏剧的理念是把演剧的架构化解为一个个要素,融入教育的过程中,强调戏剧在实践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功能,重视的是参与者的交际、表达、情感、想象力、集体意识等素质的养成和体悟”。[9]作为一个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教育戏剧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推广可以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全面智能和潜力的发展,提升人文素质。因此,探索有效推广教育戏剧的策略是一个有意义且亟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1]张晓华.教育戏剧的理论与发展[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

[2]范益松.关于教育戏剧的思考[A].张生泉.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7-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孙惠柱.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戏剧艺术,2002,(1):1-6.

[5]张生泉.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6]夏家善.南开话剧运动史料[Z].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7]周斌.关于推动教育戏剧发展的若干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8,(5):29-31.

[8]黄爱华.学校戏剧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实践构想[J].中国教育学刊,2009,(12):67-69.

[9]舒志义.论戏剧的教育与教学功能[J].戏剧艺术,1999,(3):17-25.

*本论文为山东省教育厅2010年高校科研发展计划立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10WD24。

岑 玮/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孙宽宁)

猜你喜欢
戏剧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