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翠玲
艺术化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 吴翠玲
艺术化体育教学是体育教育自身的要求,也是进一步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需要。追求艺术化体育教学,要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追求体育教学的整体美,让学生享受体育教育的快乐。
体育教学;艺术化;快乐体育;教学艺术
体育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化体育教学就是教师为了全面育人,追求优化教学效果,在师生和谐共处而又情理交融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内容与艺术化的教学形式完善统一的过程。素质教育要求体育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质,同时也要渗透美育。而艺术化体育教学则是达到上述素质教育目标的要素之一。
体育运动是一种健与美相结合的造型艺术,被誉为“形体的雕塑”。在体育运动中,除了遵循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节律等特有的要求外,还要运用对称、和谐、统一、节奏和造型等形式美的法则,做到造型优美、技巧娴熟、柔中有刚、动作舒展而有节奏。每个动作都是人的形体美的再现和创造。讲究运动服装美和音乐美,可以振奋精神,提高学生的运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不仅使学生的筋骨、肌肉受到锻炼,还可以怡情养性。因此,在体育运动中要讲究体育美学,从而提高体育运动艺术的审美价值。
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喜忧参半。[1]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呈增长趋势;身体发育的匀称度有所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继续改善的同时,还存在着体能素质、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肥胖学生明显增加,近视率仍然居高不下,农村地区学生保健水平仍然较低等问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不无忧虑地指出:“我国学生在体质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体质连年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之所以出现以上这种情况,除了家庭原因外,还应该从学校体育教育本身找原因。体育虽然是广大学生最喜欢的项目之一,而体育课却并未受到学生们的普遍青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的体育课不能很好地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现在的体育教学内容枯燥,仍使用几十年一贯制的“竞技体育大纲”,体育的课程设置和改革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学生们喜爱的具有时代特点的项目和供选修的项目很少。体育教学没有趣味性、游戏性,很难吸引孩子参与其中。
现代体育对审美的追求,已成为推动体育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青少年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人体运动的各种动作是作为特殊的感性形式进入审美领域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现出的形体美、动作美、语言美、情感美以及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所领悟到的动作的和谐、舒展、富有节奏、配合默契等美的因素无疑会促使学生产生广泛的体育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追求整体美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青少年身体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形象,作为身体教育的学校体育课,应在追求课程目标的同时,把培养学生身体美列为重要内容。目前,中小学生身体发展的匀称度有所改善。据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表明:以往普遍存在的“豆芽菜”体型得到改善,反映身体发育匀称度的维尔维克指数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0.7。[2]但是“胖墩型”学生增加的趋势不容忽视。因为这一体型的学生往往存在不愿意活动、活动中负荷重、易受伤等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万钧教授认为,匀称的体形是一种美,这种美完全区别于胖墩儿和豆芽菜体形,健康的体态是健康的窗口[3],俗话说得好“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同样是一种美。良好的体质是健康的基石,体格发育良好,体能状态良好,这样强健的体魄才能经得起风雨和摔打。为此,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包括进行形体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形态。
学校体育在具体的技术教学时,不仅要追求动作的合理与准确,更要在动作幅度、力量、节奏等方面获得一定的协调感、韵律感和自由感。在教学中,要加强柔韧、韵律训练和平衡感、协调性训练。在训练中要适应少年儿童在成长时期应有的摸、爬、滚、打、蹦、跳等行为发育的自然历程,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节奏感以及身体协调性、灵活性。
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追求教学方法的立体美,实施多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组合。讲授、演示、练习等方法要贯穿启发精神,开展主体参与式、开放式教学。利用中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分组开展竞争性、趣味性强的对抗演练等。
教学结构合理紧凑,教学活动的开展自然流畅是艺术化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重要标志之一。体育课上的启、承、转、合,如项目的调换,队伍的调动等都应环环相扣,教学中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使整个教学组合流畅、通达,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充分显示出教学设计的艺术性。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因素,因为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教学环境就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是物理环境如空气、温度、光线、体育器材等,还是心理环境如人际关系、班风、课堂气氛等都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其整体效果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体育教学需要整洁、美观、舒适、安全的物理环境和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的融洽,从而发挥美的教学环境的导向、凝聚、陶冶、激励、健康、美育等功能。以课堂气氛来说,生动活拨、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容易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其学习的无限热情,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懒散沉闷、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甚至严重对立的课堂气氛,则会抑制学生学习热情,降低兴趣,严重的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再以师生关系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的回报,会更加热爱老师,进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体育是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手段。体育具有极其丰富的教育价值,需要体育教师去发掘和利用。如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量,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由此而培养了学生刻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开展体育竞赛,在竞赛中养成的勇敢顽强、灵活机智、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是将来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品质。在体育活动中,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此外,体育教学和竞赛都要求学生按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从而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状况下,他们的一些弱点,如怕吃苦、合作性差、自由主义重等等,都是可以通过体育加以矫正的。当然,体育对完善学生人格所起的作用不是自发的,而是教育者有意识进行培养的结果。[4]
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改变体育课单调枯燥,无精打采的局面,必须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得到既充满友谊和欢乐,又充满艰辛和苦涩,甚至挫折与失败的体验,真正领略体育的全部乐趣。我们应在学校体育这个最理想的增强人体体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解决体育远离学生的问题,或者解决学生远离体育的问题,增强学生在校期间自觉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和运动习惯,增加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数,促使学生进入社会后仍坚持体育锻炼。开展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体育要为全体学生所掌握,为全体学生所需要,为全体学生所利用,为全体学生所享受。简单来说,就是要开展适合全体学生的大众体育。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5]根据这一思想,学校体育教育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体育课程(校本体育课程)。体育教师应在挖掘民族传统体育、乡土教材上下功夫,增加课程教学的灵活性。
体育是一个以人体自身为对象,以运动为手段,实现身心并健的科学过程。所以在教学模式上,体育更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传授——接受”模式,而变为教师正确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自我设计、实践与评价相结合,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模式。唯有如此,才能够培养学生运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在场地器材方面,应尽量淡化“成人化”、“竞技化”倾向,充分体现因地制宜、土洋结合、经济耐用,一材多用,健身性与游戏性结合的特点,倡导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构筑快乐体育场地。
[1][2]李小伟.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喜忧参半[N].中国教育报,2001-10-26.
[3]李小伟.激活孩子的体质潜能[N].中国教育报,2001-09-22.
[4]吴翠玲.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J].青少年研究,2000,(1).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人民教育,2001,(9).
吴翠玲/淄博职业学院会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研究与教学
(责任编辑:何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