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2011-04-04 03:12王淑玉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19期
关键词:认同感爱国主义全球化

● 王淑玉

论全球化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 王淑玉

爱国主义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民族精神与情感纽带。在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实现民族振兴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一)全球化对我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家间地区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及文化上的交流融合使淡化国家主权观念的论点不断出现,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宣扬和鼓吹的“国家主权弱化论”、“国家主权多元论”,其政治图谋就是要弱化发展中国家青少年的国家归属意识和主权意识,这些论点对我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

1.全球化发展背景弱化我国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培养青少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国家归属感。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认同感、归属感的精神来源和国家归属感的文化基因。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凝聚力呈现日益弱化态势。中华民族文化中崇尚和谐统一、强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理念与民族文化基因,与西方崇尚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是不同的。所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技术、语言文化等强势,通过经济技术交流、宗教文化活动、网络等各种渠道,对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进行文化侵略,企图达到其使用武力达不到的目的。全球化的影响使部分青少年盲目崇尚自我价值、主体意识,在崇拜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念的渗透,使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受到挑战。

2.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社会主义的老大哥“苏联”解体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国家的主导和强势地位更容易使青少年错误地理解为全球化就等同于西方化,从而造成一些青少年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弱化,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缺乏信任,对我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认同度不高。其实这从反面告诫我们应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保障社会主义国家主权的战略高度认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当代价值和紧迫性。

3.近年来,在发展经济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放松了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使部分青少年在不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轻视或拒绝传统文化,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削弱甚至消解,对以青少年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为基础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世界性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目前世界经济虽然已经回暖并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但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这使世界经济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首先,金融危机的爆发至今仍拖累世界经济复苏的西欧各国的债务危机,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金融创新体制遭到了世界人民的质疑,世界政治经济体制和格局正处于解构与重构之中。而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及时果断地采取了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等一揽子刺激经济的政策,推动了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不仅为稳定世界经济作出巨大贡献,而且创造了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后快速增长的奇迹,又一次证明了我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契机。其次,90年中,中国共产党经历无数艰难困苦的考验,遇挫弥坚,特别是遭遇突如其来的重大自然灾害时,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表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民族团结、众志成城的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青少年亲身体会到党的英明正确领导,国家的强大,人民团结,激发了青少年爱党爱国的情感;另外,我国近几年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等,扩大了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为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契机。

二、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一)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与党史、近代史教育相结合

近年来,受“西化”图谋的影响,在国内意识形态领域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与之相呼应的自由化观点。如“指导思想多元化”、“西方民主优越论”等明显违背马克思主义原则的论调。少数识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受其影响,导致社会主义信念的动摇,极少数青少年中甚至出现“我爱国,但不认可社会主义制度”,“我热爱祖国,但不热爱共产党”等错误言论与认识。日前,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指出:“我们党90年的历史是一部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史,是一部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开辟民族伟大复兴正确道路的奋斗史,也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 ”(《人民日报》2011.6月 14日)爱国主义与党史、近代史教育相结合,使青少年了解中国人民在近代、现代的斗争史,了解今天的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磨难得来的。使青少年客观理性地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在国内国外政治格局的历史条件下的唯一选择,使青少年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目前这个社会主义特色的、繁荣昌盛的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9万亿的强大的新中国。事实证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的。目前世界一些国家与学者基于我国取得的成绩也认可了我国的发展模式,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世界各国的影响日益扩大,亚洲已有3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82所孔子学院(丁刚,等.孔子学院面对平衡发展大课题[N].人民日报,2011-5-30.)。

(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与形势教育相结合

作为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政治制度上与资本主义截然不同,因而成为西方国家打击和“西化”的主要对象。事实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来也没有放弃对我国的政治意识形态渗透,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超国界的流动,使青少年的流行语中“地球村”、“地球人”、“国际公民”等话语频繁出现,这种背景下如果我们放松爱国主义教育和形势教育,就必然导致青少年思想上的误区和行为上的偏差。而西方发达国家在武力没有达到目的的背景下,并没有放弃他们的企图,如果国家主权丧失,个人的尊严必然无法保障,苏联人民失去伟大的苏联国籍的教训是惨痛。爱国主义教育与国情教育、形势教育相结合有助于青少年从历史与现实的时代背景中,理性地思考爱国主义对凝聚民族精神与情感的当代意义。

(三)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公民作为国家主体的一种理性自觉及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独立意识,是公民维护民族与国家的主权意识和国家归属感。培养青少年成为有尊严、有价值、有使命感的人,及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公民意识,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以爱国主义为前提的传统文化和公民意识是一种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要求青少年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时:首先要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事事以国家利益为重,但是又充分尊重青少年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其次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况下,坚持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的利益;第三,在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下,切实保证个人的正当利益,大力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具有凝聚力的源泉,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要理智客观地培养青少年深厚的民族认同感、国家归属感。而民族认同感、国家归属感的最初来源和根基,就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上的强权衍生了文化的强权和同化力,致使一些国家的传统文化的独立性日渐削弱。部分青少年错误地认为,西方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先进,导致一些青少年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消解,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下降,不利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使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有很多值得骄傲和继承发扬的精华,培养青少年对传承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和对优秀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青少年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使命感。

王淑玉/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何 言)

猜你喜欢
认同感爱国主义全球化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