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 春
中学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 卢 春
近年来,中学化学教学虽然有所改观,但是“你讲我听,你写我抄,你做我看”的教学形式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这一现象的产生就其本质来说是教师对生活化的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忽视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升,致使化学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笔者认为,化学教学生活化是使化学教学摆脱单一知识说教的困境、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和提升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的最有效方式。而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要从创设生活化的化学教学情境、挖掘生活化的化学课程资源和尝试布置生活化的作业等方面来落实。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自然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学习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进而主动、有效地学习,是创设生活化的化学教学情境的前提。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无时无刻不出现在生产、生活中,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巧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而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创设课堂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思考化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在学习抽象的分子概念时,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 “为什么”: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为什么一勺食盐放在水里不见了水却变咸了?通过引导,学生很容易理解分子的存在和分子的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因其伴随着形、色、态、味的变化、气体的生成和沉淀的析出等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生活化的实验情境因为贴近生活、能揭示生活中某些形象的奥秘,所以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又能使学生对“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化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化学教学中生活化的实验情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创设:第一,尽可能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作为实验器材,设计简洁、易懂的生活化实验,创设适当的实验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如在《淀粉》的教学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米汤和碘酒设计“白纸显字”实验。第二,可以利用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奇事、趣事”,利用实验剖析它们的“奇、趣”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养成科学观察生活世界的良好品质。
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中学化学课程资源是指在实现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过程中,所挖掘的能进入化学课程、并利于化学教育教学的各种因素。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化学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化学教师应当善于挖掘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化学课程资源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主要包括:一是校内的图书馆、实验室等各种场所和设施;二是校内化学教师、化学兴趣小组等人文资源;三是与化学教学密切相关的化学论坛、晚会等活动资源。化学教师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合理利用这三方面的资源开展化学教学。如有条件的学校应加强化学实验室建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可以鼓励教师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自制低成本又环保的实验仪器和教学用具。
校外化学课程资源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生活以外的一切融入到化学教学中的各种资源,是校内化学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从存在形态上看,校外化学课程资源可以分为化学物质资源和化学主题资源,如家庭中的废旧物品就属于可见的物质资源,而工厂废水的处理等则是化学主题资源。教师要灵活地对这些资源加以合理的挖掘、利用,如利用生活中的可乐瓶、注射器、泡沫塑料等物质资源自制教具、学具;利用生活、生产中的化学现象设置生活化的探究主题等。
网络资源包括真实资源和虚拟资源,化学课程应当充分利用这两种资源。比如,教师利用有关“氨气、氯气的泄漏”的网络报导,为《氨》、《氯气》的教学提供生活素材;同时,还可利用网络中的有关反应历程、粒子的微观结构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这些抽象的化学知识产生感性的认识。
教师在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化学教学服务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发网络资源,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广大同行交流和分享;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
因为现实生活是生动的,作业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动力,所以要改变以往作业的 “统一”、“封闭”和“脱离生活”,走向“多样”、“开放”和“联系生活”。作业的形式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
化学课本的课后习题和配套的练习册往往理论性很强,着重强调知识的训练和巩固,其内容较缺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时事新闻中有很多涉及到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化学与食品等的内容,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原理,因此可以布置学生关注这些新闻,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口头简单解释其中涉及的化学原理,再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原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口头性作业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用已学的化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完《苯》后让学生去查找“芬达汽水和美年达橙汁可能致癌”报道,探究“防腐剂+维生素C=苯”的化学原理,树立科学饮食的生活习惯。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实践性作业正好符合这三大要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亲身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可以有:(1)家庭小实验。家庭中处处充满着化学物品、现象、原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根据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布置学生结合家庭中的实际问题、利用家中的废旧物品,开展家庭小实验。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亲历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仅进一步掌握了化学知识、提高了学以致用的能力,更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家庭小实验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可以重复进行,它是学校课堂实验所不能比拟的。如利用家中的物品如何除茶杯中的茶渍等。(2)趣味小制作。贴近生活、蕴含化学原理的小制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通过动手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化学原理。结合中学化学原理,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开展趣味性的小制作、小发明。如:利用原电池原理自制水果电池或其它简易电池。
总之,化学教学生活化是基础教育改革对化学新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不断地探索,从而得出不同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升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卢 春/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刘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