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先军
论教师教育理想的构建*
● 李先军
从教育的本真意义来看,教师应该将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作为教育理想的主要内容。当前教师教育理想的缺失导致教师对教育现实的一再退让,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教师的教育理想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和谐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教师缺少教育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价值多元化思潮对教师理想的解构;对以往空洞理想的反动。然而,为了个人生活的幸福和迎接时代的挑战,教师应从关注社会现实,牢记自己的责任;终身学习,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反省自己的教育人生,将自己的幸福梦与学生的成才梦结合起来等方面来构建自己的教育理想。
教师;教育理想;构建
理想与信仰的丧失是现代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当代中国,普遍价值被撕裂为碎片,个人欲望的张扬成为现代文化精神的主题。谈论理想成为了一个奢侈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长,教师待遇不断提高。然而,如果离开了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的持久繁荣会走向沉沦和没落,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如此。教育历来被认为是一种通向未来的拯救力量。然而,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的教育已沦为一种满足人类各种欲望的工具和手段。教师在现实的压力下放弃了他们的职业操守,放弃了他们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从教育学生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住上大房子”到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不择手段甚至忽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都表明当今一些教师忘却了其教育理想。教育作为一种追求真理、追求美好生活的存在方式,决定了教师必须将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作为教育理想的主要内容。因为缺少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理想的坚守,教育与娱乐就没什么两样。没有理想的支撑,教育只能一再地对现实退让,从而走向堕落。如今绩效工资的发放,教师地位的提高,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现实要求。前不久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教师如何重塑自己的教育理想,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迎接时代的挑战,是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点话题。教师的专业成长取决于他们对实践的反思,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的更新。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对教育理想的重塑。教师的教育理想在专业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师的教育理想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理想在我们的航程上起着航海指标的作用。”[1]教育是为一个未来的社会培育新人,是一种需要信仰的事业。教育理想作为一种价值目标,明确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教师不至于在琐碎的日常工作之中,迷失自己工作的方向。教师日常教育智慧的提升,对自我的不断超越,也离不开个人理想信念的引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形成了自己对教育完整的看法和正确的认识,实现了自己专业成长中教育理念和专业精神的更新与重构。其次,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期性需要理想来作为支撑。教育理想能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供动力,激发教师去思考,去行动,去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教师日常工作压力大,容易使他们产生职业倦怠。教育理想能使教师看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增加他们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去克服当前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缺少教育理想的教师,会使自己变成教书的工具,就会随遇而安,工作积极性不高,在教育教学上难以取得进步,甚至消极怠工,丧失主体精神,只会将教育职业视为谋生手段,更谈不上在专业上积极要求进步。总之,绝不会把教育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来奋斗。相反,“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对待挫折的态度是积极的,他们能从沮丧中看到希望,从挫折中看到成功,从痛苦中看到幸福。”[2]
理想的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为鹄的的。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所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3]当代教育忽视了人的精神成长,不利于人的和谐发展。教师应该以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作为其个人的教育理想,去关注他们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的不断丰富,教师应关注学生善良的人性的养成,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4]他认为,即便是知识教学的方式也与学生的精神成长密切相关。他指出,“教师知识教育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究竟跟教师个人的精神世界(他的信念、他的生活的整个道德方向性和智力方向性、他对自己教育的对象即年轻一代的未来观点)是否紧密地融合为一体。”[5]怀抱教育理想的教师会在知识的教育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与学生采取对话的交流方式,来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当代教育对避难所的寻求,对现实功利的追求,拒斥崇高,是教师缺少教育理想的主要原因。在功利主义时代,一切东西都刻上了功利主义的印迹。早在1795年,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利益成了时代伟大的偶像,一切力量都要服侍它,一切天才都要拜倒在它的脚下。”[6]对功利的热爱已经充斥了教育领域。当今应试教育就是这种功利主义的具体表现。应试教育的压力使许多教师不敢妄谈教育理想。教师的重“智“轻“德”的做法实际上是教师追求自身功利的一种表现。教师被与应试教育相关的一些考评体系压得喘不过气来。奖金、评级都与学生的考试成绩相关。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在教师眼中变成了自己晋升的阶梯。学生考试取得的好成绩,成为了教师获得现实功利的一种手段。至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并未引起关注。这种教育忽视了人的心灵追求,人生目标、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等领域的东西,所培养的人在角逐利益时就会不受理性、良心、正义和道德的制约而沦为经济动物。与其说教师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自己唯一的教育理想,还不如说教师完全失去了对教育理想的追求。然而,教师失去理想意味着一种对避难所的寻求。逃避崇高,追求当下感官享受,如同弗洛姆所说的对自由的逃避,丧失了自己的责任,甚至丧失了自我。德国著名思想家奥伊肯也认为,信仰的崩溃和物质主义的盛行会导致生活意义的丧失。即便教师生活清苦,他们也不能忽视精神追求。在奥伊肯看来,“无论对个体还是对人类而言,单单享受或迷恋于感官世界的需要,并不能使生活值得一过。”[7]教育理想的缺失会导致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道德成长,导致学生缺少创新意识、独立个性,更不会让他们懂得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在价值多元化时代,教师丧失了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特权”。教师仿佛不必再为学生的精神成长负责。价值多元思想虽然带来了教育思想的解放,但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需要接受价值引导。在价值多元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采取价值中立的做法。在学校教育中,价值中立的做法会导致虚无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者认为不需要什么理想,更反对人为什么理想而献身。他们认为,“我们有什么权利把我们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如价值澄清学派代表人物拉思斯宣称在价值教学中,教师对“儿童最终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不甚关心”。[8]在他们看来,一切价值都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因此,价值观是不能传授的。然而,人类已经在科学领域取得了一些暂时的“正确答案”,但没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我们不能在道德、政治、美学、宗教和其他我们目前感到困惑的领域进行同样的工作。对此,英国道德哲学家威尔逊批评道:“相对主义者指出该任务的困难是对的,但是如果他们想要劝说我们承认失败并无望地放弃该任务则是错误的。”[9]道德相对主义看到了人们在价值选择时的困惑,却又夸大了这种选择的难度。道德相对主义所认为的道德行为不存在优劣或高下之分,会导致出现崇高的失落与庸俗的盛行。在道德相对主义的影响下,一些教师丧失了自己的理想,同时也丧失了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且,在价值多元思想的影响下,当前社会对教师严格管理学生变得越来越不理解和不宽容,这使得教师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与实施时,越来越多地背负着来自家长和社会沉重的压力,导致许多教师不敢批评和惩罚学生,认为只要把学生的成绩搞好就行了,至于学生的行为是否正确,一些教师采取视而不见少管少问的做法。
长期以来,教师职业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教师却一直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待遇。教师待遇低下,地位不高,使得一些教师丧失了教育理想。教师生活条件的艰苦,使得他们更为注重物质生活,而忽视精神生活。一味地要求教师“冻死迎风站,饿死把肚挺”,作出自我牺牲,忽视教师合理利益诉求的做法,遭到了教师的反感。推崇教师职业神圣和高尚的做法,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使教师感受到巨大的心理落差,进而感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空洞的宣传并未为教师职业带来尊严,反而成为了教师合理追求正当利益时的一个桎梏,成为了一种精神负担,甚至只是一个笑料。许多怀抱美好理想进入教育行业的教师,在遭受残酷现实的碰撞之后,无疑会对教育理想产生怀疑。很多人放弃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得过且过,一有机会就脱离教师职业去从事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加丰厚物质待遇的职业。虽然当前绩效工资的发放带来了教师工资的普遍上涨,但并不会自动为教师送来教育理想,教师教育理想的树立还有赖于其不断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进行自我塑造和自我构建。
教师在树立教育理想时,要关注社会现实。教育理想和教育现实肯定是有差距的。正是这种距离,才有了社会理想和社会现实、社会批评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张力。功利主义的教育理想会导致人的“工具化”,泛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导致人性的过分张扬,它们都不利于教育理想的实现。“教育理想的合理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真正以人的存在和人与外部环境的良好沟通互动为前提和归宿。”[10]教育现实肯定是有缺陷的,教育理想作为现实追求的目标,它是对现实的批判和扬弃,它不能脱离现实。“理想之为理想,首先意味着其对现实的批判,而这恰恰指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天然联系等。”[11]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育理想时提到,“决定教育工作的技巧、完善的条件之一,就是教师要善于以活生生的理想为目标,要善于在一个人的身上看出、珍惜和爱护主要的、有决定性的东西。”[12]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需要教师怀有一颗崇敬之心和敬畏之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但带来了不少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使人们认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人们不再去认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他们的天职应该是在于知识和思想。教师应该作为人类基本价值的维护者,必须超越个人的私利,深切关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上的一切公共利害之事。教师应像人文学者那样,“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过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过程。”[13]教师要怀抱自己的中国梦,牢记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当前教师工资得到普遍增长的背景下,教师不应只是把教学工作当作一份职业、一个饭碗,而应该把它看成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的崇高职业,把它看成是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应担当起引导社会的责任,不应为迎合大众的浅近需求而随波逐流,而应该重视教育在形成一个完美的内在性格和高尚精神境界方面的价值。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该使学生养成健全人格,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培养学生担当文化使命与时代发展的责任意识,并以此开创辉煌的人生事业。
教师教育理想的实现贯穿于教师生涯的全过程。合理教师教育理想的确立要求教师终身学习,它的实现也需要教师终身学习。因为教书育人包括了太多的时代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了解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好地树立自己的教育理想,坚定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决心,教师面对的是具有鲜活时代特点的少年儿童,他们具有丰富的时代个性,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才能满足他们成长的要求。而且,实现理想所需要的人文素质需要教师终身学习。教师的人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要靠长期不断的人文积累和内化来实现。所以教师只有抱定终身学习的态度,将自己视为一个不断成长的人和持续的学习者,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随时修正自己的教育理想。新观念的学习、新知的获得可以帮助改变人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基本的教育理论、观点和原则、规范不是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实践经验积累就能把握的,需要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育的理性认知,只有经过教育理论的专门学习,教师才能形成对教育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原则等的认识和把握,对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敏锐地观察、辩证地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恰当的行为。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交汇中,教师通过对教育理论的理性分析、教育实践的感性体验及反思互动,激发他们的教育情感,确信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认识,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
奥伊肯认为,随着物质生活的进步,人类的精神生活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生活的价值与意义的丧失。人类只有以精神生活为基础和支撑,新的人生才得以拓展和升华。“一种精神个性的获得形成一个崇高的目标,只有通过相当大的努力,并且往往要有相当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约束,才可能实现。”[14]因为“精神的实现决不是我们的自然禀赋;我们必须去赢得它,而它允许被我们赢得。”[15]灵魂的拯救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追寻、创造、赋予以及超越之中。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值得一过。这是因为一个人职业的成功与否和自己人生幸福密切相关。教育活动是教师主要的生活方式,如果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体会到幸福,那么他的人生很难是幸福的。因此,教师要将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自己的个人理想和职业理想结合起来加以思考。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育人生过程中,就会不断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追求幸福生活,以及有境界的教学生活。教师要培养自身对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将教育理想与自己的人生、理想相协调。教师对教育理想的关注,实则是对自己精神生活的关怀。在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中,教师会考虑如下一些问题:我为什么要当教师?什么是美好的教育人生以及什么是幸福的生活目标?什么是理想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会使自己的精神得到不断升华,进而激发他们为幸福的教育生活努力奋斗的决心。
教师的教育理想是实现整个国家民族和个人理想的前提。幸福生活是人类美好的理想。教师要将自己的幸福梦与学生的成才梦联系起来。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追求有意义和快乐的目标。哈佛大学教师本—沙哈尔指出,“在追求有意义而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间,闪闪发光。”[16]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变成一种快乐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而不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为一项枯燥的工作。诚然,外界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教师喘不过气来,但教师可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提高自己的实践智慧,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持久幸福。教师的教育理想应该表现为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为了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幸福生活,为了人有尊严的生活。教师应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学生生命价值的过程。对人生持积极态度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必然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类命运,必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厚实的知识基础、较高的创新能力、敏捷的思维与丰厚的智慧等,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获得精神的丰满。
当今,教师绩效工资的发放提高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广大教师应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确立祟高的人生目标,增强使命感。人生的意义,就是一个不断寻找和赋予意义的过程。教师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实践中对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断加以检验和更正。教师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的进步中,这一工作就成为参与社会创造、实现自我理想的有意义的活动,成为个人幸福生活和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只有这样,教师的教育理想才不会无疾而终。
[1]卡尔·雅斯贝斯,生存哲学[M].王玖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4-15.
[2]向雄.论教师个人教育理想[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6.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4.
[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前言 9.
[5][1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38.369.
[6]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37.
[7][14][15]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96.70.97.
[8]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6.
[9]约翰·威尔逊.道德教育新论[M].蒋一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4.
[10]王举.当前教育理想的分析批判与本真回归[J].现代教育论丛,2009,(9).
[11]尹艳秋.必要的乌托邦:教育理想的历史考察与构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62.
[13]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1.
[16]董月玲.哈佛的幸福[EB OL].http://www.cyol.net/zqb/content/2007-09/12/content 1890676.htm.
(责任编辑:刘丙元)
李先军/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博士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国家青年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EA1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