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模块式教学改革探讨*

2011-04-03 06:51陈鸿雁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管理学案例模块

● 陈鸿雁

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各高职院校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不断深化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我们也认识到一些与教学改革趋势不相适应的现象,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深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欠缺,教学效果不明显。分析造成这些现象原因发现,教学改革仍未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子。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和大力推进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形成的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

经过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状况的认真研究,并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结合我校实际,笔者探索了《管理学》课程“能力本位下模块式”的教学改革思路:

一、突出管理的实践性,有侧重、有针对性地整合和拓展教学内容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针对高职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结构的特点,实施能力本位下的“模块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模块一,管理理论基础,包括管理思想、管理原理、管理系统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先进的管理理念、形成初步的管理框架。模块二,管理技能基础,包括管理职能、现代企业侧面等,旨在让学生认识管理过程、熟悉管理领域、接触管理实践。模块三,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管理学》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五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如口头与书面表达、现场处理、调查分析等技能,这是本课程的主体与重心。模块四,实践动手,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生需学会如何设计一份完整的企业管理创意企划书,这是本课程要突破的难点。

二、突出管理的创新性,将企业管理创意设计纳入教学体系

高职《管理学》课程定位是培养企业基层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教学理念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灵魂,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根本。将企业管理创意企划书设计纳入《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管理、营销、财务等综合知识与能力,具备实践动手与创新的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因此,教学时要注意:一是对小组长的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较高。根据实践,最好由毕业后想自主创业且目前已有想法的同学担任;二是小组长要有责任心,对组内成员的考核要依据任务贡献,体现出客观、公正、公平、合理;三是对小组成员的执行能力较强,对小组长分配的任务要主动去做,并且要做好。

三、突出管理的有效性,吸收企业人员参与课程体系的制订和考核

所谓管理的有效性,首先是指管理人员的各种活动对组织目标的实现都是有用的;其次是指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时间获得最满意的效果。对高职教育来说,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社会共赢的结果。企业参与《管理学》课程标准的制订,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环境,能使学校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任课教师在制订课程体系和安排教学任务时,应积极争取得到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与任课教师的考核体系结合起来,共同制订出一个合理的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体系。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受到企业的欢迎,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能受到企业的喜欢,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管理学》课程能力本位下的“模块式”教学改革中,从选用教材→制定课程标准→设置教学任务→综合实训→课程考核,包括教学中使用的案例,都是在与企业人员的合作中完成的,特别是“模块四”更是得到了企业基层管理者的认可和大力支持,部分的企业管理企划书项目就是来自企业的项目。这一模块,从项目来源→项目调查→项目分析→项目设计→项目考核,几乎全部是学生和企业共同完成的,任课教师只起协助作用。学生经过企业这一真实环境的锻造,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少的学生刚一毕业就走上了管理者的岗位。

四、突出管理的应用性,大力推行和改进案例教学

在国外,案例教学已成为管理类课程的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案例的编制需要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多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我国案例教学虽然实施多年,效果始终不太理想,有必要深入研究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将案例应用于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教学环节时,对案例编写要严格要求,因为模拟资料“过于真实”或“过于虚拟”都会影响案例教学的可操作性。案例资料应该是在实际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处理后确定的,要考虑到真实性、全面性、代表性和逻辑性,并且要注意到国家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及时更新案例内容,对企业初创、过度、形成、成熟各个阶段所涉及的各项管理事例进行整理,对一些事例进行有目的的加工,使案例教学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原料”大部分是来自与我们合作的企业,根据我们的教学需要,经过任课教师和企业深加工后,这些“原料”才变成“案例”,在课堂上供学生使用。学生熟悉企业,熟悉案例,自然学习的兴趣就高了。

五、突出团队精神,尝试小组合作式教学

现代社会讲求团结协作,而不是单兵作战,对《管理学》课程来说,更应该强调管理的团队精神。因此在该课程的某些模块学习中,可以尝试将学生适当地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6-8人),在实施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设计出若干个题目相同或相近的同学组成小组,并推选出小组长,每次的教学活动由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完成。小组活动的具体程序是:1.教师下达活动任务;2.小组成员分头进行准备;3.确定组内核心发言人并进行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发言;4.进行汇总,并确定小组汇报人、答辩人或发言人;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答辩或发言;6.小组之间互相质疑、交流与讨论;7.进一步整改,完毕后上交书面发言提纲或稿件;8.教师进行讲评,给出小组成绩;9.小组长给出小组成员的考核成绩。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组织活动、相互协作的能力,书面表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体现了教学相长的互动式的现代教学思想,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较大的帮助,同时解决了该课程教学的难点问题,即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六、突出管理是一个过程,以全程监控型考核代替终结评价型考核

为了深入理解管理的实质是一个活动过程,是从计划→领导→控制→组织的循化过程,在《管理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主动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都纳入课程的考核体系中。对学生进行“全程监控”,目的在于防微杜渐,及时发现不合格学生可能产生的苗头,以防止其按此趋势继续下滑。“全程监控”考核将“结课考”与“随堂考”相结合,将“一次考”与“多次考”相结合,将“单人考”与“多人考”相结合,将“教师考”与“企业考”相结合。这样既能保证课程学习的连贯性,又可以随时发现不合格学生可能的产生,给予及时的制止、补救,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在学期结束时尽可能地减少不合格率。

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管理学》课程模块式教学收到了初步的效果,它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促进了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有力促进了教学方式方法的根本性变化,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诸如教师的责任心、创新观点的把握尺度、拓展训练基地及时间的安排、考试模式革新与人才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评分的客观性与公正性等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改革,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猜你喜欢
管理学案例模块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浅谈管理学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