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灵珅
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管理对策
● 王灵珅
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时代变迁对高等教育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对于在经济全球化情况下加强高等教育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管理;对策
1.人才竞争的全球化必将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现实中高层次人才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现象已愈发严重,这表现为国内高层次人才为追求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优良的科研环境,倾向于向国外发达国家流动,而且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留学的人员迅速增多,但学成后回国服务的人员比例很小,造成发展中国家人才奇缺而影响其经济发展,进而更加难以物质回报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应对人才竞争全球化产生的恶性循环,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步伐,可以说人才竞争的全球化为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动力,成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
2.世界优秀文化的交流、融合利于丰富我国高等教育内容。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多元化,使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享受到文化多元化的繁荣。文化多元化,利于各个国家广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利于促进人类进步发展的世界文化的建立。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国家来说,世界优秀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丰富我国高等教育内容。高校通过优化专业设置,适应日益扩大的国际经济交流和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的需要,努力培养出具有多方面知识能力的优秀人才。
3.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引进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涌向世界各国。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和不足,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成功在于其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条件下,资源要素的世界流动性允许这些先进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被我们快速吸收和利用,从而成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1.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一定困难。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飞速发展起来的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密切了各国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但实际上国际教育资源在各国的分配是不公平的,少数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和文化资源上占有绝对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教育资源分配中的地位十分被动,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占有教育资源方面的差距将越来越大。这种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状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对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利用,降低了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效率,增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难度。
2.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使我国高等教育背负竞争压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国内教育市场上,生源的国际流动、跨国办学的快速兴起,使我国高等教育市场面临直接被瓜分的危险;第二,在国际教育市场上,为争取更大的潜在生源,世界各国极力争夺在国际教育市场上的发展空间。在激烈的竞争中,我国高等学校既要保证自己在国内高等教育市场中的有利地位,又要努力争取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国内高校的整体办学质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客观存在,加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压力。
3.西方教育的进入和我国文化服务业的开放使高校的思想教育面临严峻考验。随着西方教育的进入,西方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大学生有可能更多地接触世界多元文化,但随之产生的还有国内大学生价值观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可能造成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大学生是未来直接参与到国家社会、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力量,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关系到民族发展的未来。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1]
转变政府的直接管理为宏观调控,逐渐增加高校的管理自主权,引入市场因素促使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功能有效性的提高,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集中领导和分级管理。第一,适当收缩政府职权,改变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从直接管理变为引导、协调和监督,把人、财、物的管理权力逐渐下放到高校,从而实现办学重心下移,这样不仅增加各个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而且也使教育主管部门摆脱具体事务,能够专心处理高等教育的宏观发展问题;第二,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分级管理,使中央、省、市、自治区等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到高校的发展和建设中来,其中以省级政府为主,采取各种形式的共建共管,改变高校原先的单一隶属的情况,增强高校适应地方社会的能力;第三,在高校中,实现教学为主、管理为辅,将主要精力放到教学上来,真正凸显高校在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等方面的社会作用,并成立一个单独的监管机构,对高校的行政、教学等方面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
加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构建知识信息共享平台,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互联网络基础上建立一个知识信息共享的技术平台,从而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速度,这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而且也能够在国际教育市场中快速获取竞争的主动权;其次,构建高校的学习共同体。知识管理最初需要学习知识,这种学习不仅是个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团队的学习,高校作为知识产生、传播、创新的重要基地,要实现真正的知识管理就必须建立学习共同体,从根本上提升其整体知识素养和竞争力;最后,注重高校整体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明确高校的发展目标,使高校内的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明确高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以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高校内团队精神的培养,促使大家发挥创造性劳动,在教学和科研上实现由个人创新转变为群体创新的良好局面,从而在整体上提升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2]
根据全球化的要求调整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课程的调整和改革不仅是指课程内容的更新,而更应该是注重课程的教育功能及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所以高校课程不应一味强调分化,而是应该注意课程的综合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应该注重语言课程教育,满足我国同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需要,而且还应该注重设置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研究性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期能够在未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经济全球化要求高校培养国际型人才。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在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精神;要在帮助学生吸收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同时,注重对多元文化的吸收,以使其在未来能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
经济全球化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更加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价值,而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衔接,则是需要市场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体制。一方面,推进高等院校合理市场化,促使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从而可以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使高校能够找准自身办学定位,形成办学特色,打造品牌专业,使高等教育具有更明确的针对性,进而在激烈竞争中发挥更有效的社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着力建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高等院校,以确保我国高等教育在全球化的教育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1]毛亚庆,蔡宗模.全球主义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21-25.
[2]温淑云,周增桓.试论高等教育管理创新[J].管理观察,2009,(7):189-190.
王灵珅/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