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看待高考命题作文的回归

2011-04-03 07:13汪国旺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24期
关键词:命题作文高考作文高中学生

● 汪国旺

如何理性看待高考命题作文的回归

● 汪国旺

2011年的高考已经尘埃落定,就语文卷而言,万众瞩目的焦点依然非作文莫属。以安徽卷为例,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是“时间在流逝”,属命题作文。这是安徽省自2006年高考语文自主命卷以来的6年中,第三次出现命题作文(另两次分别是2007年的命题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2008年的命题作文“带着感动出发”)。今年高考作文题型同是命题作文的还有江苏、浙江、天津、广东、山东、湖北、四川等省市,在2011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卷中的比例接近一半。

面对传统的命题作文在高考中大面积“回归”的现象,很多教学一线的老师深感困惑:历经10年的新课改之后,高考作文似乎画了一个圈,“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有人藉此直言:“改来改去,还是老一套,换汤不换药。”甚至有人偏执地认为:“所谓新课改,不过是个虚幌子;还是回头搞应试教育实在。”

众所周知,高考之于平常教学无疑是有着“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的,如果不能及时释疑解惑,引导广大教师走出高考作文“循环论”的认识怪圈,就有可能会使他们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陷入迷茫而变得无所适从,乃至会从根本上动摇继续推进新课改的信念与决心,其危害自不待言。

那么,高考作文的命题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嬗变;热闹纷乱的表象背后,高考作文题型的变化究竟呈现出怎样规律性的脉动;广大一线教师又如何坚定信念,扎扎实实搞好作文训练、科学指导考生备考?本文拟对上述问题作些探究。

一、繁华落尽 几度转身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考语文全国统一命卷(上海市自1985年起独立命卷),而命题作文一统天下的格局基本不变,素有语文“半壁江山”之谓的高考作文,往往成为一道令广大考生头痛不已的“紧箍咒”——普遍担心的便是怕作文“跑偏”。因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些命题作文多是要求站在意识形态的高度来立意,带有浓厚的政治说教与道德拷问色彩,写作更像是千篇一律的思想汇报,如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7年全国卷),《读巴甫洛夫(给青年一封信)有感》(1980年全国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年全国卷)等。此类命题作文,考生能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小,为了获取高分,往往只能背离个人内心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个性体验,一味去拔高和 “升华”。这些充斥“高、大、全”人物形象和“假、大、空”思想情感的所谓高分作文,如今看来着实令人难以卒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渐入深水期,在经济大变革的宏观背景下,社会生活日益多彩斑斓,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激烈冲突振荡,各种新旧思潮尖锐对立;很多传统的思想观念急需重新审视与定位,落后的思维方式也亟待转变。这些复杂多元的社会因素投映在高考作文中,便是讲求全面分析语料、重视逻辑思辨的材料类作文开始大行其道,如日中天。

本世纪初,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家急需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与之相适应,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开始日渐深入人心;而那种以应试为唯一教育目标,严重束缚学生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的应试教育,自然成了众矢之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及时颁布实施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课程标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揭开帷幕并紧锣密鼓地推行开来。语文教改更是倍受关注——审题、立意宽泛,行文不拘一格甚至可以是天马行空的话题类作文此时闪亮登场,并一度被视为对抗“应试教育”的利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法宝而倍受追捧,并迅速成为高考作文的一道靓丽风景。

但话题作文并未能因此而兴盛多久:题材过于宽泛,淡化审题,不限文体,可随意为文……话题作文的这些优点,也成了它的致命缺陷。因为话题作文在鼓励学生自由、有个性表达的同时,却忽视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忽视了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异化了作文评价的标准,大大弱化了高考作文的甄别、选拔、激励、指导功能。比如2002年全国秋季高考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2003年上海秋季高考话题作文“杂”,2004年安徽北京春招卷话题作文 “寻找”,2004年上海秋季高考话题作文“忙”……有人说,此类高考话题作文初中生甚至小学生都能写,而且得分未必会比高中生低——此说并非戏言。

事实说明,少加或不加限制的话题类作文,的确很难反映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水平以及作文训练的真实水平。这种考试与训练相脱节、两张皮的做法,其后果便是直接导致高中作文的训练陷于停顿——考生只需考前“临时抱佛脚”,凭借虚构、套作这些“三脚猫”的功夫来应付足够。于是,一种介于收敛与开放之间的作文样式——新材料作文又再度兴盛,花开遍地;而与此同时,久违了的命题作文也出现渐趋回暖的迹象。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多个课改省份仍在在持续不断地努力探索高考作文的命题样式,但总体态势是话题作文日渐衰落,呈“无可奈何花落去”之势;而命题作文又异军突起,与正大行其道的材料作文形成抗衡的格局,让人颇生“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慨叹。

二、精准把脉 掌握律动

其实,就命题作文(含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包括新材料作文)三类主要的高考作文题型而言,要弄清它们之间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不足,或者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并不困难,笔者也无意就此作更多赘述——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三者究竟在沿着怎样的轨迹进行演进,看似芜杂的现象背后到底有无规律可循?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静止、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而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这种运动和变化又总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高考作文的命题自然也不能例外。

纵观高考制度恢复后30多年来全国卷和各省市卷作文命题的状况,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再到如今命题作文的回归,作文题型的稳定同样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虽然几经变迁,或轮替迂回,或相持共存,但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这种变化其实也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首先,高考作文题型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则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对生活思考感悟的最重要手段。“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凡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重要事件或发生的重大变化,都会或快或慢、或直接或间接地投影在语文中,自然也会影响到高考作文的命题。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作文题材内容的选择上,也体现在作文题型样式的变化上。

相对来说,社会生活对高考作文题材内容的影响尤为直接、快速,如2008年,我国发生了年初南方雪灾、5月汶川地震、8月北京奥运等诸多重大事件,当年的高考作文中便有全国 I卷(“抗震救灾”材料作文)、四川卷(命题作文“坚强”)、安徽卷(命题作文“带着感动出发”)等多个省市高考作文题迅速与之呼应;而社会生活对于高考作文题型变化的影响则不是那么迅速直接,它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缓冲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与累聚才可能显现,如前文所述话题作文冲击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又取代话题作文等,皆是如此。

其次,高考作文题型的变化必须契合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遵循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实施一切教学行为、检测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已经初步完成了从具体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过渡,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基本成熟;同时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展迅速。这使得他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都明显增强。可以说,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水平,既是高中作文教学的原点基点,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依据所在。

同时,高中的作文教学,无论是单篇文章的审题、立意、选材、结体,还是整个高中阶段作文的序列训练,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和基本要求。2000-2005年前后话题作文的兴起,虽然某种程度上拓展了学生自由表达的巨大空间,但却忽视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些基本特征,只能是昙花一现;而淡化作文的审题、立意,天马行空,随意为文,显然也违背了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要求,自然难以反映出高中作文教学和训练的真实水平,因此也注定了衰落的命运。

高考作文题型的变化,深层的其实是理念的碰撞与修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高考命题作文的趋热回暖,既不是一种简单的循环轮替,也不是一种有限度的“复古”,而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理性回归。

三、扎实训练 科学备考

既然高考命题作文大面积“回归”,其实质是对课改理念的正确领悟与践行,是对作文教学基本规律的自觉找寻与尊崇,那么,广大一线教师又如何来正确开展高中作文教学,科学指导高考作文备考呢?我觉得以下三点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自身应不断加强课改理论学习,不断提升新课程素养。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自觉更新观念,以全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引,尽快走出迷茫与误区,使自己的教学能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绝不能重回应试教育的老路。正如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的那样:“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也只有站在新课程理论的高度,高屋建瓴,才能准确理解和判断高考作文的命题变化及趋势,从而进一步坚定课改信念,正确实施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

其次,教师在开展高中作文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要认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研究高中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一方面,教师只有深入了解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全面熟悉和把握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才能针对性地设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目标,避免让学生陷入诸如“为文造情”的尴尬境地,使自己的教学真正落在实处。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自觉研究和遵循高中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无论是审题立意,篇章结构,分析、选择材料,还是文体类型,写作技法,语言表达,乃至标题拟定、书写规范等等,都应一一明确要求,认真训练;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大胆探索生活中的各类语文现象,创造性地开展作文教学和训练。

再次,教师应端正态度,有的放矢,科学指导考生备考。作文向来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当然不能成为高考备考的盲区,那种“船到滩头自然直”的不管不问的做法是相当不负责任的;但教师如果指导不得法,亦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如何科学备考,则见仁见智。笔者以为,从宏观的角度而言,教师要端正态度,坚决摒弃那种直接猜题押赌的侥幸心理和危险做法,而应认真研究和把握高考作文的命题规律,仔细研究高考考纲,以确定作文备考的大方向。从微观的角度而言,教师应在整个高中阶段扎扎实实开展作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熟悉各类高考作文题型的特征和具体的写作要求,认真积累和储备作文素材,充分涵养写作“底气”;同时,根据考场作文的特点,侧重在审题立意的“准确、深刻”上加强指导和训练,培养自信的心态和“控场”能力,以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平日作文训练的真实水平。

汪国旺/安徽省祁门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刘 明)

猜你喜欢
命题作文高考作文高中学生
命题作文怎样确定立意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培养高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探索
半命题作文“难忘那次__”构思指导
命题作文“闯关”大法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加强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协助党委创办高中学生业余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