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研究的目标定位和环境支持

2011-04-03 07:13高洪德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24期
关键词:教研课程研究

● 高洪德

教师教育研究的目标定位和环境支持

● 高洪德

教师开展研究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但研究应有清晰的目标定位,应防止为“名”而不为“明”搞研究的倾向。教师研究的目标是成为理性的教育实践者,因此研究直接指向日常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加以反思与改进,追求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更为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研究不应追求大而无当的课题研究。教师研究应得到社会支持,通过加强校本教研、活跃区域教研等方式提升教师研究的水平。

教师;研究;目标;环境

近几年,教师研究比以往“升温”,申报承担研究课题者不断增加,这对教师专业成长是有益的。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为研究而研究,存在为“名”而不为“明”搞研究的倾向。“面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教师感悟真正的职业尊严与幸福。作为教师的研究者,应该确立怎样的研究目标?教师的研究对自身素质和社会环境提出了怎样的要求?本文拟就此话题进行探讨。

一、研究目标:做理性的自我

首先,教师开展研究的基本目标是成为智慧的实践者。教师在职业生活中,需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专业学习活动以及教育研究活动,其中研究活动对教师构成了最大的挑战,也是最能给教师带来职业幸福感的因素。教师开展研究,不是顺从他人旨意,不是搞形象工程,而是教师自我发展的理智选择和神圣权利。不做研究的教师,教学年头再多,也可能只是一年工作的多次重复。

有一位研究型的英语教师,曾这样谈自己的体会:“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没有开展研究的时候,每天都在冥思苦想,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够更精彩,教学效果能够更理想,但由于自己的眼光大多是局限于课堂,更多的时候是在追求经验的积累而不是理性的思考,所以总是感到力不从心,找不到突破口。后来参加了一个课题研究,使我逐渐产生了对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的渴求,有了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的意识,自己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也逐渐攀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从这位老师的话中可以看出,开展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创建精彩课堂,提升教学效果,做理性的教育实践者。如今,这位老师仍在学校教学,但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教育智慧的特级教师。她注重在实践中的研究与反思,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几十本听课笔记和案例分析,积淀着深厚的专业素养。这令人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苏霍姆林斯基自己就曾是一名善于研究的农村教师。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一边从事教学,一边坚持教育理论研究,他的研究始终立足于学校日常教育实践,在研究与实践中创造出科学而生动的教育理论,成为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完美结合的典范。

教师开展研究与专家学者开展研究同样重要,但研究的途径和目标有所区别。教师的研究直接指向日常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加以反思与改进,追求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更为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不是象专业研究者那样把目标定位于系统理论的创建。教师研究应始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象农学家袁隆平那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了大地的丰收而开展研究。

其次,教师要通过教育研究做最好的自我。教师教学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一般化理论并不能预测多样和动态的教学情境。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需要有一个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的研究环节。这一环节是解决如何把理论运用于特殊教育情境的研究,如怎样把国家课程校本化,怎样引领学生自主创建个性化“学案”,如何形成所任教班集体的独特学习文化等等。这种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的研究才是最现实、最有效的研究。教师就是要通过这一创造性环节知道怎样才能在职业生活中做最好的自己,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创造独特的教育艺术。因此这是一个获得职业尊严和欢乐的关键性环节。

获得职业生活的尊严,享受“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乐趣,是教师们的共同愿景。这种尊严和乐趣存在于不断的实践探究和问题解决之中,存在于领悟了理论之后形成自我实践特色的创造之中。教师无法复制别人,只能不断更新自我。教师开展研究有助于获得运用自己理智的勇气,获得能做自己的自由。正如众多教师到教育改革名校考察学习,回来之后发现只能做更好的自己。

教师的研究成果应该是理论与具体实践密切结合的产物,是最具有个性意义的“扎根理论”。这类成果可能是一个案例,或一个设计,或一条反思,但都应蕴含教师对教育的独到理解,形成教师独特的话语系统,成为富有教师内心体验、情境化、操作性的理念表达。这种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个性化语言,才真正有助于提升研究者的实践智慧,才真正能促进教育教学的生态化和强劲活力。

以上提到的英语老师,就是一位勇于成为不同自我的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她在学校建立了工作室,创造了自己的教学法,荣获当地教育服务名牌。她提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主体,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思维、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多维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旨在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为此她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实验,获得了成功和褒奖。这些尝试与认可,印证着一位普通教师在教学研究之路上的每一步不同的足迹,承载着她教育教学工作中独特的付出与收获。

二、研究行动:贵在主动与平实

教师开展研究的动力,来源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来源于教师对主动发展的渴望。

从教育发展的需要看,教师应具备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动实践者和建设者,不但需要学会实施课程,还应学会建设课程和评价课程,学会把课程专业自主权与课程实施紧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进行教学反思和研究创新的意识。没有一个善于研究和创新的教师群体,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教育事业乃至民族发展便不会有蓬勃向上的活力。

从教师职业的内在需要看,研究精神是职业生存与进步生根立魂的根本,是教育能力不可或缺的文化滋养和战略资源。教师主动研究和发展,在兢兢业业育人的同时,坚持孜孜不倦地“育己”,在研究与实践中寻觅自身的和谐与安宁,是当代教师职业的重要属性。教师应该主动地寻求职业的尊严和欢乐,坚持不懈地追寻教育的真正意义,对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主动自觉的选择和创造,在研究与创新中提升自身存在的价值,品尝职业生活的甘甜。

做研究型的实践者,需要对研究的真情付出,需要具有对自己职业生活有经常、系统反思的品格,具有对教育本质功能和教师使命核心执着追求的定力。在当前浮躁的社会环境里,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当前做研究的前提,是免遭日益流行的“成功综合症”以及疯狂的应试教育的“绑架”,把观念和行动统一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育人为本的理念上来。教师研究未必成就“名师”,但一定成就“明师”。这种“明”首先是获得一双慧眼,看清青少年成长中的需求和危机以及教育者的责任,是让职业良知的那盏“灯”,照亮学生健康发展和自身专业成长两条路。

教师研究贵在平实。不一定总是实施“正规”的大课题研究,重要的是培养反思精神和探索品质,坚持立足课堂,重视课例研究,多听课,多评课,把自己的反思、收获及时地记录下来,加以提炼、提升,在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也不宜过分提倡严格的实验研究。本人在学校教学时,曾经开展历时五年的“高中英语课程、教材、教法、环境四位一体实验研究”,采取了实验研究法。尽管课题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过程中耗费心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存在变量控制难度大,对比教学中存在“霍桑效应”,试验统计工具难以掌握等问题,必须较多地争取专业“外援”。因此个人以为,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特点和中小学教师自身的条件,决定了更适宜于运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教育日志、教师博客等方法。

当下,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教育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紧迫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开展高效课堂的研究,有几个方面的关系需要加以系统思考。

课程目标与实施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是面向大群体的一般化主观预期目标,而具体学校和班级实施目标必须是个性化的、生成性的。恩格斯说过,人只为能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目前普遍的问题是,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进度实施“三统一”,这是否在事实上忽视了课程目标?此外,高中选修课程统一设置,明显背离了学校教育应保证学生共同基础之上的多元选择、自主选择的发展目标。还有,以高考为唯一指向的教学目标是反科学、不人道的目标。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课堂教学活动有三大构成要素:学生主体、内容客体和支持环境,其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特殊环境因素,发挥着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是关键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然而我国学生课堂上自主学习的空间受到很大限制。有关研究发现,我国课堂上师生话语量之比为6.6:1,即教师讲话字数是学生集体讲话字数的6.6倍。(刘坚等,2010)中国学生课堂上发言机会远少于国际上的同龄人,令人深思和不安。

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教学活动中既要有知识传授与探究,又需要大量的观察、实验、测量、口笔头表达等,教师应全面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有一种现象令人担忧:学校硬件环境普遍显著改善了,却出现了功能教室尘土厚盖,活动场所长期闲置的境况,试想这怎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动手实践、探究创新能力如何才能得到发展?

课程内容与教材的关系。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写,反映课程内容,但并非课程内容的全部。教材提供的是学生学习的例子和“支架”,由师生共同构建知识与发展能力,所以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当下有些学科教材越编越厚,且不讨论是否科学,但可以肯定的是需要教学过程中的选择与重组。还有选修课程,为学生的多元选择提供了空间,本身就可以进行重组与增删。在这方面教师能否解放思想,充分整合利用课程资源,优化课程内容?

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关系。这涉及到一个重大观念问题:课外学习究竟是依附课堂的学习还是具有独立价值的学习生活?蔡元培曾围绕课外活动提出“尚自然,展个性”,提倡学生自治;杜威认为:课外学习和活动应该具有独立价值的学生发展空间。显然,这些思想与今天的课程改革是“合拍”的。然而据有关调查,中国学生每天课外知识性学习时间显著比国外多(刘坚等,2010),加之中国学生在周末还有大量的“兴趣课”、“奥数课”、英语课等等。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课外学业过重而缺乏自主和实践,究竟是理所当然还是深重灾难?

上述问题思考清楚了,才可能理性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等,才可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些问题解决不好,课堂教学效率的含义就是模糊的,围绕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行动本身就是低效率的。有些学校要求学生课前大量预习,课后海量作业,以此设计“高效课堂”,结果是破坏了高效课堂的基础。以此开展高效课堂研究,无异于点火做饭,锅内无米。

三、研究环境:需要大“研究场”

教师研究的社会意义只有在社会化研究的氛围中才能充分显现出来。教师研究除需要教师自身的投入以外,还需要外部有一个强大的“研究场”和支持系统。

本文中提及的教师成长案例至少说明了两个道理,一是教师本人有改进自我、提高教学效益的内在愿望,渴望找到理性的路径;二是教师受益于外部的力量推动,例如参与了一个课题研究项目,从此开始重视研究,这成为她职业生活中的重大转折。在她的成长历程中,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条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教师研究需要浓厚的校本教研氛围。正在实施的课程改革催生了教育教学的复杂变化,学校和教师每天都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困惑。校本教研就是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实施校本教研,学校即“研究所”,办公室、教室都是“研究室”。围绕班集体教学形成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群体参与的研究共同体是最为宝贵的教研文化。当前校本教研遇到的问题,一是把研究窄化为集体备课,缺少以问题为课题的系统研究,特别是缺少课程建设主题;二是缺少校际之间的力量整合与合作研究;三是没有和教研、科研部门等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支持机制。当务之急,校本教研必须走出简单的只见分数不见学生的狭隘视野,让教研回归本真。

其次,教师研究需要区域教科、教研部门的支持。教研部门的基本职责是研究、指导和服务。在课程改革的环境下,他们要承担课程开发责任,承担指导课程实施并和学校教师合作实践新课程的责任。教研员来自学校,来自教师群体,是教师研究的天然伙伴。他们的工作基于学校,服务师生,最渴望与教师形成研究共同体。当然,这需要教研人员深入到学校,深入课堂,把自己融入到教师之中,与师生平等对话,与教师共同发展,生成合作教研文化。教研部门和学校教师研究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等,研究形式包括中心教研组活动、项目专题研究、定期联片教研活动、区域性经验推广、网络研讨等等。

第三,教师研究还需要更大的社会化研究场,需要全社会的研究氛围。山东省近几年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出台了两项有利于教师研究的举措,一是创建教师网上暑期研修平台,二是开展教学跟进式指导活动,使教师受益很深。

山东省每年暑期开展的教师远程研修,以“指向实践、聚焦问题”为导向,以“开放、平等、对话”为特色,教师可以在研修平台上实现:

自主学习——学习专家团队专门开发的课程;

专题研讨——就课程资源中的思想、观点、案例等,与同伴进行交流;

实践反思——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系统的反思与总结;

多元对话——就自己遇到的困惑或问题与专家、与同伴进行互动交流。

网上远程研修给教师开展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空间。研修平台上积聚了海量的专家、指导教师和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的文章、案例、评论、简报等。研修的巨大社会效益正在日益凸现出来。正如一位高中教师所说:“研修的意义除了促使行动研究和教学反思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之外,它还将催生校本教研的开展。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将浓厚学校的教研氛围,为校本教研奠定良好的基础。网络和校本教研又将成为教师个人专业化成长的肥沃土壤。”

学科教学跟进式研究与指导制度,是通过建立省级骨干教师团队和联系学校,建立一个专门网络平台,采用日常研讨和集中研讨相结合、骨干教师指导与教师交流互动相结合、教学专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生成问题即时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在平台上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开展跟进式研究并进行指导。这项活动的设计,旨在进一步利用网络跨时空交互的优势,展开多形态的教学研究、自主学习和合作共享。这是个一直开放的学习和研究空间,对教师开展研究助益显著,受到老师们的欢迎。

除上述以外,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重视为教师提供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每年有大量课题立项和结题。教师研究需要的社会化研究氛围与机制正在形成,教师研究的环境已经大为改善。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专业引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二是教育部门对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要有明确的规范,如避免重复立项,重视研究过程引领,重视研究成果向教学实践的转化等;三是社会和教育内部对教师研究不应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不应赋予研究以功利色彩,不应把课题、论文作为教师专业水准的核心标志。

结语

教师开展研究主要的并不是为了建构系统的教育理论,而是更关注改进工作,成就自身,获得教育质量提高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教师开展研究是尊重自己,尊重学生,但不是做给别人看。通过研究与实践,中小学校能够产生越来越多的专家型的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有两个,一是教师摆正研究心态,主动发展自我。教师的研究不会使人“顿悟成佛”,而需要持续的反思与实践,需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二是教育部门应该为教师研究提供政策与资源保障,促成教师研究的社会化和理性化。一个庞大的崇尚研究、崇尚科学的教师队伍,才有可能以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培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生。

[1]裴娣娜.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9.

[2]刘坚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度调研报告[J].基础教育课程,2010(9):6-9.

[3]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0.

[4]王积众,亓殿强.中小学校本研究指南[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5-05.

[5]张丹慧.提供参照,让教育更加开放[J].基础教育课程,2011(3):7-14.

[6]里克·史密斯[美]著,郑丹丹译.破解优质教学的课堂管理之谜[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1.

高洪德/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陈培瑞)

猜你喜欢
教研课程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