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强(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大众传媒是指特定的社会集团通过文字 (报纸、杂志、书籍)、电波 (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它是特定的组织运用先进的产业化传播技术手段单向性的对社会大众传播信息,具有商品的属性。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人们对大众传媒的依附关系达到水乳交融、不可分离。正是这种关系使得了大众传播对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宗教、法律等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1],身属社会中成长的大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它的影响,其中大众传媒的正、负因素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作为一种基本载体,大众传媒可以向广大受众传输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使人们在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同时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为思想道德教育以它为载体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当代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较大发展,他们喜欢寻求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和争论,敢于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他们在此阶段的思维出现了独立性、批判性及独创性所决定的。他们在接受教育或批评时,不再象少年时代那样百依百顺,而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并期待老师与同学们的认可。此外,大学生崇尚自由,不喜欢受拘束,总希望自己能够自主的做出选择。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上述意识日趋增强,但随之而来的是有时出现固执已见、组织纪律性不强、不服从管理、个人英雄主义等现象[2]。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人的自我意识从儿童期开始发展,到青年期逐步走向成熟。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拿自己与他人进行纵横比较,这标志着他们自我评价能力的日趋成熟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增长。自我意识能力的增强,还表现在关注外界对他们的评价,把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看得同成年人一样重要,并希望从人们对自己的态度,评论中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还会呈现出现明显的 “闭锁心理”,大学生的情感浓烈、热情奔放,情绪变化比较明显,他们既会为一时的成功而激动不己,也会为小小的失意而抑郁消沉。但在师长面前往往会掩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不愿轻易反映自己的真实心理状况,出现心理 “闭锁”的特点。
逆反心理是以怨恨、恐惧或不安全感等心理状况为特征所持的态度,因此常常表现出一种较强的情绪性。它以反对改变已有态度为基调,是在他人宣传说服的过程中不肯接受说服而激化为相反态度的。一些教师碰到这种情况总是着急,苦口婆心地进行说服,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随着说服教育次数的增加和程度的增强,学生的对立情绪更加强烈,并使强烈的情绪反抗为一种心理下的自卫。
关于思想道德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有的学者认为有8对,即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个人与社会。此范畴与大众传媒己经或正在使用的范畴有不少相似之处,如果将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看作是思想、观念、意识的传播活动,那么,思想道德教育学中的许多范畴与大众传媒中使用的范畴是可以找到对应点的。比如,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言教相当于运用语言、文字等语言符号开展的传播,而身教又相当于在说服性传播中 “可信性效果”的实现对传者的人格、品行等等素质体现出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有十分强烈的道德参与意识,希望能独立自主地表达自己对道德、经济、外交等国家大事的观点。但是由于涉世不深,缺乏道德经验和实际锻炼,他们对许多复杂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简单化、片面化。但大众传媒对环境的监测功能的发挥为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社会变革信息,提供了古今中外的道德经济等各方面的资料,使他们能够时刻了解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对国内外突发事件的报道上,大众传媒的优势是无法动摇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要开展国内外形势教育,就不可避免的要利用传媒的报道。而由于大众传媒的发展,很多时候大学生对一些事件了解得更早、知道得更详细,往往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开展以前,他们就己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结论。此外,大众传媒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发表言论、评论时事的舞台。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网络,大众传媒的平民化越来越强,互动性也越来越明显。大学生在个性上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渴望摆脱对他人的依附,迫切地要求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大众传媒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使大学生有可能在公开的场合、向社会大众表达自己的观点,网络影响力的飞速增强,就与网络的隐秘性、虚拟性为相对自由发言提供场所有很大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参与时政和表现自我的心理。
大学生并不是一个统一模块的群体,家庭背景不同、个人经历不同、个人性格的不同,包括学校、专业的差异,都会造成大学生们不一样的心理、行为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重视这些差异,由于大众传媒能够提供一个适合大多数人交流的平台,这就使得大学生在面对传媒带来的信息时,能以一个相对简单的身份 (信息接受者)出现,这就有利于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忽略掉大学生在各方面的差异,而把传播的信息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并且,大众传媒能够通过信息的传播潜移默化表达了社会主流地位意识形态,而不是简单、生硬的说教,更容易适应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助于消除大学生在心理上的戒备和隔膜,达到较好思想道德教育结果。
大学生思维活跃,早己不限于了解教科书上的内容,他们对书本之外的信息充满了好奇感。大众传媒所起到的 “文化教育”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有明显不同。前者传播信息的范围更广,基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充分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传播的手段也更丰富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就更能得到大学生的欢迎。特别是在网络应用广泛之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互联网最大特点和优势是信息量大、资源共享、传播性强,它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网络的实时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空距离,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最新最权威的信息。
大学生年纪轻,精力充沛,观念更新快,追求时尚,猎奇心强,渴望引起他人注意,显示标新立异的个性,这是大学生青春期心理满足的要求。大众传媒上的大量时尚信息,包括流行的服饰、走红的明星、热播的影视剧等,一方面迎合了大学生对流行和时尚的追逐,一方面也创造出能够吸引大学生的流行新元素。一般来说,一种时尚的始作俑者就是大众传媒,而大众传媒的炒作和示范首先就会作用在热中于 “赶时髦”大学生身上。
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 “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经过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 “多数”或 “优势”的意见[3]。所以,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既要进行并加强现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又不能忽视舆论、媒体和网络中的道德建设。
大众传媒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有的不是以说教而是以 “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一方面必须牢牢把握住 “以优秀的典型鼓舞人”这一原则,典型的事例可以层次多元,然而不论是古今中外,都要反映主流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现奋发向上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注意贴近大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让媒介树立的典型可亲、可敬、可学。例如,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既要弘扬优秀大学生、模范教师、先进党员、革命烈士的高尚精神,也要诚心敬重那些仍然保持着健全人格、坚守着基本道德的大学生,防止一味地宣扬高不可攀的典型。
由于各个地区的发展还不平衡,各个高校之间也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造成了大学生受到的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是全国一致的。例如在条件较好的高校中,已经实现宿舍有电视和宽带网络接口,学生可以做到 “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而在某些地方的高校由于资金、设备的短缺,学生很难有机会看到电视,学校网络建设也较为滞后,这就造成了这些大学生在通过电视、网络获取信息上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经常与媒体接触的大学生,其信息量之大,占有知识面之广之快,是末接触或少接触媒体的大学生所不能相比的。对那些信息贫穷的大学生来说,道德认知的缺乏,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和道德索养的获得,进而影响他们的道德感,使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难以转化为他们的个人品德,甚至会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思想道德教育既是人的思想道德品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对社会思想品德要求的把握方式和人的社会性的存在方式。大众传播是思想道德教育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大众传媒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与作用必须在思想道德教育流程中进行相关定位。但在以往的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大众传媒的作用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甚至被置于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视野之外。当前一方面由于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本身深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大众传媒所造成的启迪和冲击,使得在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大众传媒作用显示出突出新的地位和新的意义。因此应充分重视好大众传媒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并利用其优势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卢山冰.黄孟芳.传播学理论百年回眸 [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54-156.
[2]张志刚.思想品德教育接受的障碍、成因及理想状态 [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40-141.
[3]刘 军.论媒介影响力的作用 [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