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朝鲜族小学教师教育体制的转型

2011-03-28 09:07朴今海田胜波
关键词:师范学校朝鲜族师范院校

朴今海,田胜波

(1.延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延吉133002;2.延边大学 师范分院教务处 吉林 延吉133000)

朝鲜族师范教育从创办到现在已有6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过了定向型、定向型与非定向型并存的两个发展时期。随着我国师范教育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朝鲜族师范教育也由小学教师向专科以上学历的培养模式转变,但在生源、培养、就业等方面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出现小学教师学历水平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却严重下滑的现象。面对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新世纪的朝鲜族教师教育体制如何改革,已经成为朝鲜族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非定向型是朝鲜族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一)以市场为取向的教师教育开放模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对教师教育产生多元化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城镇化步伐的加速,以及城乡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社会分层的加剧,一方面产生了多样性的教育需求,同时又出现了对人才需求规格日益提高的趋势,这必然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起点,带动教师行业教育起点的提高,从而拉动师范教育体系的升级,使师范教育逐步进入高规格培养教师的阶段;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这个“无形的手”必然会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从更宽广的背景下看,我国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反映了生产力层次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必然对教育产生新的要求,教师的供需过程也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市场化色彩。

其次,高校间实力竞争的压力使师范院校发展前景困难与机遇并存。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教师教育也从封闭的教师教育体制开始走向开放的模式,综合大学及非师范院校也凭借其雄厚的人力、物力资源优势,开始参与教师教育,并在教师教育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使得原来由师范院校垄断教师教育的格局被打破。不仅如此,1998年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启动了“面向21世纪培养专、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项目之后,各师范大学也纷纷进行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尝试,至2002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部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后,小学教师的培养就正式被纳入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使得中师与师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无论是综合大学,还是师范大学,其生存的内在基本依据是实力,其明显的外在表征是学术水平。面对着学术储备雄厚的综合大学和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竞争,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如果缺乏“学术性”,也就意味着从根本上丧失了生存的基本依托,必然失去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小学教师培养“低进低出”,从而使基础教育在低水平层次运行;另一种可能性是小学教师教育所固有的领地将在资源配置的市场过程中被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占据,从而使小学教师教育失去生存的空间。

再次,改革开放之后朝鲜族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及基础教育发展形势,对朝鲜族教师教育提出高层次、高素质的要求,也为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空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以长吉图为重点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的实施,朝鲜族地区的区域优势逐渐凸显。日趋广阔的社会经济市场,要求朝鲜族教师教育尽快实现自身的转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突出特色和优势,适应基础教育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唯其如此,才有可能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二)朝鲜族教师教育本身的发展现实和趋向需要师范教育体系结构重心上移

相对来讲,朝鲜族教师教育历史早而起点高,在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对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及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区域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转型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加之朝鲜族社会教育需求的变化,当今二级制教师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

首先,朝鲜族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要求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教育。随着朝鲜族基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转型期朝鲜族小学适龄人口大幅减少并逐渐向初中推移,朝鲜族中小学师资数量供需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师资供求关系由过去总量紧缺向层次性失衡转变。根据国家现行的师生比规定及编制要求,延边地区小学及初中师资总量呈过剩趋势,高质量的幼儿和高中教师较为欠缺,所以压缩并逐渐取消专科层次,加大本科层次,已成为当今朝鲜族教师教育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其次,朝鲜族中小学教师“师源”已走向多元化。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以来,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也参与到中小学教师培养中,过去单一、封闭的教师教育开始进入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多渠道培养教师的格局使得教师来源更趋多元化。另外,教师资格制度的实行及教师供给机制的多元化,也打破了由师范毕业生垄断师资供需市场的单一局面,使教师职业就业市场变得更为开放和活跃,师范毕业生就业的最重要领域——教育行业已不再是师范生独享的“奶酪”,对于所有毕业生来说,教育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公平竞争的开放市场。显而易见,这种“师源”的多元化带给师范生就业更多的压力和竞争。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实现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革单一、封闭的教师教育体制,瞄准更为广阔的就业市场重新进行组合与提升,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三)朝鲜族教师教育的转型是朝鲜族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对朝鲜族教师教育来说,不仅有来自市场经济体制的挑战和高校间的竞争压力,而且还有来自其服务对象,即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挑战。朝鲜族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教育转型。众所周知,朝鲜族基础教育不仅起点高,而且普及面广,早在1952年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1958年又普及了初中教育。在全国少数民族教育中,朝鲜族教育保持领先地位,人均受教育年限高出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加之社会转型期由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原因所引起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等超常规变化以及朝鲜族家庭经济状况迅速好转,使朝鲜族教育消费能力和对教育质量的要求都迅速提升。这种社会现实使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压力由对就学机会的满足(量的压力)迅速向高质量教育追求(质的压力)转变,基础教育对师资的需求也更加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要求也日趋提高。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不仅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包括评价观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而且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1]显然,新课程改革向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朝鲜族小学教师教育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后,东北三省朝鲜族小学教师教育主要由延边第一师范学校、辽宁省朝鲜族师范学校、黑龙江省五常朝鲜族师范学校承担。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由于朝鲜族中小学师资需求的增大及国家对教师教育的一系列倾斜政策,东北三省朝鲜族教师教育创下了历史上的高峰期,为朝鲜族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99年3月,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师范院校布局调整的几点意见》,延边第一师范学校和延边第二师范学校合并,停止招收四年制中师班,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2000年5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在原延边第一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延边大学师范分院。辽宁省朝鲜族师范学校也从2000年起停止招收四年制中师生,完成了从中等专业教育到高等专科教育的过渡。而黑龙江省五常朝鲜族师范学校则于2005年,与五常朝鲜族教师进修学院、哈尔滨朝鲜族师范学校、黑龙江中等民族专业学校、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2]实质上结束了专门培养朝鲜族小学师资的使命。小学教师教育进入高等教育的运行系统后,其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是否有了明显的好转或质的提升呢?答案并非乐观,当下教师教育所面临的困惑与困窘使我们对小学教师教育的未来前景怀有忧虑。

(一)生源枯竭且质量差

五年制师范,是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主要采取“3+2”的模式,人们把这种专业叫做“小大专”。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四年制中等师范生源质量已经开始下滑,升格为五年制大专之后,生源的质量并未有实质上的改变,反而有继续下滑趋势,当下生源可谓几近枯竭。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高等教育及普通高中的扩招导致以招收初中学生为起点的师范生的减少。过去初中毕业生自愿到师范院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高等教育的准入门槛较高,大学教育遥不可及。但自上个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在扩招的举措,大大降低了大学准入门槛,充分释放了朝鲜族民众读书上大学的激情与渴望。高等教育在扩招的同时,普通高中也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各中等专业学校还要展开生源抢夺战,这对五年制师范学校的生源数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教育普遍化的背景下,办学主体层次低下而又无特殊照顾手段的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在生源方面难以与高中和大学竞争,其生源数量和质量产生了明显的下滑。从图1(见下图1)中可见,延边大学师范分院及辽宁省朝鲜族师范学校的招生最低分数线明显下滑,由20世纪90年代末的400-300分降至2010年的200-100余分,生源质量的落差极为明显。

其次,学生及家长自身教育需求的提高影响五年制师范生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朝鲜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加之高中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原本以“尊师重教”著称的朝鲜族教育热空前高涨。人们越来越追求高水平和高层次的高等院校,再也不愿把初中段的子女送到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的专科层次的师范学校在朝鲜族地区已丧失了吸引力。

图1 延边大学师范分院、辽宁朝师历年最低分数线比较表

再次,教师教育的“市场化”使教师教育丧失优势。自改革开放直至五年制师范学校升格初期,教师教育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有关部门的政策倾斜和大力扶持,因此师范学校的招生及分配问题并不突出。但自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并轨之后,师范生不再享受“免费的午餐”,师范毕业生也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统招统分的局面,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师范院校丧失了竞争优势。

再者,朝鲜族中小学规模及布局的变化也影响了五年制师范学校的招生。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教育尚未大众化,加上国家和政府对教师教育采取了一系列倾斜政策,使得农村地区的优秀初中毕业生踊跃自愿报考师范学校,各地朝鲜族师范学校就从中择优录取,农村初中毕业生成为师范学校的主要生源。随着朝鲜族城镇化步伐的加速,农村小学和初中急剧减少,基础教育重心已转移到城市,加之教师教育的市场化及高中、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很少有人去关注师范学校,一些成绩较差、素质较低和无望上高中和大学的学生才因为师范的门槛较低而入学就读。与过去择优录取中师生相比,现在师范学校学生质量明显下滑。

(二)学科地位及学科建设的边缘化

1.小学教师教育新的培养模式尚未建立,学校定位与专业定性在大学和中师间“钟摆”。

小学教育专业进入高等教育的运行系统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注意,而是在高校学科趋向多科性、综合化的发展生态中被挤入学科的边缘,成为高校学科群体发展的附属和陪衬。朝鲜族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为“小大专”模式,即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3+2”五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升格后学校的定位问题、专业设置的定性问题、学科规制等模糊不定,带有许多随意性和盲目性,对其培养模式是“混合培养”还是“阶段推进”,培养规格是“全能型”还是“分科型”等尚处于试验和论证之中,结果在构建培养模式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沿袭了中师的培养模式,因此,仍然处于一种定向、封闭式的教师教育氛围之中,变革不是太大,无法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

2.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五年制师范没有现存的办学经验,其办学模式、培养规格尚在“钟摆”,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忽略学生接受能力,一味地追求大而全;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中师生相比没有明显的分水岭,且知识内容陈旧,重复内容多,文理交织渗透课程少;由于缺乏经验,学科建设也不合理,教材选择过于随意,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教材和大纲,缺乏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等,未能有效弥补中师知识深度不够和后劲不足的缺陷。

3.“借壳生蛋”的办学形式,未能给五年制专科教师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在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度的师范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朝鲜族师范学校也走上了与当地高一级高等学校联姻的道路。延边师范学校与延边大学联姻,成为了延边大学师范分院,辽宁省朝鲜族师范学校与辽宁师范大学联姻,以“借壳生蛋”的形式与当地大学联合培养五年制专科师范学历的师范毕业生。但是师范学校与当地大学在主管部门、学历层次、专业设置、学科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无法进行实质性的“合作”,也无法整体规划民族高等师范教育事业,提升为专科层次的原来的中等师范学校仍是培养小学教师教育的主体。因此,其教育虽然已被纳入到高等教育的范畴体系,披上高等教育的金色光环,但仍未摆脱过去定向、封闭的师范教育模式,未能充分享用当地大学的学术储备和师资设备,实现向多科性、综合化发展。

(三)师专毕业生就业市场挤压

首先,“师源”的扩大,使朝鲜族师范毕业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1999年颁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开展面向全社会认定教师资格的工作,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教育部《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指出:“要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师源”的多元化开放,冲击着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由于朝鲜族基础教育起点高,朝鲜族基础教育对师资的学历要求也不断提高,一些学校开始优先招聘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加上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朝鲜族中小学生源的急剧减少和农村教育的萎缩,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中心的朝鲜族居住区城乡小学教师队伍已趋于饱和,使得朝鲜族现有师专毕业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

其次,朝鲜族师范专科毕业生素质低,无法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如上所述,朝鲜族师范专科学校的生源多数是高中升学无望或被淘汰下来的,生源素质明显下降已是无须掩饰的事实,“低进低出”的恶性循环也在情理之中。由于生源素质非常低,其学识水平和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都有限,没有后发优势,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另外,就师范专科学校自身来看,由于长期受执行计划经济体制及中等师范教育体制的巨大惯性影响,人才培养模式封闭单一、特色与优势不鲜明,只重视知识传授,未能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致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使师范专科毕业生变成为毫无优势可言的“弱势群体”。

表1 龙井市某小学2000-2011年招聘(调入)人数及其学历表

如表1所示,龙井市某小学在最近十年间招聘的29名教职员当中,延边大学师范分院的毕业生仅为11名,占总数的38%,比起20世纪90年代,师范毕业生的就业优势明显下降。

三、新时期朝鲜族小学教师教育的抉择

教师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谈不上高质量的教育。而教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育,师范院校在此过程中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重要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需求的不断提高,要求师范教育体系随之变动和重组,作为教师教育主体力量的师范院校,在综合性大学广泛参与师资培养的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下,其未来发展问题被提到日程上来,其面临的挑战将日益严峻。朝鲜族教师教育如何改革与发展,已成为民族教育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重大课题。

(一)“专”升“本”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及个人对学历学位层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教育体系结构重心将逐步上移,实现“专”升“本”,这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上,当前朝鲜族二级教师教育已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生源匮乏、素质差、办学模式单一、毕业生就业艰难等,无法满足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朝鲜族教师教育体制改革不但势在必行,而且是当务之急。

首先,加大升“本”力度,构建高学历的小学教师教育体制。根据国际比较研究,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进入15%至20%这一区间时,小学教师的培养开始进入本科阶段。[3]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中叶便进入了教师教育本科化时期,并基本上取消了独立存在的师范院校,而是由学术性高的综合大学、文理学院承担起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朝鲜族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远远超过了15%—20%,社会对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经济的突出表现是社会资源通过市场,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新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过程的一个缩影。面对生源枯竭、丧失竞争力的当今朝鲜族专科层次教师教育的现状,重新整合、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层次,实现教师教育的转型,一方面能更好地确保其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又能使其较早地具备市场竞争的能力,促进教师供需市场化,从而优化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如果朝鲜族教师教育固守现有的模式,不仅不能摆脱“低进低出”的恶性循环,而且在日益激烈的教师教育市场化竞争中丧失自己的市场份额而处于资源短缺的尴尬境地。

其次,积极探究适合于朝鲜族师范教育发展的路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专科层次的师范教育如何求得突破和发展,如何拓展专业的适应面和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当深思熟虑。从前瞻性和可行性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朝鲜族二级师范教育体制的提升应走与当地高校——延边大学合并的路子。考虑到目前延边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在民族地区成立一所独立的本科层次师范大学是不太切合当地的实情。与当地高校合并,实现优势互补,既能顺应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与趋势,也能改善生源素质状况,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的“学术性”和“师范性”的整合与提高,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均衡、协调发展,从而向基础教育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再次,改革“小大专”模式,提高生源学历层次。在高中教育及大学教育日趋大众化的背景下,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的“小大专”模式面临着生源严重不足和生源质量严重低下的窘局。实践证明,由于生源素质低,在五年的学习生活中,前三年的中师课程学生基本还能接受,但到了四五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出现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对计算机、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的学习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完全掌握,很多人上课非常吃力,英语三级的过关率更是低的惊人。结果五年制师范专科毕业生整体上其素质并不乐观,给用人单位留下了负面印象,给就业设置了障碍。要正确把握教师教育市场的供需关系,把“小大专”模式改为以高中毕业生为起点的本科初等教育模式,构建以市场为取向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制,以便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师资。

(二)完善政策措施,增强教师教育吸引力

1.扩大师范生免费范围,增加师范生奖学金额度,以提高师范院校的优势

为了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必须做强教师教育。为了使教育事业能够吸引优秀青年,国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变目前师范院校生源质量急剧下降的现状。在目前教育资源极端失衡、师资配置严重失调的情况下,政策的支持和调节或许是解决困境中的小学教师教育的最为见效的方法,其中扩大免费师范生的范围便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目前,执行免费师范政策的是国家教育部所属六所重点师范大学,而这六所师范大学是输送“教师的教师”的中国最高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现在要它们培养基层的中小学教师,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而且毕业生本身也未必能真正走向基层,因此现今的免费师范政策对改善地方基层及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培养农村地区、民族地区高中、初中和小学教师的主力应为当地的师范院校及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专业,需要鼓励和支持的也主要应该是这些学校,因此,免费师范教育应该在省及省以下师范院校重点推行。相对而言,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更能安心于本职工作,有利于当地基础教师队伍的稳定。

2.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

免费师范生、增加师范生奖学金额度等政策最有可能吸引的还是那些家境贫困的学生,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师范院校生源质量。造成青年学生不愿报考师专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水平问题。虽然近年来小学教师收入有所提高,但多被物价上涨所抵消,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的生活依然艰辛,“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观念依然存在。从根本上来看,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职业在社会上有较高声誉,使优秀青年愿意当教师,师范生生源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与专业设置是教师教育体制转型和改革的重点

长期以来,朝鲜族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结构基本上是对应基础教育的需要而设置的,大多数都是基础性的学科加“老三门”,设置呆板,门类单一,缺乏通识类教育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不仅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无法适应教师教育的市场化现实,以致影响师专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和后发展优势。

1.由单一性和基础性的学科结构向多元性和综合性转变。从当今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和发展趋势来看,在学科结构与专业设置方面都走向多元性和综合性。应针对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基础教育改革综合性的要求,注重开设人文学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等课程,并加大任意选修课比例,为学生自学和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实现培养小学教师在文化知识上讲求“宽”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也要注重对通识类课程的整合,使其达到更好的效果。

2.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强化实践性。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技能与实践能力。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研究型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劳动技术教育。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具备较高的各种技能与实践活动能力。传统师范课程设置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学时过少,教育实习的实效差。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技能训练,如微格教学、案例教学等,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延长见习、实习时间,并采取多样化的实习方式,将分散见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使学生真正能够参与中小学的各项教学实践工作。

[1]张桂芳.师范专科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3):45.

[2]许青善,姜永德.中国朝鲜族教育史[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09.578.

[3]王建平.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小学教师教育的挑战与抉择[J].当代教育论坛,2006,(7):92.

猜你喜欢
师范学校朝鲜族师范院校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王莹作品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高申作品
高申作品
衡士玉美术作品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KORE A TOWN
朝鲜族妈妈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