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辉 杜晓丽 刘文轩 张红艳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河北 沧州 061001)
沧州地区子宫肌瘤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初探
赵小辉 杜晓丽 刘文轩 张红艳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河北 沧州 061001)
目的了解本地区妇女子宫肌瘤的发病与中医症候的相关性。方法对于住院的450例确诊为子宫肌瘤的妇女进行中医症候的问卷调查,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二元相关性分析找出本地区子宫肌瘤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型。结果子宫肌瘤患者的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是以血瘀证为主,多兼夹气滞和肾虚。结论认识子宫肌瘤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期为中医防治子宫肌瘤提供理论依据。
中医证型 子宫肌瘤 相关性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目前的研究多来自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本研究从中医症候方面进行调查,了解本地区妇女子宫肌瘤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期为中医防治子宫肌瘤提供理论依据。
选择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期间的住院病人,术前均有B超诊断,术后均经病理证实,明确诊断子宫肌瘤。本研究共收集临床病例450例,年龄23~58岁,平均发病年龄为41.37岁。30岁以下12例,30~34岁63例,35~39岁117例,40~44岁102例,45~49岁96例,50~54岁51例,55岁以上9例。西医诊断标准:子宫肌瘤诊断参照第7版《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分类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试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将中医分型的证候列出,采集患者中医四诊及中医证候信息,建立子宫肌瘤中医证型调查问卷,请中医妇科专家对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记录入调查问卷。
表1 主要症状频数分布表
表2 主要经带频数分布表
表3 主要舌脉频数分布表
根据子宫肌瘤中医证型调查问卷内容,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将收集的四诊信息由双人录入,并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将Epidata文件导出为SPSS数据库文件。
统计软件使用SPSS 13.0软件包,用描述性分析计算子宫肌瘤的中医证候及中医四诊的频数和频率,列出频数分布表;对四诊信息用K-Means聚类分析,将调查问卷分为两类,聚类参数选择最大最大相似系数法,聚类完成后运用主成分分析进行降维处理,以获得主要症状指标,将舌脉、经带情况与主要症状指标进行二元相关性分析,提取相关程度最大的舌脉和经带辩证分型,找出沧州地区妇女子宫肌瘤的主要中医证型。
本病辩证以虚实夹杂为主,共273例,占总例数的60.7%,为肝肾阴虚及脾肾两虚型。实证和虚实夹杂证的辨证分型均以血瘀型为主,兼夹证候为气滞、肾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和脾肾两虚,其中主要证型是气滞血瘀和肾虚血瘀,分别占总例数的54%和40%。
表4 中医症候分类表(按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子宫肌瘤的经带情况以月经量多为多见,多伴见经血血块及经色暗红,分别占75.8%及68.2%,有痛经者占21.56%,伴带下清晰者占30.4%,伴带下粘稠者占24.7%,表明病邪以瘀为主,兼夹虚实。
子宫肌瘤患者的舌质以淡黯、暗红为主,共占62.2%,合并瘀斑瘀点的占16.2%,表明瘀血占多数。舌苔以白、薄为多见,分别占76.2%,61.6%,表明气滞占一定比例。脉象以涩、弦、细、沉为主,表明以血瘀兼夹气滞、肾虚为主。
聚类结果根据中医证候学特点及临床实际情况,选取两类,用描述性分析计算子宫肌瘤的中医证候及中医四诊的频数和频率,采用频数分析将出现较频数高的症状,在聚类基础上对各证型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各证型的症候群。舌脉情况采用二元相关性分析与主次症状相结合,相关系数取最大相似值,P<0.05,最终得出和临床较为符合的两类证型。(表4)。为气滞血瘀及肾虚血瘀,分别占34.0%和26.7%。
本研究通过分析、归纳45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中医类证和辨证分型,得出中医类证涉及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3种,其中虚实夹杂证最多。实证和虚实夹杂证的证型均见血瘀证,可见子宫肌瘤的发病于血瘀胞宫关系密切。
对于子宫肌瘤的病因病机,明代《景岳全书 妇人规》云:“瘀血留滞做徵,惟妇人有之……总由动血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徵矣。”指出瘀血凝滞是该病的主要病机,而外感、内伤等因素是瘀血形成的前提条件或诱发因素。现代医家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利用现代医学的科研方法,在子宫肌瘤的分型论治上,逐渐形成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痰瘀互结、寒凝血瘀、瘀热交阻、阴虚血瘀、脾肾两虚等主要证型,与我们所归纳出的证型基本一致。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士出版社,2008,270~271.
[2]许雅,陈思东.子宫肌瘤发病危险因素1∶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01,18(3).
[3]司徒仪.妇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42:15.
[4]李坤寅.子宫肌瘤发生机理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近况[J].新中医,2000,32(11).
R711
A
1674-0742(2011)08(c)-0135-02
201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