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王润平,秦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中德两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比较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中国;德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
德国足球职业化始于1990年,比我国职业联赛早了百余年。德国总人口为8 000万,注册球员就达600多万,女足注册球员也达80万,足球塔基建设无疑是令人称道的。德国青少年足球培养工作很成功,在2009年欧洲U17、U19、U21欧青赛上,德国队包揽了全部冠军;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勒夫带领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德国队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而我国1994年才开始走足球职业化道路,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足球职业化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使足协注册球员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在一个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注册球员仅5万余人,“90后”注册球员更是少之又少。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足球人口少、缺少优秀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培养理念落后、训练方法和手段落后、管理体制不健全等是我国足球事业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中德两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工作特点和差异,寻找影响我国足球职业化发展的原因,并借鉴德国实践经验,这对于我国足球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国现有足球俱乐部122 345个,青少年足球队伍70 000支,为加大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德国为发展青少年足球事业的投资比任何国家都要多[1]。为促进11~17岁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德国足协建立了遍及全国的440余个足球训练基地,覆盖当地所有足球俱乐部。足球训练基地作为教练员服务机构的中心,与地方足协紧密配合,是各项训练改革的出发点,并以最便捷的途径使俱乐部训练工作得到改善[2]。德国政府高度重视足球基础设施建设,随处可见供群众使用的标准足球场地。
根据我国足协统计,我国现有足球俱乐部代表队不足100支,青少年足球队伍50支;我国现有足球训练基地仅供俱乐部及其梯队训练和比赛使用;全国70%的中小学没有标准足球场,60%以上城市专门为群众开放的标准足球场不足5个,免费开放的足球场更是少之又少。以北京为例,各区仅向群众开放数十个标准足球场,条件稍好的草地和塑胶球场收费较高(每人每小时少则五六元,多则数十元),即使这样仍是人满为患,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城市在足球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更少,这些城市既没有足球俱乐部,也没有专门向群众开放的标准足球场,仅有部分高校配有标准足球场,但基本不对外开放。
德国足协推动地方足协、俱乐部和学校加强合作,这种模式能满足青少年学习和足球训练2方面要求。大力推进学校、俱乐部和地方足协合作,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需要学校为青少年提供充足的运动时间,激发其体育运动兴趣,为其养成终身运动习惯打好基础;体育课教学也应重视足球运动,学校、地方足协和俱乐部所有促进人才发展的计划均建立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制定足球人才选拔制度,在学生达到基本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对其技、战术水平和身体素质进行评定,因材施教。
德国足协促进青少年足球人才发展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扩大足球人口,培养足够数量的优秀足球运动员。具体做法有:(1)建立健全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让喜爱足球运动的青少年接受科学、专业化的训练。(2)根据具体情况在各地区建立足够数量的足球训练基地,并将当地俱乐部纳入其中。(3)每年组织多种形式的青少年足球比赛,挑选优秀球员,并将其选入足球基地,由具有高级执教资格的教练进行专业指导,使之成为俱乐部的补给力量。(4)经常对各地俱乐部青少年足球教练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最科学的培养方法。(5)开辟训练在线网站。德国足协资深教练通过网站为基层教练出谋划策。网站中所有训练计划都针对不同年龄组进行分类整理,教学方法新颖,可以直接在俱乐部训练中运用。(6)地方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在每个社区修建供群众使用的标准足球场,全面推广足球运动。
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目前主要采用俱乐部三线队(原地方体校)、足球学校—俱乐部—国家队的梯队式培养体系。全国41家职业俱乐部中有21家(占总数51.2%)俱乐部构建了相对完善的足球后备人才梯队体系,选材、培养任务由俱乐部三线队和足球学校承担。三线队和足校学校主要培养10~18岁的足球运动员,采取的是半天上课半天训练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使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过早职业化,文化课教育不系统,不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因此,绝大多数家长不愿把孩子送进足球俱乐部或足校学校。另外,足球学校收费一般为每年1.5~2万,以一个8岁学生为例,从进入足校学校到18岁进入职业队,仅学费就要20万左右,大多数家庭无力负担[1]。而普通学校重视学生文化课教育,由于学习任务大、压力重,学生没有过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绝大多数学校没有足球队,校际间不开展足球比赛活动,这就使很多有足球天赋的青少年失去了接受专业足球训练的最佳时机[3]。
目前国内还有为数不多的社会力量兴办的短期青少年足球培训学校,利用假期对青少年进行足球专业培训。该类学校管理和教学相对系统、科学,受到部分家长的欢迎。但它们大多以盈利为目的,一期10~15天,收费在2 000元左右,且进入这类学校学习仅需缴纳报名费,无需参加选拔赛。由于学习目的、人才条件不统一,导致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加之时间较短,训练不能长期坚持,达不到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的目的。
我国青少年要想在学好文化课的基础上系统练习足球,具有一定困难。(1)多数喜欢足球运动的青少年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才能在不耽误文化课学习的情况下科学、系统地练习足球;(2)国内足球联赛、俱乐部、球员等负面新闻不断,使家长更愿意让孩子上一般学校完成学业,导致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人数急剧下降,足球人口急剧萎缩。“人才荒”使足球俱乐部后备力量不足,经常出现俱乐部在全省百余名运动员中选拔人才的尴尬局面。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不足极大制约了我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发展,成为限制我国足球事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德国足协认为,青少年球员的身份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足球运动员。足球运动既是一项游戏,也是一种职业。既然是一种职业,就应遵循职业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青少年球员第一任务是在学校学习,其次才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足球训练。德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绝大部分是在放学后或节假日进行,比赛则利用周末时间。只有在制度上保证青少年球员在校学习时间,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处理好学习、训练与比赛的关系。
培养青少年球员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在人才选拔上做到公平、公正。在德国,每名喜欢足球运动的青少年会定期接受地方足协教练员的考察。被认为具有足球天赋的青少年将会得到长期、稳定的系统培训。已入选州一级或国家青年队的球员,必须在比赛中不断证明他们的实力,否则将会被淘汰。淘汰的球员可以继续学习,继续踢球,如果有所发展,还会受到关注。德国足协的目标是促进每一个有天赋、有抱负的青年球员成长;不过早地将顶尖球员的选拔与培养集中在一个小范围内,而忽视其他人才。这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环境与意识,对青少年球员理解足球比赛,树立职业球员意识以及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一个国家的足球潜力[2]。
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国家教育部相关部门、中国足协等多家单位共同提出了“草根计划”,打算在未来12年时间内投资2.3亿人民币,到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之时,让中国足球水平和人才储备均能出现质的飞跃。
4年过去了,纵观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仍带有强烈的职业化和功利化色彩。由于培养体系不完善,90%以上的青少年没有接受系统训练的机会,很多有天赋的青少年足球人才不能被及时发现。某些培训学校利用家长想让孩子成为球星,名利双收的心理,提高培养费用。从一名青少年球员培养成俱乐部职业球员,家长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致使一些青少年球员因为经济原因无法接受专业足球训练[3]。我国没有相对持续、完善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后备力量储备不足,何谈质的飞跃。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体育总局现已提出每年拨款4 000万支持校园足球发展,这一专款使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迈出了走进校园的第一步,也意味着会有更多喜爱足球运动且有天赋的青少年能够有机会接受专业训练。目前,我国已有3 000所学校参与到校园足球计划中,覆盖44个城市,这必将推动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
(1)在每个城市至少建立1个足球训练基地,由当地足协管理,将当地足球俱乐部纳入其中,依托足球训练基地的场地和专业人才优势加强对优秀青少年球员的培养工作,保证俱乐部后备人才储备。
(2)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通道,使青少年球员在保障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足球专业技能。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校内考核优秀、在校级以上比赛中表现突出的青少年球员给予奖励,并在升学考试中给予一定加分。
(3)广泛开展中小学校际间足球比赛,从中选拔优秀青少年球员;以足球训练基地为依托,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对优秀青少年球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化培养。足球训练基地要以培养优秀青少年球员为主要目地,坚持低收费或不收费。
(4)加强管理社会力量兴办的足球培训学校,并对其进行技术指导,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5)以高等体育院校为突破口,开展高水平足球教练员、裁判员培养,传播先进的足球培养理念和训练方法,并完善相应的考级制度。
[1]郑潇.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与各级学校接轨的可行性分析[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7.
[2]中国足球协会.后备力量培养——德国加强对后备人才培养的措施[R].北京:中国足球协会,2002.
[3]陈强,董青.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山西体育科技,2006,(5):40~42.
G813/817
A
1671-1246(2011)05-0034-02
注:本文为2010年度甘肃省高校研究生导师项目(1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