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玉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平凉 744000)
高职高专院校网络道德教育探析
董金玉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平凉 744000)
高职高专院校;网络道德教育;思想道德素质
高职高专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主要体现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在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下,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经受着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的巨大冲击。同时,由于高职高专教育模式和主体的特殊性,也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一定难度。网络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心理发展、行为模式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对学生的负面作用也日渐凸显。如何在多元性、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趋利避害,使高职高专学生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从笔者所在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探求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网络道德是指涉及网络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要求、道德准则、道德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道德关系,网络道德是专门用来调节涉及网络中的各方面、各环节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目前,除校园门户网站外,校园BBS、各类论坛及校园贴吧等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讨论各类焦点问题、交流思想观点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园网络舆论传播的主要源头。国家还没有针对网络违法犯罪的处罚条例,对在网上恶意散布谣言等行为没有作出具体规定,这给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监管带来很大难度,使得网络言论多是随意而发,目的性不强、主题分散、导向不明,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由此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这些现象在各层次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高职高专院校尤为突出。许多学生在网络上通过做一些违反道德标准的事情来发泄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例如:不少大学生曾在BBS或校友录上匿名发布恶毒的谩骂,以诋毁他人名誉、揭露他人隐私为乐;有些学生有过入侵机密网页的想法;还有些学生对浏览黄色网站、网页持无所谓态度。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校园贴吧刚开通时,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新闻型及改进工作为主的建议型舆论较少,而以宣泄情绪为主的发泄型舆论居多,这类言论比较情绪化,以谩骂和人身攻击为主要特征,以发泄某种情绪为目的,影响恶劣,把校园贴吧变成了充斥污言秽语的垃圾桶。
信息网络化作为一把双刃剑,给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严峻挑战。网络以其特有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迎合了大学生崇尚民主、追求平等的价值取向,其高效、便捷的信息传递模式赢得了学生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网络信息的混杂性对大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产生深远影响,导致学生价值观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模式和教育主体都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因此,网络使高职高专院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旨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高专教育学制三年,第三年一般为生产实习,由于学制短,高职高专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与高职高专教育模式相适应,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都加大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培养力度,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种培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其弊端显而易见,即将理论“够用”原则套用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压缩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把道德当作知识,道德操行用分数来衡量,忽视道德习惯的培养,从而弱化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慎独和自律意识的高职高专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更加突出。
目前高职高专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一定特殊性。首先,生源类型及层次复杂,有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以及五年高职毕业生等。虽然同样是统招录取的学生,但其成绩却处于普通高校招生的较低层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专业知识学习有一定难度,自我约束力不强,思想活跃却相对散漫,思想认识上的肤浅使得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存在较强逆反心理。其次,从学生心理上分析,自卑心理严重成为思想道德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国家教育政策上看,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但是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看,高职高专教育一直在低层次教育中徘徊,进入高职高专院校是学生考不上“名牌”大学的无奈选择,就业时还要面对用人单位的“不认同”甚至“歧视”,这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使学生处理问题时不冷静,易有过激言行。自身心理上的不独立或没有独立的社会角色定位及就业难、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等诸多原因,使得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要求和监督不严格,致使其没有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出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现象。最后,网络语言的隐蔽性、开放性、自由性,使网络行为几乎不受约束,这加大了网络道德教育的难度,也是高职高专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
负有道德责任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在信息时代一样适用于网络社会。通过开展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感,让他们清楚在使用网络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网络道德责任,不仅为其他网络使用者和网络社会正常运行尽义务,而且要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
在学校网络道德建设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保证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具体来讲,要通过红色信息占领、黑色信息封堵、黄色信息删除、灰色信息疏导来净化网络环境。以“网络道德规范”“修身养性”“红歌嘹亮”“诵读经典”等为主题建设一批红色专题网站,在校园里形成主旋律,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以“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医护专业技能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就业指南”“优秀毕业生介绍”等为主题建设一批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专题网站,增强校园主体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每年学生毕业及实习分配时,针对就业难,学校招生就业网、各系部开辟的专栏,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舆论引导。同时,在学校新闻网大力宣传国家重点扶持卫生教育事业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政策,宣传甘肃省连续3年选派5 000名专科以上学历医学生充实乡镇医院的政策,宣传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的一系列优惠措施等,使毕业生和在校生信心大增,对学校和个人前途充满希望。
另外,毕业前夕,总能在网上看到一些学生对学校不满的言论,甚至有泄私愤的极端话语。针对这些情况,系部可以在网上开辟“毕业生祝福专栏”,引导毕业生通过“祝福专栏”表达对母校及教师的感恩、感怀,对同学的友情和不舍,从而实现毕业生网络舆论的转向,有效实现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
慎独是我国古代哲人提倡的一种重要的自我修养方法,也是重要的伦理学和教育学概念,是儒学伦理的重要内容和历代社会倡导及追求的美德。其核心思想是要求人们善自独处。最早提出慎独思想的是《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更是个人自律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慎独思想本身蕴涵着深邃而强有力的,充分体现人主观能动性的自律力量。在先贤圣人眼里,慎独不仅可以从道德修养论角度,作为一种道德自我修养方法来推崇,而且可以上升到道德境界论的高度,作为一种经由自我道德修养后达到的道德境界来看待,这2方面明显昭示出人的本质力量和精神。慎独是指不管别人在场不在场,注意不注意,都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慎独精神不仅在传统道德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现代社会人们的道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网络环境中,慎独精神更能发挥出积极作用。重视和借鉴慎独思想,对于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网络道德的认识水平和网络道德修养,规范不良网络行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2.1 “诵读经典”——培养学生慎独精神 五千年中华文明曾孕育出经久不衰的儒释道经典,涌现出让世界为之赞叹的唐诗宋词。为了传承文明,教会学生做人,我校已连续几年举行“诵读经典诗文朗诵赛”,在赛前指定“五经”“四书”中先贤们关于修身养性的某些篇章,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及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词、散文让学生朗诵。先从班级开始,然后在系内、学校开展比赛,赛间由领导、教师点评,在喜闻乐见的诵读活动中,学生陶冶了性情,培养了慎独自律的优良品质。
3.2.2 “国学知识大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而高职高专理工类学生国学知识较欠缺,通过开展“国学知识大赛”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如《三字经》是我国儿童经典启蒙读物,它三字一词,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竞赛试题涉及《三字经》中有关慎独、自律的句子。通过竞赛,学生增长了知识,启迪了心智,提高了人文素养。
3.2.3 “大专辩论赛”——趋利避害话网络“大专辩论赛”是学生非常喜欢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比赛准备阶段,学生要查阅大量资料,通过讨论一些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既锻炼了口才,增长了见识,又可把似是而非的问题辩明辩清。如“网络对大学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辩题,大学生应具备的网络道德及如何趋利避害等敏感话题。在辩论中,学生会思考如何慎独、自律,做一个有道德的网民。
3.2.4 举办演讲赛——加强网络道德责任感教育 人的本质,即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着人的行为必须具有道德责任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责任在本质上体现了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和选择自由的统一,享有自由就意味着负有责任,只有履行责任,才能更充分地享有自由。通过举办“做有道德网民”为主题的演讲赛,使学生认识到,网络为大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但网络社会也是有秩序、有要求、有道德标准的,任何人不可能享有绝对自由,必须对自身网络行为负责,这就要求网络活动具备高度的道德自律性。在演讲赛中,学生列举种种网上不文明行为,谴责违法、违纪、违背道德的人和事,决心从自身做起,自觉履行网络道德责任,在校园贴吧及BBS上使用文明语言,共同维护网络环境及安全,这是网络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大学生文明使用网络的重要体现。
3.2.5 “两课”——网络道德建设及法制宣传的主阵地 网络道德的缺失和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的存在,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在于一些大学生认为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一切均可以是不真实的存在。因此,他们对网络不道德和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并不把通过网络实施的犯罪看作是一种犯罪,而认为这仅是一种智力“游戏”或者是技术挑战,这就需要学校加强网络法制宣传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网络犯罪的危害性及要承担的责任。
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学生实际,拟定《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组织“两课”教师编撰《网络伦理与道德》《网络行为规范》《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教材,把网络伦理纳入大学生伦理课教育内容,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网络道德。
在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应提供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以正视听。事实上网络不良舆论的形成在很大层面上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可建立校务网络公开制度和校长论坛。通过在网络上公开校务活动,吸纳师生合理意见;通过开通校长论坛,实现学校管理者与师生的直接对话,坦诚沟通,更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尤其是在重大决策之前,如学生奖、助、贷、减、免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应及时把有关方针政策、制度规定告诉学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化解可能产生的矛盾冲突。
学校在BBS上增加一些传递正面信息的栏目,如校长信箱、后勤信箱、新闻中心信箱、学生处长信箱等,相关部门建立每天浏览信箱、重要情况摘录反馈和及时答复制度,即把师生反映的重要情况随时摘录反馈给校领导,在校领导指示或安排后及时在网上给师生以答复。
学校还可利用每周末班会、每周二系内晨会向学生传递正面信息,对学生有疑虑的问题进行说明解释,对网上散布的谣言予以澄清,对扭曲事实、煽动舆论的事实真相予以揭露,对反响强烈的事件向有关部门反映,对不明真相、发泄情绪的进行疏导。有效转化、消除网络舆论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使网络演变成为学校献计献策的有效途径。
G41
A
1671-1246(2011)05-0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