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提高农民信息能力
——基于信息化建设对广东农村社会影响度的调查研究

2011-03-18 00:57陈英杨杨
探求 2011年1期
关键词:数字鸿沟广东农民

陈英 杨杨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510640)

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提高农民信息能力
——基于信息化建设对广东农村社会影响度的调查研究

陈英 杨杨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510640)

广东农民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协调。农民信息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信息意识不强、信息需求不强、现代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不强;其主要原因是农民实践活动简单、农村生活环境简单、青年农民流向城市。要通过现代和传统的手段,把有用的信息传达给农民,促进农民不断提高信息能力。

农民;信息能力;对策

2010年4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681万人,虽然网民规模保持增长,但从普及率、网民结构、网络应用三方面来看,城乡互联网差距持续拉大。互联网的出现,在城乡间形成的“数字鸿沟”,不仅没有弥合,反倒有扩大的趋势。因此,弥合“数字鸿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一个重要的任务。

从技术层面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如“三网融合”等措施对于弥合鸿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基于一项我们在广东省农村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广东农民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协调。所以,在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农民信息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重视。

一、广东农民的信息能力与广东省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协调

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我们课题组在广东省十一个村开展了关于“信息化建设对广东农村社会影响度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20份,回收620份;在村民中随机抽取了69户进行访谈。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广东农村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好,农民信息装备较强,信息需求简单,信息能力较弱。广东农民的信息能力与广东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协调。

(一)广东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

1、广东农村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在我们调查的十一个村中,村村有电视,村村通电话,村村接网络。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科技厅于2003年3月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了“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目前,该工程现已建成大型三农公共信息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以及覆盖广东全省、辐射全国的农村基层信息服务体系。公共信息数据库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文化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和新农村建设等大型专业信息数据库和地方特色信息数据库于一体;公共服务平台涵盖三农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农业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共享服务平台;基层信息服务站、信息员、移动信息终端构成“三位一体”的农村基层信息服务体系,引导信息和服务进村入户。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的官方网站“三农直通车”,以“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速”为己任,关注三农领域的科技与市场、时政与民生,业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三农综合门户。

2、广东农民的个人信息装备比较强。在被访对象当中有71.8%的村民家中有固定电话,62.3%的村民拥有普通手机,48.4%的村民有能上网的手机,43.7%的村民拥有电脑。还有11.2%的村民有小灵通。大多数农民都使用过电脑,只有29.1%人从来没有使用过电脑。由此可见,广东农村的信息化普及面广,村民们基本拥有现代的通讯工具。这些个人信息装备为加大和刺激广东农村群体的信息消费提供了保障。如果使用得当,信息直通车工程当中的各种信息就可以畅通无阻地到达农民的手中。可是,这些先进的设施在信息运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却相当有限。

(二)广东农民信息能力弱

在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谁的信息能力强,谁就能更快更多地掌握信息,谁就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我们的调查反映出广东农民的信息能力仍比较弱。

1、农民信息意识不强。调查显示,广东农民的信息意识与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显得比较薄弱。他们使用电视、网络等现代工具的主要目的是娱乐生活,了解世界,而不是获取有用信息。如对于现代农村生活中最广泛使用的电视的使用,74.2%的村民选择“看电视剧”,67.8%的村民选择“看新闻”,选择看“农业信息”的只占18.3%。可见广大的农民习惯从电视获取娱乐节目和接收新闻,而与其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农业信息关注的人反倒不多。对于网络的使用显示了同样的结果。我们设计了“你知道使用电脑或手机上网可以干什么?”,结果有65.5%的农民选择可以看新闻,64.3%的农民选择可以了解自己关心的信息,62%的农民选择可以向别人发电子邮件或QQ,45.4%的农民可以了解农业信息,还有12.7%的农民选择不知道。以上材料反映出广东农民信息意识不强,他们生活在现代信息社会,浸泡在各种信息中,却还是习惯被动地接受信息,不善于运用现代手段主动获取需要的信息,对于各种农业信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2、广东农民对农业信息需求不强。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来讲,农民都应该需要大量的相关信息。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却发现与此相矛盾的情况:农民对农业信息需求不强。“农民需要哪些信息?”24.7%选择日常生活,21.9%选择“社会新闻”,16.8%选择“技术培训”,12.5%选择“招工信息”,而选择“农业政策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农业原材料信息”的分别是9.8%、9.3%、5.1%。选择运用电脑查询“查询农资信息”和“在网上进行农产品交易”的比例也相当低,只分别占总被访人的9.6%和2.9%,农民主要运用电脑看新闻、玩游戏、看电影。可见,广东农民在农业发展方面的信息需求不强,更不用说维权和参与政治的信息需求了。

3、农民使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不强。一是农民学习使用现代信息工具有困难。调查中反映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53.1%的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自学能力相当有限。在对学习使用电脑时,25%的认为很难,自己根本掌握不了;45.5%认为一般,大概需要一段时间学习;有29.3%认为很容易,一学就会。甚至有25.4%的人买得起电脑但不会用,所以至今不买电脑。二是农民不清楚现代信息工具的功能。在绝大多数农民的视野里,这些工具往往只是一个联系人、娱乐生活的工具,而看不到这些工具在致富、维权、政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以网络为例,我们的调查和CNNIC《报告》都反映出农民对网络的认识局限在娱乐生活上。CNNIC《报告》显示:农村网民商务应用远落后城镇,娱乐应用比例持平。甚至在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上,农村地区甚至高出城镇1.3个百分点。我们调查的结果也显示:广东农民对娱乐信息的需求远远高于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这在多选题“使用电脑或手机上网可以干什么”的回答上有所体现,12.7%选“不知道”,45.4%选“可以了解农业信息”,对于利用网络常用的功能“看新闻”、“可以了解自己关心的信息”、“可以向别人发电子邮件或QQ”有所了解的人分别占65.6%、64.3%、62%。相比于城镇相当多的人运用网络开网店、求职、发布信息和寻找生活、发展的相关信息而言,农民对网络的使用更主要停留在填补日常生活的闲暇日子。81.8%的农民认为使用网络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是“娱乐生活”。网络在他们的眼里更像是一个集电视、电话和游戏机于一体的新家伙,而不太清楚网络作为第四媒介的其他作用。只有22.7%的人选择利用网络查询农资信息,6.7%的人选择在网上进行农产品交易。

二、农民信息能力弱的原因

(一)受农村人口年龄、文化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信息能力强的农村青年离开农村涌入城镇,使得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不均衡。农村常住人口不是老年就是少年儿童,青年和壮年留在农村的实属罕见。我们调查时恰逢春节,很多人回到了家乡,即使这样,调查的数据仍能反映这一问题。46岁以上和25岁以下的人口占了绝大多数:46岁以上的人占了30%;16-25岁的占了33.2%。留在农村的人口文化水平偏低,53.1%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中专的有28.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8.4%。农村青年自身发展需求的变化,使得信息能力强的农村人才大都离开了农村。即使在农村上学的青少年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但他们的心已不在农村,所以,他们非常关心、关注、学习非农业的事物和知识,而不愿意在农业上费心思。这是为什么我们调查当中有25%的人希望用电脑来学习,但只有9%多的人用它来查询农业政策信息和农业技术信息。

(二)农民实践活动简单,制约其信息能力的提高

广东农民和我国绝大多数农民一样,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辛苦但却简单的工作,就可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在他们几十年的劳作经历中,一切的工作流程都还和以前一样,并不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对于农业新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基本没有,他们想不到种地还要学习新的东西,还需要新信息。因此,在这种简单的实践活动中,他们不会产生太多的信息需求,从而制约了其信息能力的提高。

信息能力与信息需求相互制约。一个人信息能力越强,其信息需求越旺盛,运用的有益信息越多,反过来又越有益于其信息能力的提高。农民信息能力弱,在于其受到学识和以往农村现实环境相对闭塞的现状制约,缺乏对现代信息手段的了解,不清楚现代信息手段可以提供什么信息,所以,往往只会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不会积极主动地寻找信息,也就不容易产生新的信息需要。没有新的信息需求,也就不想去摸透新的信息手段,信息能力也就难以提高。

(三)农村的社会生活环境简单,缺少求变思想

相比城市社会生活环境而言,农村的社会生活环境非常简单。简单的生活,使得这些农民眼光狭隘,胸无大志,盲目乐观,安于现状。在这里,家家户户的生存方式都大体相同:基本都是靠着自家的土地,顺天而作,靠天吃饭。都有自己的田地,不需要去和别人抢生存的资源,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复杂的利益关系。人与人在物质资料的占有上没太大的差距,产生不了强烈的竞争,难以产生改变现状的冲动,即便偶有所想,也在这样的生活当中消磨殆尽。这尤其在中老年农民身上表现特别明显。他们过去的生活环境比现在的更简单,这种简单的生活已经把他们塑造定型了,并且,他们自身年纪也大了,在他们的眼中,求变这种想法是年青人的事情,和自己无关。因此,绝大多数中老年农民缺乏信息意识。

(四)农民学习使用网络缺乏指导性

一方面,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偏低,自学能力较弱,自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要么由于学习起来有困难只掌握最常用、最容易的内容,甚至干脆放弃不学、不用;要么只图安逸享受,只是上网娱乐、游戏等,难以掌握网络作为现代信息传播工具的富贵用途。另一方面,农村相关的免费培训不能满足农民学习使用现代信息工具的需要。

三、提高农民信息能力的对策

提高农民的信息能力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要改变现阶段农村劳动者的信息能力,应该从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实践入手,进而影响他们生活的环境。

(一)利用各种宣传方式把信息“灌输”给农民

目前广东省三农直通车网做得相当全面,但是,农民主动上这个网站去找信息的人并不多。要想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必须针对农民被动接受信息的特点,通过现代和传统传媒手段,如网络、电视、报纸、板报、简报、手册等方式把信息“灌输”给他们,尤其要通过传统方式介绍现代传播手段。这些“灌输”给农民的信息,必须要针对农民的特点和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来精挑细选。因此,信息准备者要熟悉农村、农业,更要了解农民,知道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信息。当农民一旦发现这些网络、电视、报纸、板报简报、手册等上面的信息有用,甚至能够转化为经济等方面的效益时,那么,他就会关注这些信息的来源了,就会增强在遇到问题时,通过各种媒体提供的信息来解决的意识。

把信息“灌输”给农民时,还可以采用农村典型现身说法的方式。如可以把农村政策、农村基层的典型人物、典型做法及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信息等编成精练的信息,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如通过“村村通”移动信息服务网,把信息发送给手机用户;通过在村里张贴宣传材料或相关报纸把信息传达给农民;通过本地电台、电视台进行宣传等等方式,让农民随时能听到、看到这些信息。通过典型宣传的方式,让农民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感受到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二)加强农村信息技术培训

农民渴望能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如果开办培训班,不参加的人只有11.8%,其他的人都选择参加或让孩子参加,甚至有30.1%的人即使要学费都会积极参加。可见农民信息能力弱,但是却渴望通过培训学习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现代信息能力,赶上时代的步伐。针对农民自学能力弱和这种渴求,在农村开展专门的农村信息技术培训是现实而可行的。通过这种方式在农村普及信息技术,提高农民的信息接受能力是可能的。

广东省这些年一直在进行农村信息员的培训,已经培训了一批农村信息人员。接下来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员培训,同时更要充分发挥这些信息员的作用。让这些信息员不仅是做好信息维护工作,更应该深入到各村充当信息技术宣讲员,把最新的农业信息和信息技术传达到村里,把农民最常用的网站及网站动态介绍给村民。

(三)加大青年农民的培养力度

农村要发展,必须要有人才,因此要改变让农村人员一味流向城市的局面。政府应该想办法加强农村青年的培养,从政策的倾斜、信息的提供、资金技术的帮扶等方面来鼓励农村青年立足自己熟悉的农村,开拓创新,发展农副业。从农村青年里选拔村干部和农业致富的后备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的保证。

责任编辑:黄克亮

F49

A

1003—8744(2011)01—0043—04

*本文系200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课题“信息化建设对广东农村社会的影响度研究”(批准号:2009B070300012)的阶段性成果。

2010—11—21

陈 英(1972—),女,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网络文化;杨 杨(1963—),女,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网络文化。

猜你喜欢
数字鸿沟广东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推进“信息化”消除“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
广东舆情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广东剿匪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