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11-03-17 22:36:24吴灿新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50
探求 2011年4期
关键词:世界观方法论思想道德

□吴灿新(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广东 广州510050)

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也会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影响。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科学地解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在解决“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的发展观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弘扬了“永恒发展论”和“生产力决定论”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表明,不发展就要落后,就要挨打,就没有出路,就只有死路一条。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展现出蓬勃生机,是与我们党始终抓住发展不放松、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分不开的。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根本是发展生产力。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有规律的,发展必须尊重规律。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发展观根本问题上,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弘扬了“人的全面发展观”和“群众史观”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原则与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强调社会主义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深刻反映了时代进步潮流和历史前进方向;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唯物史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价值,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一切内容都贯穿以人为本的要求,都以以人为本作为逻辑起点。实现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在解决“什么样的发展状态”、“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什么”的发展观重大问题上,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弘扬了“普遍联系观”和“系统发展论”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发展具有系统性;要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和总体要求,体现了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方针,是一系列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方针政策和战略思路的依据。全面发展,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局部的、不平衡的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各个环节的发展要有机衔接,各个阶段各个步骤的发展要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因此,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解决“怎样发展”、“发展的根本方法是什么”等发展观重要问题上,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弘扬了“矛盾论”和“社会有机体论”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矛盾的,矛盾的本质内容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掌握矛盾的基本方法论是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和科学运用,是指导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使统筹兼顾方针进一步具体和丰富。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赋予这一重要方针和原则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对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深刻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因此,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总之,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的“总钥匙”。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这是由我国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所决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首先是由我国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所决定。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它从建立以来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科学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党的建设和党所领导的事业,不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吸收人类全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并且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与灵魂。马克思主义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但就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来说,主要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这三大组成部分中,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才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才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正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成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才能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那么,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就决不是马克思主义,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决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贯彻落实很可能走入歧途。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来说,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和指导,首先必须学习、确立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这是由我国当前所处的时代特点所决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这是由我国当前所处的时代特点所决定。自从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正处在一个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时代。正如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在深刻变化,国内外形势在不断发展,社会实践在不断深入。最近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当今世界格局在深刻变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今非昔比。在“和平、发展”的主题下,当今世界呈现三大特征:一是高科技支撑下的经济全球化,二是一国独霸下的政治多极化,三是文明冲突下的文化多元化。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动大调整的同时,中国也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如果我们没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就不可能经受住考验,就不可能抓住机遇,胜利迎接挑战。

抓住机遇,胜利迎接挑战,最重要就是能够认识、把握和运用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它对于我们不断深化认识、把握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都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才能不断深化认识、把握和运用规律,从而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才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正确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形势,把握机遇,转“危”为机。

(三)这是由当前我国的干部思想道德状况所决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这是由当前我国的干部思想道德状况所决定。对于当前我国的干部思想道德现状,可以这样说,如果看不到其思想道德进步是主流,我们是错误的;但如果看不到其思想道德失落的一面,我们则是危险的。无疑,没有当前我国的干部思想道德进步,要取得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当前我国的干部思想道德失落,又是不可视而不见的。2007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指出,一些领导干部身上突出的作风问题,主要表现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漠视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铺张浪费、贪图享受,阳奉阴违、我行我素,独断专行、软弱涣散,以权谋私,骄奢淫逸。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也指出,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

历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古往今来各个朝代或政权兴衰更替,尽管其所处的时代与名称不同,但所走过的由盛而衰的轨迹却惊人地一致,它们都伴随着一个社会道德风尚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首先是统治集团的道德风尚的衰变,其次便是民众的道德风尚的衰变。这个过程一旦起动,便互为因果,一方在引导、拖动另一方的衰变的同时,促化着自身的衰变。这种衰变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危及政权的生存。这就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在解放前夕,黄炎培就曾请教过毛泽东,问共产党能否解决周期律问题。毛泽东非常自信地说,我们一定能够解决周期律问题。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靠民主、法治,还要靠干部思想道德建设。

我国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除了历史(封建道德影响:如官本位价值观、草民观念、等级尊卑意识、升官发财思想、利己主义等)的、国际(西化分化战略等)的、客观(市场经济负面效应: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的原因之外,其中最重要一个原因是,我国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长期缺失。改革开放前,我们十分重视我国干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但由于极左思潮的严重影响,扭曲了许多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致使经济建设发展缓慢,法制建设长期缺失,人治思想突出。改革开放后,我们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虽然日益重视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可是长期忽视了我国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长期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院校,本应是执政党干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可是,大多数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院校,把注意力放在了政治教育和知识教育上,不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不重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名存实亡。由于许多执政党干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牢固,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导致他们信仰丧失,信念危机,思想变质,道德堕落;这种状况在客观上必然会严重影响到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贯彻落实。

(四)这是由我国传统思维缺陷的深刻影响所决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这是由我国传统思维缺陷的深刻影响所决定。我国传统思维形成于传统社会,而传统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它注重经验、感觉、感情,形成两极(极端)思维方式。它对事物的认识不是肯定,就是否定;而这种否定不是扬弃,而是全盘否定和完全抛弃。两千多年前孔子和儒家就提出“中庸之道”,试图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并没有成功。这种传统思维缺陷一直以来都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在左的思潮的严重影响下,我们的两极(极端)思维迅速发展,充分肯定精神的价值而否定物质的意义;以为精神万能,在“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特别“高度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中,走上极端,强调“斗争哲学”,高举精神的旗帜猛烈地批判“物质刺激”、“金钱挂帅”与“白专道路”,狠斗“私字一闪念”。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则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否定了精神的旗帜,继而高扬起“物质刺激”、“金钱挂帅”与“白专道路”和“个人利益”的大旗。于是,我们必然走上一条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轻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之路;从而导致了1996年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时严肃指出,我们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思想教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是,在我们的两极(极端)思维下,在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曲解为“以GDP为纲”的实际引导下,许多地方依然“见物不见人”,在不同程度上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说起来很重要,干起来就忘掉”的地位上,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被边缘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长期在执政党干部中缺乏应有的教育,也不再被社会所重视,从而使20世纪末出现了“信仰危机”、“诚信危机”等一系列思想道德危机和消极腐败丛生的状况。

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思维的缺陷——两极(极端)思维,对我们国人的影响是深刻的,而且对我国广大干部群众的影响也是深广的,如果我们不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不努力掌握唯物辩证法,我们传统思维的缺陷就不可能真正克服,那么,我们不仅不能学习好、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还完全有可能要为此付出更大更多的代价。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习近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N],人民日报,2009—11—13.

猜你喜欢
世界观方法论思想道德
智能化的“世界观”
印刷工业(2020年4期)2020-10-27 02:46:02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02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2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06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32
《世界观—雕塑遗产》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12-16 17:45:53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02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现代装饰(2018年11期)2018-11-22 07:27:38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2
UAF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