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波(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图书馆,广东 广州510070)
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凸显的各种复杂矛盾和多变的国际环境,对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挑战,党校教育转型势在必行。作为党校工作部门之一的党校图书馆,也必须顺应党校教育转型的需要,既要为党校教学科研和党政机关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开展信息学科的研究工作。
任何事物的发展演变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党校图书馆在服务形态、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只有实事求是,及时调整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实现党校图书馆工作的转型,才能满足新时期党校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需要。
1、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广泛运用。毋庸置疑,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运用,数字化信息资源在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比重日益增大。在今天,党校图书馆如果仅仅拥有纸质媒介的馆藏资源是不能满足党校教研工作需要的。党校图书馆可以快捷的从各种渠道获取海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读者也希望能够方便的获取相关的数字化信息。两者的信息对接,必然要求党校图书馆将有限资源(资金、人才等)向数字化建设倾斜,势必缩减传统图书馆服务的资源投入比重,引发诸多变化。
2、推陈出新的信息获取方式。毫无疑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服务方式的创新,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丰富。以前许多读者还习惯于通过互联网在计算机终端检索获取信息,随着三网融合(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电视网)的发展,更多的读者可以便捷的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上网获取信息。家庭用户也可以通过电视网络获取信息。这种变化,必将影响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同样,对党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3、信息服务的激烈竞争。随着我国市场化的推进,商业模式运作的信息服务日益强大,并展现了图书馆信息服务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例如,“CNKI数字图书馆”的强大在中国图书馆界有目共睹。同时,一些实力雄厚的图书馆依靠其资金、人才、技术优势,在信息服务中一马当先。上述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党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发展空间。
4、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在数字图书馆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还在讨论读者对数字阅读的适应性。但事实证明,经过多年发展,读者的数字阅读方式已经从不习惯到习惯,数字阅读已经渗透于日常生活,成为读者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方式。这一改变,对党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5、图书馆读者群的萎缩。近年来,图书馆读者人数的逐年锐减这一现象在图书馆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据国家图书馆公布的相关数据:2002年国家图书馆到馆是498万人次;2003年、2004年人数在450万人次左右;2005年人数降至约445万人次;2006年降至390万人次。从中我们不难窥视目前图书馆发展的窘境——一方面是图书馆资源的巨大投入,另一方面是到馆人数的锐减。而对于一些中小型图书馆,由于天然的局限性(读者群比较单一,范围狭隘),同时基于以上因素的影响,读者数量日益萎缩。党校图书馆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要找到突破口,让信息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党校图书馆必须转型。
1、党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的客观要求。党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主体班学员和党校教员。主体班学员一般是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他(她)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感悟。特别是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年轻化、高学历化学员比重日益增加。学员到党校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希望获取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日常工作的信息。相应的,党校教员必须熟练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结构。基于上述原因,必然对党校图书馆提出专业性更强、知识面更广、学术性更深的信息服务要求。
2、新形势下党校图书馆特色服务的客观要求。党校作为党委的重要部门之一,必须围绕所属党委的中心工作开展服务。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党校图书馆服务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当前,各级党委政府正面临着诸多崭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及时做出各种决策应对。为满足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要求,党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供有针对性、实操性强的信息服务。
3、党校图书馆自身性质的客观要求。党校图书馆既是一个信息服务机构,也是一个科研机构。单一的简单的信息整合传播,在当前党校教育的发展大背景下已经落伍。党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提供,不能只停留于简单的信息加工传播,更重要的是建立在研究型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只有通过学术研究,才能真正去伪存真,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浓缩精华,才能将真正有用的信息传播给学员、教员,并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党校图书馆的转型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围绕上述因素要求,提出如下两种途径。
党校图书馆在长期的建设中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已建立了初具规模的纸质、电子信息资源库。抛开既有资源谈转型,无论从经济性还是实效性都是不科学的。所以,党校图书馆必须依托既有信息资源开展转型。
1、做好既有信息资源的深挖掘和加工。党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广度也许比不上一些大型公共图书馆,但有其自身的特色数据资源。例如地方党政文件库、学员的案例教学库、优秀调研论文库等等。深挖这些资源,做好数字化分类和深加工,将极大满足政府决策的信息需求,更好的体现党校图书馆信息的独创性和不可替代性。
2、开展全方位数字化信息服务。数字化是图书馆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潮流。党校图书馆必须顺应这一形势开展转型。充分利用已有的、成熟的、主流的信息传播共享方式,在虚拟化社会中扩大读者群,让已有资源更好的提供给有需要的用户。例如,可以开通手机党校图书馆,提供党校特色数据资源,方便手机读者检索使用。也可以通过播客、微博等,拓展信息服务宣传领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方式。通过全方位的服务,将党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扩大影响力。
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主要的常规工作。党校图书馆转型从服务向研究,并不是说要抛弃党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而是要扩大研究在党校图书馆工作中的比重。以研究促信息服务的转型升级——从提供简单的信息转向提供指向性强,能够指导实践,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信息,特别是具有资政参考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党校图书馆的服务才能与众不同,具有核心竞争力,体现党校图书馆姓“党”的特色。当然,这种研究,不能从宏观的方面展开,因为毕竟有其局限性。这种研究,必须立足“点”,就某一现实应用展开研究,最终能得出某些应用决策依据。笔者认为,这就是立足党校图书馆现实的成功转型。例如,以图书馆人员为主力,通过编书、做课题等集体科研方式,做强做大图书馆科研队伍的水平和名气,成为党校科研中不可忽视的生力军。还应该鼓励个人参与党校其他部门的科研项目,通过人才学术交流,既提升了个人学术素养,同时也锻炼了队伍,提升了党校图书馆人员的研究能力。
要实现党校图书馆的转型,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一句话:“资金是保证,人才是关键,方法是重点。”
无论是信息服务方式的转型还是从服务型向研究型转型。党校图书馆都需要良好的硬件条件,例如信息化技术装备、研究调研经费等等,这些都需要资金支持,离开资金转型进度势必大受影响。
人才是党校图书馆转型的关键。转型既需要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人才,也需要具有一定学术功底的研究型人才。只有两条腿步调一致,才能快步奔跑,实现党校图书馆的转型。当然,在人才培养上,除了引进新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培训既有馆员队伍,在实际工作中成才、岗位成才。可以培养造就一小部分领军人物,以点带面,实现党校图书馆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转型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党校图书馆转型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必须有一套可持续、可行的方法。在转型过程中,可以尝试科研考核办法、职称评聘改革、外出调研机制、集体科研公关等方式方法,通过规范的方法保证转型的顺利成功。
[1]魏太亮.研究型、数字化是党校图书馆转型的方向[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0,(2).
[2]郭莉.论图书馆的转型[J].情报科学,2001,(2).
[3]俞芙蓉.传统图书馆转型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01,(3).
[4]戴秋容.党校读者需求与读者服务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3).
[5]周佳宁,刘宇.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我国图书馆转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