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延慧(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广东 珠海519087)
2011年,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目标。“幸福广东”一经提出,很快形成社会共识。全省上下积极响应,开始了一轮建设幸福广东的热潮。
建设幸福广东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一个广东人都能感觉到幸福,体验到幸福。实现了建设幸福广东的目标,将会在我们的面前展现出一幅广东处处洋溢着幸福与温馨的画卷。笔者认为,既然建设幸福广东是为了使每一个人都能受益,因此建设幸福广东应该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也是每一个广东人的责任。拥有积极的幸福观才能获得幸福感,它也是建设幸福广东的前提。获得幸福不仅要求政府全力推进与落实在民生方面的客观保障,更要求每一个广东人身体力行地践行“我为人人幸福,人人为我幸福”的思想理念。幸福广东的建设与实现是建立在广东共存共荣基础之上的互助与互爱,幸福不仅是获得,幸福更是给予和付出。
人的存在,是由人的社会关系来决定的。所谓人者,即“仁也”。“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说只有在“人人”——二人(仁)的前提下,人才具有了“人”的符号化意义。失去了对象化被同类认知的第二人及其以上者,就失去了“人”的被识别的意义。我们可以试想,独自一个人在丛林之中,环顾茫茫旷宇,谁会把他当作“人”这个同类来看待呢?正是因为每个人需要在一个二人以上的群体化和社会化的同类环境中,才具有了被认同和被识别的意义,才能够在共生的群体环境中生存下来,所以人要对同类怀有归属之心、仁爱之心、互助之情。人与人之间要建立起相互尊重,适时帮助的机制。常常反思自我,能够以切身的体验、换位思考的方式,“推己及人”,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人之为人——“我为人人”的伦理基础。能够常常换位思考,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就不会钻牛角尖,就会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
英国伟大的思想家罗素早于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在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带来深刻灾难的时候,以为人们已经没有了对幸福的体验。但是他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与深刻反思之后提出,幸福的秘诀在于:使你的兴趣尽量广泛,使你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尽量友善,而不是敌视。
人类正生活在一张由现代文明所编织的看不见的无形的系统化的网络社会之中。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来自于每个人都要对这个系统用心去维护。华尔街金融精英的短视和唯“利”是图,不仅使美国人自己难逃厄运,甚至将全球经济带入低谷;毒奶粉事件在给消费者带来切肤之痛的同时,企业自己也破产倒闭。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并没有割裂作为每个个体“人”存在的基础——共生共存,“我为人人”这个前提,只是将共生共存,“我要为人人”的生存方式隐匿于无形的文明社会系统中。只有“我为人人”着想,“人人才能为我”付出,每个人的生活才能有切实的保障,才能使社会发展受益于人自己,才能形成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局面。
“推己及人”是基础,人人为我是收获。教师如果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心研究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专业学科的前途未来,以此致力于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才能得到学生发自心底的尊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兴趣,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群体认同和尊重,以及桃李天下的幸福感;企业如果能够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把自己当成消费者,去研究如何让“自己”——消费者吃的放心、用的放心,就会严把产品质量关,消费者才会消费得放心,生活得舒心,消费者的信任行为反过来会促成企业做大做强,就不会形成现代社会仇富心理的紧张局面;政府官员如果能够站在百姓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百姓的现实利益、为后代子孙的长远福祉着想,就不会“唯GDP”成就与个人政绩竭泽而渔,百姓就会事事积极主动地配合政府部门的工作,也不会出现“我爸是李刚”等等荒诞的社会事件,以及官民之间的敌对心理,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已故国学泰斗冯友兰先生曾说过,人类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三个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幸福广东的建设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广东幸福,而是为了实现广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广东上下,只有从“我”做起,树立“我为人人”的幸福观念,才能收获“人人为我”的幸福果实,福荫子孙,建设幸福广东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
幸福,不仅仅是对物质的消费与享用,更是对如何实现自我生存价值的终极体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人的物质生活虽然有了极大的提高,却相继步入了一个意义缺失、精神危机、社会生态失衡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的生存价值问题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幸福感在下降,人际间的亲密感在消失,人的精神支柱在倾斜。人们内心渴望找回一种积极的生存体验,期待着在情感、关系以及共生共存的生活场址中重建我们共同栖身、相互依存的精神家园。
这个精神家园的建设来自于每个人都能树立起一种正确的幸福观,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幸福感。幸福感是人类生活的永恒情结,对幸福感的追求构成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幸福感的体验融合于人的不同需求的阶段之中,饥肠辘辘的乞丐,讨到一份残羹剩饭,他会很幸福。无良的商人在疯狂掘金的过程中,金钱并不见得能够给他带来持久的幸福感,金钱在给他带来物欲满足的同时,他的内心深处同样也在经受道德的谴责。未来30年的广东,将是在基本满足人的物质条件基础之上的由人的存在意义与存在价值建构起来的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为发展目标的发展阶段,即幸福广东。这种精神的需求必须是健康的需求,即要把握一种正确的幸福观,每个人才能幸福,广东才能幸福。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博士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组成的。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都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当我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循着社交需要(包括群体归属感、友爱、手足之情)、爱情与亲情的需要,取得成就带来尊严与自尊的需要、直到自我实现并表达我们独一无二的个性需求与精神需求这一阶梯上升。物质的需要,只是初级阶段的动物性人格的需求,只有被社会所认同和接受,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精神获得满足,才是一个具有“社会化人格”需求的开始,才能实现和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幸福。
俗话常说“身在福中不知福”,感觉不到幸福,是因为现代人因缺少自省而常常与幸福擦肩而过:官员不幸福,很多时候是因为错位地想拥有商人的财富;商人不幸福,是拥有了财富之后又觊觎官员手中的权力;教师不幸福,是把教学的全过程变成获得利益的手段;孩子们不幸福,是在他们童真的世界中,缺少信任和关怀。每个人能够换位思考一点,每个人获得的幸福就会多一点;每个人能够从自我做起,做好自己,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家庭生活上,每个人的成就就会多一些,距离幸福的目标就会近一些。每个人能够对幸福的理解不仅仅定义为索取,获得幸福的渠道就会多一些。每个人能主动付出一点点,亿万广东人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加快推进幸福广东的建设。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实现幸福广东的根本保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实现广东幸福的有力推手。获得是幸福,付出和给予也是幸福。要实现幸福广东的建设目标,就要在全社会倡导“我为人人幸福,人人为我幸福”的正确的幸福观,上至官员学者下至平民百姓,只有广东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幸福观,才能使每个广东人都能够切身感觉到幸福,建设幸福广东的目标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