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国民教育的价值取向
——兼论职业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

2011-02-21 20:08张振元
职教论坛 2011年10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经济社会价值

□张振元

试论现代国民教育的价值取向
——兼论职业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

□张振元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其使命是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普遍提升国民素质,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资利用的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长远价值追求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持续全面进步提供人才后援和智力支持。在此前提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应秉承5项原则着重处理好相应关系:一是现代高于传统、创新高于传承的原则;二是整体高于局部、“成人”高于“成才”的原则;三是全面高于重点、系统高于要素的原则;四是素质教育高于“应试”教育、教育考试制度服从现代学校体系设计的原则;五是开放性高于封闭性,“立交桥”高于“独木桥”的原则。与此相应,职业学校教育在价值追求方面,应当重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建立有机联系,更加关注长远教育价值,优化成人与成才的关系。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价值取向;国民素质;全面发展;人才后援;智力支持

在我国近几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探索和建构无疑是具有宏观战略意义的教育发展目标和教育科学命题。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围绕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也把“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作为战略目标。[2]但同时,由于问题的宏观性、复杂性和相关研究的原创性、开拓性,这方面的进展又相对滞后。其中价值取向的研究居于基础和前提地位,尤其需要认真研究,深入推进。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基本使命和主要取舍原则方面,对我们在教育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全面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与职业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也有着直接的关联。

一、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本使命

(一)首要和根本使命: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普遍提升国民素质

教育首要和根本的使命是什么?对此,人们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逐步明朗的过程,经历了传统态、近代化、现代化三个主要阶段。而在人们的教育认识和社会的教育设置中,这三个阶段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育首要的和根本的使命是传承文化、选拔人才,而选拔人才的目的主要是选拔官吏,为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服务。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沿袭的“专习儒经”的官学教育制度和“科举取士”的考试选拔制度就是这种教育观的典型表现。近代教育观认为,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经济社会的发展单向度地决定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应当无条件地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来追求经济社会的发展。[3]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用的人才,至于受教育者权益的保护和个性、素质的协调发展,往往不被重视。而现代教育观则鲜明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认为在依法全面保障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体现教育平等、公平、公正的原则下,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普遍提升国民素质,是国民教育的首要和根本的使命。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说的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就鲜明地反映出这种价值取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首先就是“以人为本”的,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真谛。

(二)同步互动使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资利用的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现代教育观还认为,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是单向度的决定关系,而是同步互动的关系,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自身的发展,而人自身的发展同样不能游离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之外,两者在人的社会性意义上有机统一。因此,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普遍提升国民素质的同时,还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致力于培养有益于社会、有用于社会,能够融入一定职业和工作岗位,成为社会人力资源的人(即劳动者,含脑力、体力等各类劳动者),为“使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做出积极贡献。

(三)长远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持续全面进步提供人才后援和智力支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本世纪我国辉煌的发展目标,而现代视野下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生生不息的过程。人才是事业之本,智力是发展之魂。人才的成就虽然不是教育所能独立承担的,还要靠社会实践的锻炼和检验,但是教育却能够为其成长和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作为现代社会发展动力源的现代国民教育的使命不是阶段性、暂时性的。而应具有长远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持续全面进步提供人才后援和智力支持。使其培养出来的一代又一代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的创造潜质,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实践中发展成为我国社会各行各业源源不断的人才梯队;使其教学科研成果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创造力,充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主要取舍原则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5]价值取向必然涉及取舍原则问题。确定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本使命,也必然涉及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些主要取舍原则,需要立足改革、重新把握。

(一)现代高于传统、创新高于传承的原则

作为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教育,无疑承担着继承传统、传承文明的重大历史责任。然而作为现代中国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则更具有推进现代化、致力于培养创新型现代公民的重大时代责任。两者如何取舍呢?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得好:“中国是一个古而又新的国家。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6]基于这种考虑,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探索和建构中,应当坚决贯彻现代高于传统、创新高于传承的原则,决不能囿于传统的思维定势和制度设计套路拒绝变革和创新。尤其是对于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些教育制度和观念,决不能一味称扬。一定要用现代的眼光予以批判和扬弃,进而创生出能够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体制和观念。

(二)整体高于局部、“成人”高于“成才”的原则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取舍关系,这种关系在教育领域集中体现为“成人”和“成才”的关系。传统的教育观显然是“成才”高于“成人”的,自从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发出“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7]的宏伟誓愿起,教育界注重人才培养、强调选拔淘汰早已成为一种强大的传统。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以此为出发点,长达千余年,影响至今不绝。当今的高考选拔制度也未能发挥全面的教育评价作用,而成为单一的选拔工具。各类高校都热衷于 “以高分录取考生”,选拔所谓“人才”。受其桎梏,基础教育则不得不将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为高校输送所谓“合格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目标。甚至连一些小学都以“培养英才”相标榜,以致形成应试教育的局面。但是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观点来看,这种思维定势显然是有待于商榷的。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成人”是全体受教育者整体利益之所在,每一位青少年儿童都有平等地接受国民教育,成长为合格公民的权利。“成才”只是部分受教育者局部利益之所在(一些禀赋较高青少年儿童在不影响其他人平等受教育权的前提下可以接受超常教育),绝非国民教育所能独立成就,而必须接受社会实践的锻炼和检验。因此,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探索和建构中,应当整体利益至上,关注各级各类受教育者,努力创造出各种适宜的教育类型和层次,“一个都不能少”地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平等地实施教育,从而普遍提升国民素质,将教育领域营造成每个青少年儿童都可以健康成长,卓然成人的广袤沃壤。而不应一味以所谓“培养人才”为名,将教育结构单一化,进行层层淘汰,苦心孤诣地选拔、培养少数所谓“精英”,将教育领域分化成“成才温室”加“成人瘠土”的不和谐组合。

(三)全面高于重点、系统高于要素的原则

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整体、局部关系相应,在教育资源分布领域,各级各类、各地区教育机构之间、之内也形成一种全面和重点的关系。这实际上是一种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由于受传统“成才至上”教育观的影响,其间存在着很大悬殊,甚至已经出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和“劣质教育资源”的严重分化状态。这里有些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有些是有关主管、主办部门财力、能力所导致的,有些则是政策、法律的缺陷所造成的,已经严重影响到教育公平的实现,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8]一切可能影响教育公平的问题都应当被纠正。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探索和建构中,应当本着“系统高于要素”的原则,努力改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进而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尽最大力量,使国家和社会所提供的国民教育资源像阳光、空气一样为全体国民平等地享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贯彻平等无私的精神,公平、公正地对所有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培养。

(四)素质教育高于应试教育、教育考试制度服从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创设的原则

实施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共识,并写入有关法律。但是素质教育“得理不得势”,应试教育“失理不失势”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其关键原因在于,单一的教育考试制度凌驾于学校教育体系之上的本末倒置现象。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探索和建构中,应当着力改变这种状况,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育体制,在准确把握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同培养类型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各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9]和相应的教育评价及考试选拔机制,形成多条教育通道纵横交错、有机汇融的现代教育环境,使我国社会全体受教育者都能够充分享受到 “条条大道通成长”、“学海处处可荡舟”的现代教育福祉。

(五)开放性高于封闭性、“独木桥”服从“立交桥”的原则

开放性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显著特征。它表现为体系整体与外界及体系内部各个层次、各种类型之间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特性,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是其典型体现。而与此相反,传统国民教育体系则呈现出封闭性特征,以高考“独木桥”为指挥器,驱动各级各类教育的运行,致使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脱节的现象、教育体系内部各个层次、各种类型之间相互阻滞、相互冲突的现象非常普遍。教育通道“红灯”频亮,“塞车”严重。职业教育受教育者求学深造、成长发展的道路尤为艰难崎岖,致使职业教育缺乏应有的地位和尊严,吸引力不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应当坚决克服这些现象,在各类教育纵向贯通的多条教育通道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衔接和学制转换机制,建立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形成纵向贯通、横向互连的教育通途。[10]

三、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视野下职业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

“以职业学校教育为主体的职业学历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翼。它与普通教育分工协作,相互补充,共同为我国公民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公共教育服务”。[11]因此,职业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价值取向息息相关。而事实上,职业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也是许多名人、要人经典言论荟萃之处。从中华职教社发起人黄炎培先生的“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12],到温家宝总理的“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13],都涉及职业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14]研究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价值取向,应当从以下方面对职业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进行重新反思。

(一)重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也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而言的,它是国民素质的基础。这里所说的全面素质,从内容上说,包括了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从结构上说,包括了知识和技能两种基本要素;从个体的生长发育层面上说,它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国民教育的各个子系统都应当坚决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职业学校教育自然也不能例外。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加注重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是它的特色。但是,这绝不是说,职业学校教育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应当是片面发展的教育。因为它的受教育者与普通教育的受教育者一样,都是我国社会权利和义务平等的公民,依法享有与普通教育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育权,包括全面发展的权利。然而,在职业学校教育的实践中,全面发展一般是被忽视的。由于强调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往往更加注重针对性,而相对忽视全面性。而这是不利于受教育者长远发展的,应当予以关注和纠正。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国家和社会需要可持续发展,全体社会成员自身也需要可持续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包括受教育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而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职业学校教育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条件明显落后。因为“传统国民教育体系是以传统普通教育为主体的,形成了知识本位、学科导向的基本特征,纯知识形态的考试选拔标准和相应的单向度学校教育体系,各种‘主流’‘正规’、‘基础’的东西皆被‘普通化’了”[9]。所以在这条道路上,受教育者接受学历教育畅通无阻。而职业教育则被设计成纵向不贯通、横向不关联、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的教育,基本上是一块块的“终结性教育”,受教育者持续接受学历教育艰辛备尝。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视野下,职业学校教育一定要努力扭转这种局面,关注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完善、周到的制度设计,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衔接和学制转换,为各层次、各类型的受教育者持续接受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使他们享受到现代国民教育大环境下“条条大道通成长”的幸福感,而决不能让他们因为选择职业教育而“矮人一截”、沮丧一生。

(二)与经济社会发展建立有机联系

一般而言,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

但是,对于我国的职业学校教育来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它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还亟待加强和深化。当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探索建构阶段,“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亟待加强;企业参与和支持职业学校教育的积极性还不够高,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还有非常大的困难,资源不足,水平较低;尽管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要特别迫切,而老百姓的选择还不完全是积极主动的。[15]《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所提出的四项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16]都涉及职业学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问题。这就要求在职业学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建立一种有机联系,将职业学校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将经济社会发展融入职业学校教育,形成一种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内生发展动力机制。

(三)更加关注长远价值追求

如前所述,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长远价值追求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持续全面进步提供人才后援和智力支持。这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教育共同的价值追求,职业学校教育也不能例外。而在这一方面,职业学校教育恰恰存在缺陷。由于过分强调就业导向,强调知识的“必需、够用”,强调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加上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上的种种差异,职业学校教育一般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毕业生在从业后的长远专业发展方面后继乏力,难以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长远价值追求总目标下,职业学校教育应当对此进行反思和改革,须知创新和创造并不局限于普通的知识领域,而包括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层面,职业学校教育对此责无旁贷。在保持职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职业学校教育应当更加关注教育的长远价值追求,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公民素质教育,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与普通教育一样,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质,能够源源不断地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杰出贡献;使其教育科研成果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能够为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创造活力。

关注长远价值追求,就要求职业学校教育优化成人与成才的关系。职业教育固然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的平民教育。但是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它与普通教育一样,也是一种体系完整的教育,一种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教育,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所有的受教育者都应该达到“成人”的目标,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而其中的一些禀赋较高者,则可以沿着自己的道路继续发展,去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追求成才的目标。2010年12月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是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同时要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中职学生可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等论断[17],就是对这一情景的简要勾勒。

认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启迪我们,要在教育领域全面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反思我们在观念和体制、教育和教学、法律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劣得失,做出一些新的思考和规划。

[1]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7-09-01(1).

[2][14][1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光明日报,2007-07-30.

[3]秦虹.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本质特征与构建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4(23):20-22.

[4]宋世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任重道远[N].光明日报,2008-04-18(2).

[5]孟子:告子上[G]//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331.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

[7]孟子:尽心上[G]//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354.

[8]新华社.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N].光明日报,2010-03-15(3).

[9]张振元.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普通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5):5-7.

[10]张振元.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5-9.

[11]张振元.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04(1):33-35.

[12]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二年发见的新生命[DB/OL].[2010-02-10].http://fjzjs.org.cn/content.aspid=605.

[13]赵承,黄豁.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温家宝总理考察重庆第二财贸学校侧记[DB/OL].[2010-02-06].http://news.sina.com.cn/c/2006-04-26/08158792310s.shtml.

[15][17]袁贵仁.认清形势,明确思路,开拓创新,推动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0(27):26-29.

张振元(1953-),男,河南开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G710

A

1001-7518(2011)10-0012-04

责任编辑 韩云鹏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经济社会价值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推进实现“两个率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