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凤梅
公开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推广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在公开课中,教师应把握好多方面的因素,并做好课前充分准备,才能上好一节公开课,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中决不能忽略以下问题。
课堂教学是全体师生互动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信任、理解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就顺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课堂教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对学生投以信任的目光,让全体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在公开课上,经常会有一些学生不能随教师的问题而思考,教师却熟视无睹。那么教师即使讲得再精彩也会与这些学生无关,教师知道他们的想法吗?课堂组织得再好,这仍旧是一个不容被忽视的瑕疵。
新课标下的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公开课,教师不应为讲公开课而上课,只注重各个环节的完整,还应该照顾部分环节的实效性。例如,在多媒体教室上的公开课,最后的小练笔环节,大多学生没带作业本,教师并没理会,而是按事先设计好的套路进行练笔,不注重实际教学效果。这难道不是为听课教师讲课吗?学生连本子都没有带,小练笔这环节怎么实施?这课堂也太公式化了,值得深思。
上公开课,教师都会做周密的安排,精心准备。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教学失误真的出现的时候,如何处理这些失误就涉及课堂教学的随机应变能力,它也体现了一位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时,一个失误也是一个教育契机,能巧妙抓住这个契机就会给课堂锦上添花。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尤其是注重细节的处理。例如,教师上课时板书写错后,趁学生不注意悄悄地改了。教师如果此时抓住时机巧妙处理,让学生纠错,反而能体现出机智,顺其自然地掩盖失误,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尴尬。此时,这个失误有可能成为这节课的亮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进行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一个较高的要求。多媒体辅助手段的应用在许多教师心中就产生一个误区:凡是一节优秀的课,就一定要使用多媒体。许多学校也把多媒体的使用作为评定一节课的重要标准。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教师变成使用多媒体的高手,特别是上公开课,电脑、电视、投影仪并用,声、光、电、影齐发,好不热闹,搞得学生是手、脑、耳、鼻并用,最后晕头转向。多媒体虽然能在教学中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又不能过分依赖。一节课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要参考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适时而用。再好的多媒体用得时机不对,都会弄巧成拙。
现行公开课教学中,在师生交往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有这样的误区:凡是成功的课,就一定要有课堂讨论。特别是公开课,如果不安排讨论,似乎就无法过关。然而,不能为了讨论而忽视课本。文本解读中,有的教师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读完课文”“用五分钟时间速读课文”,学生阅读的时间有限,怎样去感悟?新课程不提倡那种繁琐地分析课本、死抠课本的做法,但绝对不是抛弃课本或忽视课本。恰恰相反,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仍然是非常必要的。这就是说,在语文公开课教学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属于一种对等的关系,不分主次,不论尊卑,两者都是教学的主体。
总之,公开课不能失去课堂的本色,不能为了表面的热闹而忽略课堂实际。教师除了练好基本功,研读课标、教材,还应该切合学生实际,注重细节,让公开课更真实有效。
[1]项家庆,潘海燕.教师怎样上好公开课[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