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敏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 江苏 徐州221004)
高职院校课程管理制度研究
杨晓敏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 江苏 徐州221004)
课程管理制度是高职院校实施课程管理的主要依据和行为准则。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课程管理制度的内涵分析,积极探索有利于高职院校课程管理制度建设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课程管理;制度
课程实施需要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学习制度和教师管理制度与之相匹配。因此,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课程管理制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课程管理制度是为了保证课程有效运作,确保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准则,是高职院校实施课程管理的主要依据和行为准则。
高职院校课程管理制度一般包括:反映课程规划、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等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反映教师专业化发展、技能培训和校本研究等的教师管理制度及以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学习制度。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开始关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管理、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问题。但课程开发与实施机制的严重缺失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课程管理行为的弱化。因此,建立与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对于增强高职院校课程管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和完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制度
传统的课程开发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所形成的课程以学科型课程为主,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局限于教材,是一种被动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发上主动性不强,更不要说让学生参与了。
近几年,高职院校纷纷采用项目课程开展教学。项目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因此,项目课程是课程开发制度发展的产物。它体现在:教师在设计和实施项目教学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师生双方的因素设计行之有效的学习环境,搭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平台,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资源,并组织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学习过程,使教学组织与学生学习活动融为一体。
当然,学校教务部门在行使管理职能时,也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为教师提供课程开发方面的咨询、协调服务。教务处可以通过制定课程开发指南,鼓励教师采取自主申报或专家引领、教师参与等方式,去设计富有个人创意、个性鲜明的课程教学方案。
(二)规范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等管理制度
规范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等管理制度应正确处理好以下五方面的关系:
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 目前,我国职教课程管理实行的是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模式。国家课程主要是教育部指定的德育课程。地方课程主要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如各专业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等。学校课程则是指由学校根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为彰显专业特色而开发的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确保课程管理上的严肃性和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对于校本课程,要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特点,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利用专业优势自主开发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
处理好德育课、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关系 目前,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德育课、文化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组成。德育课如经济政治、哲学、邓小平理论、法律基础等,按教育部规定,必须开齐、开足,任何地方和学校不得擅自更改德育课程的设置及学习内容。省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规划文化课,统一制定文化课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教材,并对德育课、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课时比例提出参考性意见。专业课程体系由各个高职院校根据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依据模块化的要求去构建,然后规范选用或组织编写、出版相关教材。
处理好学科课程、项目课程和行业课程的关系 高职院校要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厘清学科课程、项目课程和行业课程的门数和课时比例,逐步扩大项目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例,真正确立项目课程的主体地位。同时,要重视行业课程的引入,充分利用职业岗位标准,将具有职业技术等级要求的课程嵌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以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处理好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的关系 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际需求及学生学习兴趣,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选修制度,设立限选课和任选课,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课程。
处理好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虚拟课程的关系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虚拟课程同属于课程的下位概念。对显性课程,学生明确知道学习目标,一般都会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以求得最大限度地获得各种知识和经验。而对隐性课程,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目的性不强,一般都是在无意识中获得各种教育经验,是一种自然的习得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在重视显性课程建设的同时,还应当利用行业、企业和网络等课程资源,注重隐性课程和虚拟课程的开发。
(三)完善与课程实施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首先要从完善教学基本文件入手。一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必须先进行专业调研和论证,对产业背景、行业背景、职业背景和专业人才需求进行研究分析,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然后结合自身及市场需求变化,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为使实施性教学计划能够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确保人才培养适需对路,实施性教学计划每隔2~3年要进行调整与修订。二是课程标准,要以课程为单位,以纲要形式进行制定。内容包括制定依据及指导思想,课程性质、任务、要求,课时分配,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内容及要求等。
其次,要建立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形成分析、评价、反馈机制,严把教学质量关,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再次,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根据学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意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实训基地建设应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匹配,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加强校企合作,逐步建立工学结合的有效机制。
学生学习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各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管理制度创新,不断优化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因此,建立和完善能适应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学习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一)建立健全适应工学交替的弹性学制
工学交替是一种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强调以技能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企业则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工学交替需要有弹性学制作为前提。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制定灵活而又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其次要密切协调与各部门的关系,打通学生提前毕业或滞后毕业的渠道。三是要鼓励学生在有工作机会的时候,先积累部分工作经验,再回来完成学业。同时,将学生参与社会实习的成绩纳入学分范畴,鼓励学生早日参与实践,积累经验。
(二)进一步完善并积极推行学分制
学分制是用学分来反映专业课程的地位并以此计算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赋予学生较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权,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在学分制教学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选师、选课、选学习方式。学分制的实施重点和难点在于学生的自主选课和进行课程管理。对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首先,教务部门应事先将所有课程分成不同的类别,编印专业介绍、必修课选课指南及选修课程介绍,在新生入学时就把教学计划发给他们,以供学生了解和参考。专业负责人每学期都应以开办讲座及咨询的形式指导学生选择课程,重视听取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其次,加强对学生选课原则的应用。一是循序渐进。即指导学生在确定学习进程时,应遵循先基础、后专业的循序渐进原则,按照课程进程计划进行科学选课。二是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同一专业对必修课应有统一的要求,选修课程则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更大的选课自由。三是选课应确保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要求学生在选学主修领域一定数量课程的同时,必须在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选学一定数量的普通教育课程,而对某一专业方向有较大兴趣、爱好的学生,可加大对该方向相近内容课程的选课比例。最后,学生自主选课应与教师指导选课相结合。
实行目标管理,将学分制与弹性学制有机结合起来 即以专业规定的总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标准,学生考试合格就可以取得学分,达到规定的总学分即可毕业;取消升、留、退等制度;凡考试不合格者可以重修,但修学的年限实行弹性控制。这样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毕业,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工学交替延缓毕业,学习的主动权和学习时间完全控制在学生手中。
(三)加强学生学籍管理
高职院校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是稳定学校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为此,各高职院校首先应认真执行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对各个环节都按照规章制度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其次要根据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呈现出专业设置多样化、学生人数逐年增多的特点,尝试推行学生学籍的二级管理,充分发挥系、部的直接管理作用,提高学生学籍管理的效率,促使高职学生学籍管理进一步走向综合化、科学化。
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是创新课程管理制度的核心。因此,学校要以教师的智能和技能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教师业务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智能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教科研管理制度,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围绕课程改革开展教学研究,踊跃参与各级研究课题的申报和研究,积极撰写高质量的教研、科研论文。学校还应广泛建立校本研究制度,开展校本研究,积极倡导“问题”即“课题”,要求全体教师结合自身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将课题研究与课改研究相结合,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行动研究相结合,重点破解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在技能方面,应建立教师赴企业顶岗锻炼制度,加强对顶岗锻炼教师的指导、管理,实现教师赴企业顶岗锻炼的常态化。
要完善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加大培训力度。一是学校要将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进程表》,对青年教师规定其职称、学历等的获取时间,使他们明确目标,自加压力,努力提高教学开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二是对青年教师实行试讲制度,组织他们参加“三课(即示范课、观摩课、实践课)活动”。三是在青年教师中开展课件制作竞赛,基本功竞赛、说课竞赛等活动,促进他们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四是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由教学质量好、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
应建立专业教师创业制度,支持和鼓励专业教师开展创业活动。学校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能发挥教师潜力的“产学研”奖励机制。要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实践应用的研究,重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发挥专业化教师的潜质和优势,鼓励他们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兼职和创业。
总之,深入开展高职院校课程管理制度的研究,全面构建新的课程管理制度,有助于使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更加规范有序地向前推进。
[1]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项目课程设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9).
[2]唐红妹.关于优化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22).
[3]郭晓明.分级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迫切问题[J].教育与实践,2001,(1).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642-643.
[5]漆明龙.从课程管理到课程经营——兼论高职院校的课程经营模式[J].天府新论,2009,(6).
[6]张爱芹.主体性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有话职说
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短处,能够改过自新,就是有福的。
——莎士比亚
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9-0057-02
杨晓敏(1963—),男,江苏昆山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副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主要从事教科研理论研究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