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俐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
□尹 俐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培训目标的一种思想、制度、课程模式,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进行概念界定,然后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得出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合举办职业教育,企业和学校、教师与企业培训人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同时具有双重身份,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条件和优势,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及解决职业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具体而言,“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内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个培训主体。即企业和职业学校。
2.两种教学内容。在企业主要是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除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政治、体育、宗教、伦理等普通文化知识。
3.两种教材。即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培训企业使用的是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以便确保达到统一的培训标准和质量;而职业学校使用的理论教材则是由各出版社组织着名专家编写的,没有统一的全国、或全州统编教材。
4.两种实施方式。企业遵循联邦职教所制定的培训条例来培训;职业学校则遵循所在州文教部颁布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
5.两类教师。即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企业培训的实训教师是企业的雇员;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是属于国家公务员。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不是单纯的一、两种因素造成的,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德意志民族崇尚手工艺和技艺,有较强的职业归属感。德国工人精湛的技艺随处可见,从滴水不漏的水龙头,严丝合缝的门窗到驰名世界的奔驰轿车都是见证。德国人有共同的认识:培养一个技术熟练、精湛的劳动者与培养一个知识广博的大学生相比,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在德国人们普遍重视技能、尊重技工。同时,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每月可得到400至800欧元的生活费,如生活节俭些,基本不用花家长的钱就能完成学业。从就业形势的因素看,受过职业培训的青年找工作相对容易。而上大学则不一样,德国大学学制较长,一般6年,尽管德国青年从小学到大学都无需缴纳学费,但6年的生活费最少也得花4万欧元,而且毕业后是否能找到工作还是未知数。所以许多学生更愿意选择职业学校去学习。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着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在德国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与普通教育之间,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形成了“H”型的结构网络,(两竖代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横表示相互沟通)。
1.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学生是先选定企业及岗位,然后再接受职业教育,学生有很强的学习目的性;企业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培养本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使德国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中心和培训人员。没有能力的中小企业,如手工业,多是一些不超过10人的小企业,可通过手工业协会下属的培训中心对所需求的学生进行职业培训。中小企业还可通过跨企业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培训与生产实际零距离。学生接触的是真实的生产及先进的设施设备,使学生很容易满足未来工作对他们的要求。
政府进行了完善的法律、制度设计,支持、规范职业教育发展。德国职业教育基本的法律主要有三个,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此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条例等。在德国开发教学计划,安排学生企业实践等工作,基本都由政府和企业来做。德国联邦政府成立了职业教育研究所,其主要成员由联邦、州、工会和雇主四方代表组成。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劳工市场及职业教育的持续不断研究,使职业教育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听取各类专家的意见、跟踪各行业的发展趋势、拟定培训条例和教学大纲草案,最后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及其他各专业部门共同对草案进行审核并通过。教学计划由两部分组成,企业严格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规章及大纲对学徒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职业学校则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教学计划、大纲对学生进行文化及理论知识的传授。学校教育经费完全由政府拨付,教师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教学设备材料充足,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教学。政府法律保证了企业必须承担职业教育义务,保证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充分进行实践锻炼。
在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由理论课教师、实践课教师组成。讲授理论课的教师都应接受过普通大学教育,而且,还要参加二次国家考试。第一次国家统考,是对知识与技能的鉴定。之后经过两年的预备教师期和1年企业实习实践后,还要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这是对经验与能力的验证。通过了国家两次统一考试,才能获得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即四年大学+2年实习+1年企业实践,合格者方可担任职业学校教师。所以,职业教育的教师既是教师也是行业专家,拥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经历,为学生的职业教育发展可以提供良好的咨询。实践课教师至少接受普通中小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工长培训班教育考核(即职业学校毕业工作3-5年后再到工长学校培训1年半左右)、职业教育学培训考核,这样的实践课教师经验丰富,动手能力极强。政府还制订了继续教育法规,规定教师参加培训进修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他们要求所有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参加培训,并根据专业教师、普通教师、新学科教师三种不同类型制订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要求在职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进修,每学期每周一学时。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评价较为宽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一般没有学生的考核,学生参加职业考试的成绩就是对老师的评价。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德国教师的工资比一般行业更高。职业学校职工、教师收入大致水平:一般职工:1000 ~1500欧元/月;年轻教师:1500~2000欧元/月;中级教师:2000~3000欧元/月;高级教师:3000~4000 欧元/月; 师傅:3000~4000 欧元/月;中层干部: 3000~4500 欧元/月;校长:4500~5500 欧元/月。
在德国,大部分学习好的学生选择上文理中学进而上大学(这与我们中国的现状相同),因而,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很困难,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接受,因此,先进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300多种,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甚至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始终是主要宗旨。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德国职业学校教师在职业方面的能力强,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纯熟,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法、小组学习法、引导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德国教师对课堂的要求都是强调双边互动,在给我们培训过程中,他们每讲完一个知识点,都会停下来,让我们提问题,再一一进行答复,直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问题了,他们才会再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突出显示学生的活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而是指导者与咨询者;例如:制作某个“项目”,学生可以利用书籍、杂志、网络、与教师探讨等方式获取信息,制定出若干不同的实施方案,接着学生要根据实施方案作出决定,如使用什么样的工具、量具、材料等,然后学生进行独立的实施,在实施结束后学生要对工件进行检测并做出自我评价,最后教师再对每一个学生的工作成果、工作流程进行评估。
通过这样六级模块式管理,不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训练,而且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造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均得到了全面的培训和提高。教师对媒体的应用无所不在,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在德国,人们把职业教育的教学媒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作中的原始物品,即同时用于生产和岗位实践培训的机器、设备和原始材料等;第二类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媒体,如教材、投影等。由于德国人特别注重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实践经验的积累,所以他们也格外注重第一类教学媒体的开发和利用,从一台车床、一把锤子到一封顾客来信、一张支票等,都被直接用于作为提高学生职业活动能力的手段。
德国职业教育的考试是十分严格的,各类行业协会负责组织和实施本行业职业培训的考试与培训学校无关。学生要经历两次重大的考试,即中间考试和毕业考试。两次考试都是由国家协会出题,全国统一考试。两次考试的形式差不多,都包括理论和操作两部分,但考的内容和深度不同,理论部分在学校考,操作部分在受训的工厂考。中间考试是在第二培训年结束时进行,毕业考试一般在学生毕业时进行,理论和操作都合格才能毕业。整个毕业考试要考两到三天,如机械工技能考试时,须在7小时内完成两个考试工件和两个工作实验,难度较大。毕业的学生可以获得国家行会颁发的技能证书和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毕业证书上注明有学生培训期间在学校的各科成绩。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对比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职业教育的现状,我们得到了几点启示:
从德国的教育体系和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来看,德国的学生很早就开始进行分流,从小就树立了强烈的职业意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没有等级观念之分,这也是德国职业教育质量较高的根本原因。因此,在中国,我们应抛弃“重知识轻技术、重脑力轻体力”的传统观念,正确定位职业教育,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全方位需求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的需要。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办学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进一步改变办学理念、人才观等,才能迎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学习,与企业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能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在我国,唯有深度的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将学生培养成满足企业要求的实用型人才。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一方面,学校根据企业的产品和工艺,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聘请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实践训练都能基本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企业要充分利用设备新、设备全和生产经验丰富的优势,给学校的教学提供真实的企业实训环境。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这符合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我国的职业教育的考核仍然多是以学校的要求为主,与行业和企业的要求,与职业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应改革教学评价和考核体系,将教学培训与考核相分离,根据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制定考核标准,同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体系,客观地监督检查教学和培训的结果。德国的职业教育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法律的有力保障,获得了企业的大力支持,并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而我们唯有借鉴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不断探索和研究,才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职业教育地位的夯实基础对我国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结合我国的国情,从加强政府主导立法和政策;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改革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提升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等方面提升我国的职业教育地位,使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其社会和个人功能。
[1]孙元政.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借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冯建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6(26).
[3]陈炳和.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6(14).
[4]刘晓.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 大力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07(1).
[5]姜大源.论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性模式[J].职教论坛,2003(10).
[6]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1(14).
[7]马庭会.对课堂有效教学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革新,2009(2).
[8]李靖宇,等.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地教学反思.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
伊俐(1968-),女,江西永新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A
1001-7518(2011)09-0094-03
责任编辑 吴学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