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

2011-10-28 05:40姚德明
职教论坛 2011年9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动机问卷

□姚德明 彭 晶

关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

□姚德明 彭 晶

创业心理素质是决定创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以当前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统计与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武汉地区大学生创业的心理素质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并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统计分析

知识经济是以现代高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其本质是创新。知识经济发展,要求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年青大学生担负起创业的历史责任。与此同时,随着高校规模和招生人数的扩大,我国培养大学生的人数与日俱增。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大学生就业率再不能反映高校的教学水平。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热门课题。创业心理素质研究方法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创业行为进行研究,由此,对创业教育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新的理论视野的开拓。而问卷调查法以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研究出发点,保证了研究的实证性。

鉴于此,课题小组借助湖北省高校团委的帮助,以武汉5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重点围绕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四个分维度即: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人格、和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来设计。

一、问卷设计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量表对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动机的调查项目借鉴了 Kuratko和 Naffziger(1997)编制的《创业动机结构测量表》、Robichaud(2001)的创业动机量表,创业能力的调查项目采用朱学彦(2004)论文中的有关学术型企业家的人力资本的项目,创业人格的调查项目采用何志聪(2005)论文中的有关企业家个性特质的项目拟定问卷的题目,再用同质法确定要素并筛选所需调查的问题。在对1200名高校大专、本科三年级在校学生和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并试测后,进行项目分析,修改问卷内容,对内部一致性较差的项目作了变动,最终拟定41个问题,其中创业动机13个题目(调查问卷中的29-42个项),创业能力9个题目(调查问卷中的9-17个项),创业者个性特质8个题目(调查问卷中的1-8个项),创业知识和技能11个题目(调查问卷中的18-28个项)。题项使用陈述方式,包括正面陈述和反面陈述,采用5点记分法。

二、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的范围涵盖武汉地区本科、大专院校和研究生阶段的在校学生,学科包括文、理、工、艺,对不同学历阶段、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进行了控制性的问卷发放,力争使调查具有代表性,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具体情况如下: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学生利用一个小时时间在封闭教室里完成。其中收回1200份,回收率为100%,回收后剔除6份因答案全部相同的问卷和109份无效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1085份,回收率为90.4%。利用spss15.0和Excell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详见表1)。

表1 样本的基本情况(仅包括有效问卷对象)

从表1中可以看到,学生没有创业经历的居多数,占全部统计人数的76.5%,学生中有过创业经历的以男性居多,这与目前的实际情况差不多。

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第一部分是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调查统计分析(图1)

创业动机是推动个体或群体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内部动因,是使主体处于积极心理状态的一种内驱力,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倾向性和主观能动性。动机的形成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原因[1]。

图1 大学生创业动机频数统计

对测验数据总体分布特征的分析是进一步数据分析的基础。对大学生创业动机问卷进行频数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对于选择“符合”项的按照从高到底排列,63.8%大学生认可创业可以获得更多的个体空间;62.8%学生把创业当作一种挑战;62.6%的大学生认可创业可以自己做决策;62.2%大学生认可创业使个体生活有保障;59.7%大学生认可创业可以自己为自己打工;58.2%大学生认可创业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53.6%大学生认可创业是为了自己的家人提供一份保障;48.5%的大学生认可创业是使个体能够获得舒适生活;47.4%的大学生把创业当作获得大家认可的途径;43.9%的大学生认为创业可以自己做老板。对于选择“完全不符合”的项较为明显的是18.7%的学生不认可通过创业能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15.6%的大学生不认可创业是使自己可以为自己打工。

由这组数据可知:大学生创业动机较为明显,特别是在 “获得更多的个人空间”、“把创业当成一种挑战”、“为家人提供生活保障”、“可以自己做决策”三个方面有着较高的创业动机,这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崇富拜金”思想、能赚钱就是成功的观念有关,但是同时也有大学生把创业作为积累经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综上表明:大学生创业并不是盲目跟从和冲动,而是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目的明确而带有倾向性。同时在“通过创业提升自己社会地位”、“把创业看成大家认可的途径”上有着明显的不确定,说明自主创业在学生中还未形成趋势,创业还未被普遍认可和接受。

(二)问卷第二部分是对在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调查统计分析(图2)

创业能力:指个体进行创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胜任力,创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判断决策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策划创新能力、人际影响能力等综合能力[2]。

图2 大学生创业能力频数统计

对在校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频数统计可知:对于选择“符合”项的按照从高到底排列如下:61.7%大学生认可自己是值得信赖并且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人;55.1%的大学生“由勇气和谋略处理事务”;53.6%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看重的是一种持续发展,而不是短期获取;48.5%的大学生具有影响他人的能力并使人信服;43.4%的大学生市场开拓意识强烈;42.9%的大学生具有沟通能力;41.3%的大学生有过管理经验,并擅长组织活动;34.7%大学生对即将涉及到的领域有很好的专业背景;34.2%的大学生对市场变化的判断能力强;33.8%的大学生具备协调能力;19.4%的大学生了解行业和市场运作和竞争水平;81.5%的大学生不确定自己“对市场的变化判断能力”。表3得出如下结论:在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合作能力、人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的是了解市场能力和应变能力,其中了解市场能力的得分最低。这体现了在校大学生良好的创业能力潜质和健康的精神风貌,而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分较低可能与学生没有参与创业实践,缺少锻炼机会有关。

(三)问卷第三部分是对大学生创业人格的调查统计分析(图3)

创业人格是指个人气质和性格在创业行为和活动中的心理外显。是指在创业活动中有各种心理参与并综合表现在身心各个方面的,明确指向和影响实践活动和结果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创业人格更具“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情绪性、责任性、外向性、开放性和相容性)[3]。

图3 大学生创业人格频数统计

对大学生创业人格进行频数统计由图3可知:对于选择符合选项从高到低依次为“我勇于承受失败与挫折打击”占55.6%;“我一般自信会成功,困难和挫折是暂时的”占58.9%;“我喜欢并勇于向困难目标挑战”占52.5%;“愿意努力工作并实现目标”占50.2%;“当完成困难工作时我十分满足和自豪”占45.9%;“我需要做的事别人很难阻止”占39.3%。表明大学生创业意志坚定,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创业意志是否坚定、创业心理是否稳定,对创业成功具有较大影响,通过这组数据可知大学生在创业中意志是坚定的,也是很灵活的,同时社会责任感较强。

但在图4中还可以看出,选择“不确定”项大于“确定”项的是:“我愿意为达到目标放弃舒适的工作环境”选择不确定项占40.8%,符合项占35.7%;“我认为自己能决定企业的成败”选择不确定项占51.5%,符合项占22.4%;“我经常用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选择不确定项占41.8%,符合项占39.3%。这是因为创业具有风险性,大学生不愿承担未知的风险,而会去理性选择创业和进行创业,这与大学生自身没有接触社会,对于创业了解很模糊有直接关系。

“我愿意为达到目标放弃舒适的工作环境”选择不确定项占40.8%,符合项占35.7%,说明部分大学生不仅认为自己没有勇气开辟事业,同时对自己的生存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还没有准备好进入社会,而即使有些大学生想尽快进入社会,但他们对自己目前的能力仍表示怀疑,希望在工作中完善自己。出现这种状况虽然与社会就业压力过大有关,但也说明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学生心理素质不高,对自己的未来显得底气不足。

(四)问卷第四部分是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技能和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统计分析(图4)

图4 大学生创业知识和技能频数统计

从图4可知: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知识和技能的量化“符合项”均低于50%,表明大学生非常缺乏创业所需的有关知识,尤其是缺乏关于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创业相关理论(社会、职业、经营管理和投资等)。当问到“是否懂创业程序”选择符合的42.3%,不确定的28.6%;对于“校园有宽松的文化氛围”选择符合的为44.5%,不符合19.4%,不确定24%;对于“是否了解当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选择符合的为42.3%,不确定的占33.3%;对于“当地文化和尊重创业者”选择完全符合的为49.7%,符合的占44.5%,不确定占34.2%。说明高校和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是支持和鼓励的,但宣传的力度还不大,大学生对创业政策还不是很了解。

四、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一)注重将大学生的创业动机转化为实践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校大学生有很强的创业欲望,创业动机水平整体较高,但在抉择是否创业时,却出现了与强烈创业动机相反的情况,只有不到13.6%的在校学生从事创业活动。高校应把创业教育列入大学教育体系中,作为素质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可成立创业教育教研室,设计出从大一到大三的创业教育课程,或者可引入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在校内开展创业培训,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新模式。[4]特别要对高年级(大三学生)的学生进行引导,把创业动机最终转化为创业实践。高年级是决定大学生是否创业的关键阶段。

(二)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

高校可以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增设一些创业教育课程,并在一些创业实际操作强的专业中增加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比如管理类、市场营销、装饰、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可以通过引入丰富的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展开研讨,对学生进行深入系统的创业教育。对其他类型的专业,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案例研讨,使有兴趣的学生从中获得创业的必要知识。又如结合相关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创业活动。尽管参与这一过程的资金、时间有限,但是却有助于学生创业经验的积累和创业素质的提高。

(三)将创业教育和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

高校支持和引导大学生成立创业社团组织,加强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丰富社团活动内容。有的学校社团活动较多,但缺乏有力的引导。学生在组织社团活动中可以申请企业投资赞助。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创业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企业计划大赛、组织学生参观成功企业、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制定创业计划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创业成功率的有效措施,是对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法律、工商、税收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创业计划大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创业和就业的竞争能力。

(四)将创业教育和创业典型教育结合起来

一是编辑刊登成功创业校友的优秀事迹目录作为示范教材,“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有具体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二是邀请毕业校友及社会各界创业典型人物做报告,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引导学生审时度势,正确分析形势,找准创业目标。三是注意发掘和宣传在校学生中的创业典型,在校报、广播、宣传橱窗等宣传媒介上进行广泛的宣传,用他们的创业事例教育广大学生,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对于有创业愿望和行动的学生,给予激励和引导,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业、就业,转变就业观念,拥有不怨、不等、不靠的心态,坚定自主创业的信念,以激励更多学生走向创业之路。

(五)鼓励大学生利用好国家和政府给予的创业优惠

创业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资金,调查中有57%的人认为创业的困难是资金不足,而同时仅有7%的人认为各方面的政策是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一方面是帮助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还不到位,没能真正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帮助和扶持;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政策还不够了解,不知道如何获得政策给予的优惠。因此,在各界不断提供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同时,学校应配合宣传,对学生进行指导,争取和利用好各方面的优惠和扶持政策。而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时,也应该主动地寻求政策的支持,减轻创业的阻力,减少创业的困难。

[1]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沈红明.创业企业家心理素质培育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6):88-91.

[4]李军红,蔡丹,王美艳.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经济师,2005(12).

[5]胡健颖,孙山泽.抽样调查的理论方法和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姚德明(1965-),男,湖北襄樊人,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心理学硕士,管理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彭晶(1985-),女,湖北随州人,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课题“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分析与调查研究”(课题编号:2010d028)成果之一,主持人:姚德明。

G712

B

1001-7518(2011)09-0077-04

责任编辑 葛力力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动机问卷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问卷网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动机不纯
问卷大调查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