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修平 酆爱文
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观比较研究
□杜修平 酆爱文
文中对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观进行了比较,指出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观以创业、创新、大工程为导向,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观以就业、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更加清楚自己的实践教学定位,避免人为的拔高标准。而对于学有余力的部分学生,又可以用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观进行要求,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改善其就业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观
当今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无论高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工程教育最终都要让学生能顺利就业或创业,这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大事。
中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工人,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现代工程师。
笔者通过多渠道调查了多家企业的招聘职位,仔细分析用人单位对操作工和工程师的具体要求,结果见表1所示。从招聘要求来看,所有工作都要求应聘者有相应的专业知识,绝大部分工作强调有相关工作经验。此外,绝大部分企业对非技术素质进行了要求,只是不同的企业性质和不同的职位要求的侧重点不同。例如,外企对应聘者的英语有很高的要求,研发类工程师强调创新思维,等[1]。
从用人单位的要求来看,学生为顺利就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迫切需要进行良好的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问题更加复杂化,对工程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现代工程呈现出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征,并构成以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营销、管理、咨询等为主要环节的“工程链”,而这一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孤立地解决。与此相适应的现代工程师的基本素质特征,不仅体现于“会不会做”,而且体现于“该不该做”(取决于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可不可做”(取决社会、环境、文化等外部约束)和“值不值做”(取决于经济与社会效益)[2]。
表1 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招聘要求
传统工程教育过于科学化,割裂了工程教育与工程本身的联系,不利于现代工程人才的培养。为此,美国工程教育界提出了“大工程观”和工程教育要“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回归工程”教育观的影响,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围绕工程实践教学展开了一系列的教改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教育实践成果[3]。
为配合“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的开展,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决定共同实施工程教育改革实践项目,包括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内的首批10所高校已在制订结合学校实际的改革方案[4]。2008年5月,天津大学第一届“茅以升班”正式设立,成为天津大学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破题之举[5]。2009年,以实体化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实验中心”为建设目标,又正式成立了天津大学“求是学部”。
叶志攀,金佩华对中国工程教育实践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工程实践教学优化的研究基本上围绕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进行,根据优化方式,实践教学优化研究大致可以分为 “结构优化论”、“内容优化论”和“过程优化论”三种。从结构优化看,实践教学有网状结构体系和线状结构体系;从内容优化看,实践教学有环节优化方式和模式引建方式[3]。
总的说来,工程实践教学要以工程为回归起点,结合工程条件和工程问题,建立体现工程师培养要求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并促进工程教育实现从“学科化”向“工程化”的过渡转变。实践是工程专业的根本,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工程培训中心,作为工程实践教学的基地,可以为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充满活力的工业环境,为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工程师既要有宽泛、扎实、跨学科的基础知识,科学的方法知识,系统和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又要有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管理技能和行为、跨文化理解力、学习能力以及“终生学习”的习惯,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操。
一般认为,职业教育在课程方面,采用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能力本位课程或工作过程课程。在教学方面,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实行工学结合。教师要求是“双师型”队伍。学生要求获得职业胜任能力和职业资格[6]。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是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毕业生初次就业成功与否,与职业院校在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上是否满足实践性需要直接相关。
在维普里搜索“职业教育实践”,找到相关记录3225条;搜索“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找到相关记录1082条 (2011年2月27日)。如此之多的文章发表,说明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领域引起了广大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
两组患者术前SA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组患者术中SAI评分程度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组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由综合化课程的单项(单元)能力训练、以工作过程完整的要求精心设计的综合实训、半年的毕业顶岗实习及毕业项目等三个主要环节构成。各综合实训课程的训练项目均应与专业群所面向职业技术领域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紧密联系。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7]。
在职业教育中,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始终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问题。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发展分为 “理论与实践并行”、“理论为实践服务”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的三种类型[8]。“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方式逐渐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认可。
由于现代工程技术逐步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迅猛发展,对工程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均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能够胜任现任岗位的工作要求,而且应该有学习新技术、适应新岗位的能力。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教育理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关键能力”指的是一种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它强调的是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9]。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交流沟通、团队合作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对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观进行比较,如图1所示。前者主要受CBE、双元制理念影响,后者主要受CDIO理念影响;前者以工作、就业为导向,后者以设计、创业、创新为导向;前者主要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后者主要采用PBL、探究式学习方法;前者主要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形式,后者主要采用产学研合作、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形式;前者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后者主要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前者关注关键能力培养,后者关注工程通识教育培养。
图1 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观比较
对学校教育来说,学生的能力培养始终是其工作主线。如图2所示。
图2 能力培养
由图看出:
2.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从低向高发展的过程。职业能力既需要专业知识,又需要实践技能。职业初级阶段,实践技能对职业能力的贡献更大,地位更突出。随着职业的发展,专业知识的作用就逐步凸现出来,但是实践技能依旧不容忽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重视实训中心的建设。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都应该有企业的参与。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对实践技能的要求更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观强调以工作为导向的实践,实践教学内容以“典型产品为导向”组织教学。理想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学习与工作应该是一体的,学习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学习者几乎同时就是劳动者。而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观强调以设计、创新为导向的实践,实践教学内容以“大工程为导向”组织教学。高等工程教育中,学习与工作是分离的,学习者转变为劳动者是被动的、困难的。
较低的职业能力可以用项目(工作)来培养,较高的能力需要放到大工程的环境中去锻炼。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观强调工学结合,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观强调产学研合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能力的高低只是决定了所从事工作的不同,并不是代表了社会地位的高低。
3.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中,除了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外,首先要培养其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然后培养交流沟通、合作学习能力。更进一步,还需要考虑社会、文化、环境、法律对职业发展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都强调非技术素质培养,认同需要培养职业迁移能力,职业发展能力。都认为实践教学是培养非技术素质的重要手段。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相对于高等工程教育的毕业生来说,对其职业的认同感要低得多。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观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这甚至可以说是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
文中对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观进行了比较,指出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观以创业、创新、大工程为导向,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观以就业、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更加清楚自己的实践教学定位,避免人为的拔高标准。而对于学有余力的部分学生,又可以用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观进行要求,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改善其就业质量。
[1]招聘网[EB/OL].http://www.zhaopin.com/.
[2]李志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思与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44-47.
[3]叶志攀,金佩华.中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74-77.
[4]中国教育报.首批十所高校启动工程教育改革[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50/info33050.htm.
[5]中国教育报.天津大学茅以升班破工程教育改革之题[EB/OL].http://www.tju.edu.cn/newscenter/teaching/200912/t20091209_30680.htm.
[6]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0.
[7]卢兵.基于职业技术领域专业群的高职课程体系的建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9):76-78.
[8]赵志群.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J].职教论坛,2009(5):1.
[9]王振忠,席明波.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高职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13-115.
杜修平(1974-),男,土家族,湖南人,天津大学职教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和教育软件工程。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201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名称:社会化网络学习的理论研究,课题编号:TJJX10-1-812)阶段性研究成果。
G712
A
1001-7518(2011)09-0088-03
责任编辑吴学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