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心理效应应用与研究

2011-02-20 22:19周钰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马利翁皮格首因效应

周钰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江苏苏州215137)

高职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心理效应应用与研究

周钰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江苏苏州215137)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根据高职学生学习公共选修课的心理特点,将心理效应中的首因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超限效应等应用于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可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有效解决阻碍公共选修课目的实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开展公共选修课教学的真正目的。

心理效应;高职;公共选修课;首因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超限效应

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是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结合自身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在备选课程中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以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实际情况却是公选课有“形”而无“质”,即公选课的教学活动能正常开展,但质量并不高,未能真正实现公选课的开设目的。

高职公选课有“形”无“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学生对公选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又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考试课一般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或专业课,且需统一考试,因此学生非常重视;相对于考试课,考查课的重要性不及考试课,并且经常是不需要统一考试,但考虑到考查课也是课表中排入的课程,学生也不会过于轻视;选修课分专业选修课和公选课,高职院校专业选修课一般是整班统一上课,而对公选课学生有自主选择权,学生在选课时会有“要不要选你的课”,选完课后会有“选不选你的课由我决定,因此,我想听课就来,不想听就不来”的想法。考核要求的不同导致学生对相应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因此,排在各类课程末尾的公选课很难得到学生的重视。其次,学生选课动机不纯。有些学生选课不是以拓宽知识面、提升自身素质为目的,而是以修学分为目的,什么课容易拿学分就选什么课。再次,选修课管理力度不够。即便有些学生很重视公选课,并且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目的,但由于学校对公选课课程、教师对公选课课堂管理不够,导致学校开设公选课和学生学习公选课的目的均不能实现。

笔者以前一直觉得教育心理学非常抽象,也很难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实践。但在认真阅读刘德儒教授编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后,明白了教育活动中客观存在着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如果应用合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我尝试着在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心理效应教育学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了能让公选课真正实现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我尝试着将心理效应中的“首因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超限效应”应用于公选课教学中。

首因效应

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并发现,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更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对人的认知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人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如果给对方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对方就会产生继续与之交往的愿望;反之,对方就会产生拒绝与之交往的想法。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新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公选课中的首因效应不仅指人与人之间单一的“首因”,还包括多方面。首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生—师”首因。以我开设的《网页制作》课程为例,我校在校生近七千人,该课程的限选对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选课学生从来没有上过我的课,师生互不熟悉,师生之间基本没有任何了解。因此,在上第一节课时必须给学生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以吸引学生上第二节课以至于以后的每节课,只有教学主体存在,才能为教学活动奠定基础,而教师则要尽量避免首因效应的消极作用,不要过多地以第一印象评价学生,而是应在以后的不断相处中全面地、正确地评价学生。其次是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生—学”首因。高职学生对公选课选择往往显得较为盲目,不会在选课前先简单了解课程内容。一些学生选课态度极不端正,本人不亲自选课,而是让同学代替选课。因此,在上第一次课时,必须使学生对所选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以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再次是学生与意外事件之间的“生—事”首因。公选课的课程门类较多,学生来自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且学生性格类型不一,因此,出现意外事件的可能性会较大。不同门类的选修课教学场所也各不相同,在一些特别的教学场所更容易出现与教学活动无关的事情。以《网页制作》课程为例,教学场所为机房,当给学生布置练习任务时,有些学生可能会选择不完成任务而打游戏,对于这样一些违纪事件,甚至一些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必须让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让他们明白教师对这些事件的立场和态度,使学生以后少犯这样的错误。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曾在一所学校做过一项实验,他给教师随机地递交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几个月后实验结果显示,凡上了名单的学生在学习成绩等各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该名单左右了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能力评价,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慢慢地通过情感、行为等将这种期望传递给了学生,学生也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有发展前途的,从而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最终出现了皮格马利翁的实验结果。这种由他人的期望和热爱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

高职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有些学生会因为没有考上本科而自卑,觉得上高职没有前途,上学的目的只是想拿一张毕业证,这种消极心态决定了学生很难认真对待学习,更不用说公选课了。在公选课教学中,正确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使学生自身形成积极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这是课堂教学中“学”这一环节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

首先,教师要关爱学生。实验中的学生取得明显进步的重要原因是教师的期望,而教师向学生传递期望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对学生的关爱,关爱是实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首要前提,没有关爱就没有教育。其次,教师要给学生鼓励和积极暗示,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暗示。以《网页制作》公选课为例,在讲述完本课程的开设目的、意义以及学生学习本课程可以实现的目标后,笔者会给学生展示以往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制作的个人主页,暗示学生通过学习也可制作出个人主页,或结合学生的漂亮穿着,赞美学生的审美观,暗示学生制作出的个人主页肯定比展示作品更为精彩;二是针对学生某个学习过程的鼓励与积极暗示。《网页制作》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有很多动手练习的机会,可针对学生某一教学章节的练习情况适当给予鼓励,并暗示学生肯定可以学习好以后的内容,最终做出精美的个人主页。

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感觉牧师讲得好,准备捐出身上的所有钱;十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分文未捐,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

公选课相对于必修课而言本身就属于“弱势群体”,这种不平衡性更容易出现超限效应的消极作用,公选课中超限效应的消极作用一旦出现,先前建立的良好第一印象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积极暗示必将前功尽弃。

要避免公选课教学中超限效应的消极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一些公选课可能是某专业的专业课,选修课与专业课相比,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主体及教学时数均不同,如果将选修课教学等同于专业课教学,则会出现“超限”。以《网页制作》课程为例,该课程是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教学时数为60学时,另有一整周实习,而作为公选课时,教学对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教学总时数为30学时,如果照搬专业课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开展相应的公选课教学,则必然“超”学生所能承受的要求、难度和量等方面的“限”,超限效应的消极作用必然会显现。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甚至选择教材时,必须认真考虑学生能够承受的程度,避免“超限”。其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堂课的有效注意仅为20分钟左右,教师如果讲解时间过长,则很容易对学生的有效注意形成“超限”。在公选课教学中,更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有效注意,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寻找避免“超限”的方法。以《网页制作》课程为例,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讲练结合的方法,不但可以给学生不同的刺激,避免学生有效注意“超限”,还可以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再次,要避免在批评或表扬学生时“超限”,也就是说批评或表扬学生时要把握度,如果批评过度,学生可能会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如果表扬过于夸大或者多次重复,学生会产生表扬并不真实或表扬贬值的心理。因此,教师不能盲目地批评学生,批评要适度,批评过后最好能给予鼓励;教师在表扬学生时,要发自内心,不能过于夸大,这样才能达到使学生将教师的表扬转化为自主学习动力的目的。

在公选课教学中可以使用的心理效应还有很多,如登门槛效应、鲶鱼效应、禁果效应、马太效应等等。了解心理效应并恰当地应用于公选课教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弥补因学生选课态度不端正而造成的不利于公选课目的实现的各种因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实现公选课的目的。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心理效应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应用不能过于机械,否则其消极作用就会显现,如鲶鱼效应,如果过分看中“鲶鱼”的积极作用而忽视了对“鲶鱼”的管理,那么不但不能发挥“鲶鱼”的积极作用,而且“鲶鱼”的消极作用会充分显现。二是应用不能过于孤立,如果将一些心理效应联合使用,则可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如皮格马利翁效应与马太效应,未上“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的学生相对于名单上的学生而言就未能受到公平待遇,而马太效应的核心内容就是“优生优对待,差生差对待”,如果一味地想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积极作用,那么,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就会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积极作用的同时,必须避免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又如,当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超限”时,可发挥鲶鱼效应中“鲶鱼”的积极作用,从而避免超限效应的消极作用产生等等。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邢惠丽,沈美,王德臣.心理效应理论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7,(16):58-59.

[3]姬彦红.运用心理效应提高教学效率[J].中国教师,2008,(11):28-29.

[4]马燕.浅析“首因效应”[J].科教文汇,2009,(11上):62-63.

[5]张夏雨.高职院校公选课问题与对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

G712

A

1672-5727(2011)12-0038-02

周钰(1982—),男,江苏溧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

猜你喜欢
马利翁皮格首因效应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首因效应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幽灵叙事的反叛:弗农·李《奥克赫斯庄园的奥克》中的皮格玛利翁神话
论皮格马利翁效应对盖茨比成败的影响
像侦探一样解读名画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目标实现中的应用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思考
小猪皮格
拥有大爱之心的小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