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分析

2011-02-20 14:54郑印乐
职教通讯 2011年4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高职生道德教育

郑印乐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0)

高职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分析

郑印乐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0)

道德认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分析高职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找出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对策和措施,从而提高高职生德育的实效。

高职生;道德认知水平;分析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不断改革,克服了某些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影响,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是,在整体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新方法不多,实效低。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以相关理论做指导,对高职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进行分析,探索高职生德育更有效对策和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认知(moral cognition),也称道德认识 ,是指个体对一定的道德规范及其所蕴含的道德必然性和道德规律的认识,是对人类生活中的道德事实和道德现象的个体性把握,也包含个体对自己人生目的、人生道路及其人生价值的认识与确定。道德认知是在社会和教育影响下,通过个人的道德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通过教育、模仿、内化等途径形成的。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1927-1978)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他构建了一个包括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的心理学以及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的庞大理论体系。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他认为道德教育决不是背记道德条理和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即一切道德教育的中心就是坚持发展道德认知力,促进道德判断能力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2)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水平与其年龄呈正相关且是有阶段的,并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划分,即水平一(0-9岁)是前习俗水平,包括以惩罚与服从为价值取向阶段和以个人的功利主义目的与交换为价值取向阶段,水平二(10-15岁)是习俗水平,包括以协调人际关系为价值取向阶段和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履行个人义务为价值取向阶段,水平三(16岁后)是后习俗水平,包括以社会契约为价值取向阶段和以普遍道德原则为价值取向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人的道德判断能力”。因此,科尔伯格主张用教育,特别是著名的道德两难故事策略(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让儿童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围绕该故事提出的相关问题,以此判断儿童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并引导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方法)。同时,作为补充他进一步主张将道德讨论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并在道德讨论中增加一些对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讨论,使道德判断的发展能更多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促使其向更高一阶段发展。

二、高职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分析

依据上述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根据笔者对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调查和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存在如下特点。

(一)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一样,道德认知水平普遍滞后于年龄,处于低层次阶段

根据劳伦斯·科尔伯格的理论,处于十八九岁的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处在后习俗水平阶段。但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处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基本脱离了前习俗水平,只有少部分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因此,高职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总体上滞后于年龄,处于低层次上。具体表现在遭受学业、爱情、择业等挫折时,一些大学生会出现轻生念头,甚至跳楼身亡;对待“三角恋”更不能正确处理;发生纠葛时,会发生打架报复致人身亡等恶性事件。这表明大学生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在对责任、生命价值等的思考和理解上达不到后习俗水平,如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事件亦是例证。

这说明高职生在道德选择和判断中过多考虑了个人的感受和感情,但由于其现有的知识和人生阅历,无法真正理解责任的内涵和生命是人生最为宝贵的意义等。这也清楚地说明,当人的认识能力尚未达到高的阶段,他的道德认知水平自然就不可能达到相应的阶段。这就提醒我们,现在要务必切实重视和加强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高职生道德认知水平呈现更多的波动,也更容易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

高职生作为文化基础整体较差,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普遍较弱,但性格和思想更为活跃的特殊大学生群体,往往更容易沉溺于玩乐和网络中。这样,他们容易接收网络等媒体的大量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新信息。受此影响,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往往会呈现更多的波动,影响到心理上更易出现矛盾、困惑和问题。

作为青春期中后期的高职生,他们的波动年龄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关键期年龄正好基本吻合,其道德认知水平的波动是一种极为正常的情况,这个波动状况正是我们要进行德育干预的理由。同时,波动也表明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将由一个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飞跃的趋势,这正是我们提高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和水平的良机。

(三)不同年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存在更大差异性

从笔者对学生的统计上看,一年级的学生停留在前习俗水平上的人数比例最高;三年级的学生进入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的人数最多;二年级的学生比三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要好;而三年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比二年级的要差,呈现出滑坡现象。具体表现有,如毕业班学生的宿舍卫生比非毕业班学生的差,学生毕业前会出现从楼上向下抛杂物、酗酒打架、背着用人单位单方面临时毁约等一些不良现象。

根据道德认识发展理论可以知道,道德判断水平与人的年龄呈正相关。因此,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低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规律的。而毕业班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滑坡则是一种反常现象。这暴露出高职院校对毕业生重视就业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他们的道德教育,更导致了道德可逆性的出现。这启示我们,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四)道德认知表现在职业道德上更具实用化、功利化的倾向

高职生作为特殊大学生群体,具体反映就是部分学生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荣誉意识、敬业意识不断弱化,而表现在选择职业的态度上,则过分强调工作环境和工作报酬,很少考虑个人奉献、社会需要和职业理想。相反,他们的经济意识、个人意识、利益意识不断强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抬头。这些使高职生的职业道德倾向更加实用化、功利化。在学院某系举行的一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上,进入决赛的6名同学在表述自己未来10年的职业规划时,有4人选择成为企业老板或成功人士,希望个人生活富足;只有2名同学表示愿意参加“三支一扶”或“特岗教师计划”,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这种令人担忧的职业规划失衡现象,反映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认识的整体水平还不尽如人意。

三、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基于上述对高职生德认知水平的分析,笔者认为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应采取如下特殊的对策和措施。

(一)切实了解学生实际的道德认知水平,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和内容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启示我们,道德教育应当遵循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针对处于不同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教育内容。

1.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素质。目前,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和辅导员在德育理论知识方面较为欠缺,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教师进行德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巧、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的德育能力,切实成为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促进者。

2.重视校园手机网络文化建设。手机在高校学生中几乎是人人必备的通讯工具,现在又是手机网路时代,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手机上网功能,将事先设计好的德育故事等德育内容发送到学生手机上,让他们对故事进行道德判断,并将答案发回到指定信息平台,信息平台根据学生整体答案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让学生在玩手机的同时接受道德教育。同时,利用手机互联网这一便捷平台,积极营造具有鲜明高职特色和深厚底蕴的手机网络文化环境,发挥网络对学生良好道德的熏陶作用。

3.重视隐形德育课程的作用,发挥班集体、社团和生产实训的德育功能。隐形德育课程是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以不明确的内隐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隐性德育课程作为一种课程,不在学校正式课程表之列,它是经过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设计开发的由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课程。如科尔伯格的公正团体行为培养策略、校园文化、教师师德等,都是隐性的德育课程。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观念大部分是从隐性课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的。因此,高职院校更应该积极开展优秀班集体创建活动,鼓励学生多创办一些学生社团,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另外,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在生产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技能,因此,可以在生产实训环节引进企业文化、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让学生在生产实训中理解和体会这些内容,以培养其团体协作意识和公平竞争观念,养成诚实正直等基本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总之,道德教育若不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难以收到满意效果。

(二)区别对待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不够,导致许多原本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混淆于思想道德教育中。如,有的学生由于父母离异或青春期引起叛逆心理,从而对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和教育产生抵触情绪,这本是个心理健康问题,德育教师或辅导员要用心理疏导的方法而不是用道德说教的方法去解决。相反,如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处理就不能用心理疏导方式解决。虽然从心理学角度看,人在做错事或犯错误之后,都有得到批评和惩罚以得到心理平衡的心理需求,因此,对考试作弊的行为进行及时的批评教育是应该的,教育效果也不错。但这种教育效果却是短暂的,下次考试学生还会作弊。因为考试作弊是学生道德认知未能外化为道德行为,在道德实践上知行脱节的表现,是道德价值评价标准的困惑和矛盾的表现。这时应该运用道德两难故事策略等德育的方法,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向更高发展,以从行为上杜绝考试作弊的出现。因此,高职院校宜根据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将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想道德问题区分开,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三)针对毕业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滑坡现象,重视和加强毕业生的道德教育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外语、计算机以及各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硬实力”并不欠缺,他们真正欠缺和需要的是承受挫折和压力的心理品质、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和沟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软实力”。因此,高职院校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和加强有关责任意识、生命价值、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等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发展学生的理性的、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郑印乐,男,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高等职业教育。

G710

A

1674-7747(2010)08-0078-03

[责任编辑 秦 涛]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高职生道德教育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