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高职课改应做好“加法”与“减法”
张健
“加法”与“减法”是一比喻说法,主要是指高职课程内容改革应采取的策略。“加法”是指实践课的内容和占有时间比应予以增加;“减法”是指理论课的内容与占有时间比应予以削减。高等职业教育是《国际教育分类标准》中的5B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另一类型”的教育,其课程是面向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它是“职业本位”的和“实践主导”型的教育,因而其课程应该突出职业特色和实践品质。但现实情形却与改革要求相去甚远。一是内容上依然循蹈学科化旧辙,因袭知识论陈规,理论教学依然主宰课堂。教育部所要求的实践课程比例应达到40%的要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践行。二是两类课程时间比严重失衡。现行高职一般第一学年学习普通文化课,第二学年为专业课,第三学年上实习实践课。而第三学年学生面临就业压力要找工作,心有不安,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也就是一个学期。形成了4:1,甚至5:1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学习时间比。因而必须做好高职课程内容改革的“加减法”。这绝非毫无意义的变革。一增一删,体现了高职课程改革的趋向,一加一减,彰显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加减之间表现的是对高职办学规律的顺应和遵从,它将有助于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使高职教育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健康运行,确保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课程内容的“加减法”改革,应同步推进,分类实施。
1.理论课做“减法”。一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理论知识加以取舍。“必须”既指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必须,也指适应和支撑将来工作需要的必须。“够用”是指要把握好理论适度的分寸,能满足实践教学和学生未来从事岗位工作的需要的目的即可。要防止理论知识僭越出格,避免理论分析过多和过深,那样势必削弱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培养出的人才就会能力不足、技能低下,而且也未必理论就强。二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取舍知识。即传播给学生的知识的深浅、难易程度应该学生的认知能力基本相当,如果过多过高地超出了学生的基础水平,与其学生不能接受,不如从效用角度考虑而果断地剔除。三要加大对教材的整合力度。要“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去掉重复的部分,合并类似的部分,删减繁琐的部分,扬弃过时的部分,保留个性的部分,增加先进的部分”,使教材成为课程整合的范本。四要打破学科式课程那种知识覆盖型、事实记忆型“知识本位”的模式,倡导“职业本位”和“实践主导”的课程改革理念,重视学生的行为外塑和能力培养,使理论课服务于实践课,理论知识助力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实践课做“加法”。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鲜明特点,它是深化升华理论知识并向实践能力转化的关键,也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因而高职课程改革应当摆脱从理论到实践的演绎框架,遵循实践逻辑,强化实践教学,给实践课做“加法”。一在课时保证上,一定要增强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有效行动能力和实践机会,坚决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三年制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标准。二在课程组织上,应当由实践教学切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找到职业教育学习的感觉,同时明了为什么要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增强学习动力。三在课程实施上,应“软化”范畴、概念、命题、原理、原则等课程内容呈现形式,通过实物、图像、音乐、表演、模拟、语言、录像等手段呈现教学内容,在理论课中渗透更多的实践教学因素。四在课程载体上,要以工作实践为逻辑纽带,以典型的产品、项目、案例、问题为载体,强调完成工作任务,获得典型产品本身的价值。五在课程模式上,要积极地推广并采用已被实践证明的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如情境化教学模式、学工交替模式、教学做合一模式、项目引领模式、案例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模式、问题导向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