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苏碧珠
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要求一方面强调了学生习作的自我表达,发展个性,另一方面强调了学生习作要适应社会,注重交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上述要求中不难发现,《语文课程标准》在着力强调学生习作兴趣的同时,提供了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向——突出主体体验。当学生有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够提起写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
时下,学生习作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学校与家、家与学校两点一线,写出的习作也是没有什么新意。作为教师,有必要让清新的空气吹进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学走进广阔的空间。
比如:春天,万物复苏之际,百花盛开之时,带学生到山间、田野去上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让朗朗读书声回荡在溪边、树旁。冬天,在大地变成一片银白的时候,和我们的学生一起携手赏赏雪,玩玩雪,聊聊雪,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片小雪花,会随风飘向哪里,会有怎样的奇遇。让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大自然的怀抱,让他们逐渐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想象,学会表达。做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时间、空间,提供学习的手段,使学生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乐于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特别强调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我们不妨把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考虑。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例如,六年级第四组课文全都围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来编排,学生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不但感悟到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懂得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还能以实际行动为“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尽一份力。而本组习作的主题是能针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写一份建议书。学生通过学习本组课文,不仅积累了关于“自然资源”的素材,还积累了描写环境的语言,学习了表达方法。学生对习作自然是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了。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宜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与写作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之想。”《语文课程标准》也淡化了写作技巧的训练,强调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为此,应做到:
1.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积累素材,一方面可以从阅读中获得,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的同时积累语言。我们可以让学生摘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让他们学会欣赏,在欣赏的同时深入感悟,然后再逐步学会运用。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多积累才能让学生善于表达。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从生活中摄取,可以结合“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引领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一手材料,使学生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语文天地的生动有趣,从而帮助学生乐于习作、勤于习作。
2.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坚持每天写日记是最常见的勤于动笔的训练方式,让学生每天记见闻,写感受,既可以增加学生对习作素材的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习作基础,有一定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平时,我让他们写日记时,通常把日记分为“生活点滴”、“学习感想”、“写给老师的悄悄话”三部分。学生要完成日记,必须通过回忆今天生活中记忆最深刻的事情,学习中感触最深的哲理,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或者别的什么都可以对老师敞开胸怀说说话……这样,学生写的日记就非一般的流水账了。这样的日记既可以为学生的习作积累学习中和生活中难得的素材,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我当过教师,改过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深切的体会,无自修自改便徒劳无益……假如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去决定,这是终身受用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自修自改的重大意义,因为这种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改能拓展学生思路,开阔视野,让学生享受习作修改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实现叶圣陶先生倡导的语文教学最高境界: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习作能力“自求得之”。
因此,我们在习作讲评课上,应多让学生自改习作,让他们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培养他们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总之,要实现有效的习作教学,必须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才能得以培养,学生的习作水平才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