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旭
(吉林省镇赉县医院,吉林 白城 137300)
产道血肿是指生产时产道血管损伤,血液在局部积聚所形成的血肿。是产科阴道分娩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处理不及时可导致产后出血,继而引发贫血、甚至危及生命,应提高接产操作技术并加以积极预防,及早期发现对症处理[1]。现对2000年2月至2011年2月阴道分娩产妇发生的45例产道血肿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相应对策,报道如下。
本组45例,年龄24~39岁,平均年龄28.6岁,其中初产妇41例,经产妇4例。新生儿体质量<3500g 15例,>3500g 28例。产程正常27例,急产9例,第二产程延长阴道助产7例。孕1次32例,孕2次5例,孕3次6例。会阴切口处血肿11例,外阴血肿9例,阴道血肿25例。
①初产妇由于会阴、阴道较紧,生产时又急剧扩张,致使深层组织血管破裂后形成血肿[2],有的产妇胎头较硬,在胎儿娩出时冲力过大导致会阴裂伤。②妊娠高血压时,全身细小动脉收缩,使外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内皮细胞损伤后,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导致全身小动脉痉挛,全身各脏器灌流时锐减而发生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同时血管的脆性相应增加,引发产道血肿。③产程过快时,由于软产道扩张不充分,胎头下降的速度过快,可瞬间造成组织损伤而致深部血管的撕裂伤,发生产道血肿。④如果产道裂伤缝合技术不佳,止血不彻底,侧切时,缝合线拉得不够紧,甚至缝合针穿过较大一些的静脉,缝合切口时未按着解剖层次操作,会阴周围的软组织和血管未被完全缝住,留有死腔等形成血肿[3]。⑤异常产程特别是滞产时,软产道深部血管长时间受压而缺血缺氧发生坏死破裂出血。有的助产人员在第二产程中人工加腹压时,迫使胎先露下降冲力加大造成组织深部血管撕裂发生血肿。⑥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由于凝血功能降低,其止血效果较差,使毛细血管的弹性降低而通透性却增加,分娩时造成软组织损伤形成血肿。常见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可并发DIC。妊娠合并胆汁淤积综合征病人,由于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含量明显减少[4],肝功能受损后凝血因子含量不足,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而发生软产道血肿。
45例产道血肿患者采用局部麻醉39例,辅助静脉麻醉6例,均便阴道充分暴露,在无菌技术操作下行血肿切开缝合手术,先切开血肿后,先清除淤血块,认真仔细的寻找出血点,先用止血钳止血,然后结扎止血。必须按剖层次,逐层缝合,不得留有死腔,缝合尽量用可吸收的缝线。遇到无会阴裂伤者,在阴道与皮肤交界处切开至达血肿,清除血肿后再闭合血肿腔。血肿腔暴露后找不易找到血肿时,用大圆针和可吸收缝线缝合并加压止血,在血肿腔内填塞蘸有止血药物的纱布压迫止血,48小时后取出纱布,并酌情进行局部冷敷者[5]。给予足量的抗生素对症治疗,凝血功能不全的产妇,补充维生素K及止血药物。
45例中,血肿在两周内消失,愈合良好者42例,20d后愈合者2例,合并感染缝合伤口裂开1例,经局部换药、理疗等对症处理14~20d后痊愈。
产道血肿是由于血管损伤血液集聚于局部区域而引起的。分娩时使用胎头吸引器助产、会阴裂伤后伤口缝合欠佳、胎儿娩出过快是血肿发生的主要原因[6]。妊娠高血压的产妇,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和通透性增加,血液凝固功能降低,在临产时发生软组织损伤时便发生阴道血肿。故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积极防治妊娠高血压,及时纠正贫血等是预防产道血肿关键的一环。当出现人为的技术操作不当产道裂伤,采取会阴侧切时,缝合修补术必须严格、认真、细致,立争使组织间对位良好,不留有死腔,避免引起阴道血肿。严格掌握使用催产素催适应症,并且要严密观察产程,掌握宫缩素的使用浓度和静脉滴注的速度,如遇宫缩过频、过强时,要沉着冷静并及时给予纠正,防止胎头娩出过快。产后24小时内严密观察血肿情况,增加巡视间隔时间,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对产后主诉会阴部坠胀、便意紧迫或出现贫血症状者,应详细检查[7]。胎盘娩出后作阴道检查,确定有无阴道损伤。如发现阴道壁裂伤成小血肿,应该及时缝合,避免形成更大的血肿。会阴道裂伤时尽量用可吸收的肠线缝合,掌握好第1针缝扎止血尺度,产后2h常规巡视病房,以免疏漏[8]。尽管产道血肿时有发生,但只好做好孕期保健、定期检查、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提前预测巨大儿,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提高保护会阴的技术,掌握产程的进展速度,控制产程过快,胎头娩出时,指导产妇应在宫缩间歇期、慢用力,在宫口未开全时切莫做阴道手术,预防产道血肿的发生率。如有继续出血者,提示有较大血管出血及有凝血障碍因素存在,可以给予止血药物、输血、输液、对症处理。
[1] 刘新民,李巨.临床妇产科急症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08-309.
[2] 赵建月.产道血肿相关因素的探讨[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3):130.
[3] 王凤兰.产道血肿发生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8):71.
[4] 张连英.产道血肿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11(39):830.
[5] 许茜,陈立波,李晓梅.108例软产道损伤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8):939.
[6] 董悦,魏丽惠.妇产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235.
[7] 邢永革.晚期产后出血3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8):126.
[8] 杜巧婷.4种方法对产后出血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