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先蓉,张长青,常生良
(1.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3.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0)
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幸娟技战术特点及其突破点的诊断分析
邱先蓉1,张长青2,常生良3
(1.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3.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0)
以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幸娟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力学测试法等方法对其运动技术特征进行研究,发现郑幸娟在一定高度下比赛心理控制能力不足,技术变形大;助跑中助跑弧度小、身体内倾不够、肩轴扭转过大;起跳中起跳着地内倾小、水平速度损失大、旋转动量小。通过这些分析,建议适当增大助跑弧度,加大身体内倾,增大起跳水平速度,提高过杆放腿意识。
郑幸娟;女子跳高;技战术
郑幸娟是我国当前最优秀的女子跳高运动员之一,自2006年创了1.93米新的全国青年女子跳高纪录后,在国内重要比赛中一直保持1.90米以上的比赛成绩。经过几年的科学训练和多次大赛的历练,她的身体素质与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也多了一些成熟和稳重,对比赛时间和节奏的把握比以前也有所进步,具备了冲刺1.98米的能力。对于郑幸娟来说,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将训练成果转化为比赛成绩。本研究从她参加比赛与训练中技战术角度出发对其技战术特点进行诊断和分析,使其训练与比赛安排更科学,期望室外赛尽快突破1.98米,完成2011年度训练任务,为以后创造更优异的比赛成绩做好准备[1]。
1.1 研究对象 郑幸娟,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1989年3月生,高187厘米,重60公斤,基本比赛情况如下:
2006年长沙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大奖赛打破女子跳高全国青年纪录1.93米;2006年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亚军;2006年多哈亚运会亚军;2009年11届全运会1.95米第1名,并刷新自己的最好成绩;2010年多哈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第5,并以1.94米的成绩打破了全国室内女子跳高纪录。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跳高的文献资料和有关郑幸娟训练和比赛的资料,满足研究需要,使我们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1.2.2 生物力学测量法 对2009年全运会、2010年室内田径锦标和07北京田径锦标赛三场女子跳高比赛进行了三维定点高速录像拍摄。拍摄范围为127m,主光轴高度1.1m,拍摄位置一台为横杆延长线10m,另一台为左后侧20m。两摄像头距离拍摄点为20m。采用日本人体惯性参数模型,并依据人体模型的标准和研究需要选取20个关节点,对跳高过程重点研究,对解析数据通过低滤波法平滑处理,获取所需参数的原始数据指标。
1.2.3 访谈法 对郑幸娟本人及其教练员黄国锦先生进行了多次技战术沟通与交流,并对跳高方面的学者专家、教练及运动员进行访谈,使研究更加接近于运动训练与比赛实际。
1.2.4 现场观察法 对郑幸娟2006-2010年的比赛进行了现场跟踪拍摄,对比赛过程进行了观察记录。
从2007-2010的比赛中的技术表现来看,15届亚运会经过3个多月的准备,冬训前的最后一场正式国际比赛,比赛准备比较充分,目标是冲击1.95米高度,在比赛中1.80米、1.84米、1.88米及1.91米高度都是第一次试跳通过,1.93米第一次收腿轻微触杆试跳失败。为了节省体力选择了免跳,直接试跳1.95米,结果技术变型导致失败,赛后教练员认为如果1.93米高度再跳一次,稳定一下技术,很可能突破1.95米高度,因为1.91米重心最高高度完全可以通过1.95米横杆高度;201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暨第16届亚运会选拔赛中,起跳高度选择了1.88米,她第一跳就轻松越过1.88米的高度、随后又奋力跳出1.91米的成绩,将其他选手甩在后面,此后,郑幸娟又向1.95米的高度连续三次发起冲击,遗憾的是三次都未能过杆,最终以1.91米的成绩夺得金牌;在2009年的全运会和2010年的世界室内锦标赛上都越过1.94米,从1.95米成绩来看,应该没有问题,结果是1.95米三次试跳失败,但三次试跳技术越来越好,第三次起跳技术视频观察比室内赛要好,但由于过杆控制不足,导致起跳腿收腿触杆失败,暴露出技术稳定性和高横杆高度调整适应能力不足问题;日常训练中如果高度升高过快,也容易出现技术变形,造成技术变形的主要原因是对比赛心理控制能力存在不足,进入状态慢,因此,如何克服心理因素是提高比赛成绩的关键。[2]
助跑的任务是为起跳储备良好运动速度,实现神经肌肉组织的最大激活,为开始起跳准备合适的条件。影响助跑效果的两个因素是速度与助跑弧度,助跑速度由步长与步频决定,只有实现个人步频与步长最佳的匹配才能获得最佳助跑速度;背越式跳高分为直线与弧线助跑两部分,弧线助跑与起跳紧密相联系,因此,弧线是助跑效果的综合反映。
2.2.1 步长特征 从三次比赛来看,郑幸娟最后一步平均步长为1.873米,在3-5厘米的范围内变化;倒数第二步平均步长为1.994米,在4-6厘米的范围内变化;倒三步平均步长2.111米,变化范围为11厘米(见表1)。可以看出倒一步与倒二步步长比较稳定,而倒三步步长变化比较大。倒三步是直线向弧线助跑的过渡阶段,助跑技术变化大,是决定助跑效果的重要一步。日常训练与比赛中证实了,如果倒三步左髋部跟进不够,助跑的速度就上不去,从速度变化来看,2.14米的步长合理,因此加强倒三步步长的稳定性是郑幸娟需要加强的助跑技术环节。
与美国女子跳高运动员Acuff成功跳过1.96米的步长相比,郑幸娟最后一步步长大3厘米,倒数二步步长大4厘米,而助跑速度比Acuff快0.15米/秒;大于世界女子优秀运动员步长1.80米,与她们平均6.8米/秒的助跑速度相当,郑幸娟具有大步幅的助跑技术特点。
表1 倒1-3步步长速度指标统计(n=3)
2.2.2 助跑路线特征 由于郑幸娟的最后一步与倒数第二步步长比较稳定,倒三步变化较大,步长的变化与速度变化呈现正相关,需对倒三步的技术进行重点研究。从比赛技术数据来看(见表2),室内赛着地阶段左髋运动速度大于特许赛的运动速度,水平速度快0.135米/秒;水平髋轴角也由11.236°增大到12.312°,说明着地阶段髋部积极摆动,环节转动速度加快,增大了运动幅度。
两大腿最大夹角室内赛比特许赛增大了4.656°,髋轴角速度增大了29.997°/s,髋部水平方向上的快速运动加大倒三步的下肢动作幅度。
步长与过杆技术相关性来看,倒三步髋部向前运动速度与幅度运动越大,过杆技术越好。通过最后三步着地点连线关系来看,郑幸娟倒三步增大主要在垂直横杆平面内的增大,即助跑弧度增大[3]。从运动学原理看,在助跑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助跑弧度,如果要保持身体平衡,身体的内倾角就会增大,助跑弧度的增大有利于加大身体的内倾,从两次比赛的技术指标来看,室内赛的倒三步助跑速度大于特许赛,并且由于髋部的快速相向运动加大步幅,增大了运动弧度,同时躯干内倾角由北京特许赛的82.103°缩小到79.231°,增大2.762°的内倾角,是室内赛成绩比特许赛好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倒三步是以垂直横杆面方向上为主的运动,这种髋带下肢的积极摆动也使下肢运动超越躯干后倾,这种被动后倾在起跳时转化为躯干的内倾,因此倒三步运动对身体有重要影响。
表2 倒三步技术指标统计
在跳1.95m以上的高度时,世界优秀运动员在助跑时平均躯干内倾角为76.21°,而郑幸娟的最大内倾角仅仅79°,所以,在训练中应该加大助跑弧度,提高躯干内倾角,改进助跑技术。
郑幸娟的助跑肩轴与髋轴的夹角为73.234°± 4.472°,可以看出肩轴与髋轴的相对运动幅度较大,但反映实际运动幅度的水平髋轴角仅12.312°,这是由于不正确的本体感觉导致倒一步左肩过于向后扭转,形成了特别大肩轴角(151.234°±13.137°),这种动作姿势感觉与身体内倾有相似性,但并没有出现因下肢超越躯干形成的身体内倾,这种身体姿势不但不利于形成适当的身体内倾,而且限制了髋部向前运动的速度与幅度,影响助跑速度,应该改变这种错误的运动技术观念,建立正确的身体内倾技术观。
起跳是跳高关键技术,运动员把助跑中获得的水平速度通过起跳时起跳腿对地面施加力的作用而转化为垂直速度的能力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
表3 郑幸娟起跳技术指标统计
起跳时身体包含两个“倾斜”角度:即后仰和内倾。身体的内倾是正确的弧线助跑的结果,身体内倾不仅能使身体获得旋转过杆的动量,而且能使运动员的重心垂直向上起跳。
从郑幸娟身体内倾变化来看,锦标赛中着地为76.263°,离地为91.109°,角度变化为14.846°,室内赛起跳过程躯干倾角变化为16.498°,特许赛起跳过程内倾角变化为15.031°,室内赛与特许赛中躯干的倾角运动范围都大于锦标赛躯干倾角,旋转速度加快,可见特许赛与室内赛起跳能力提高了。但是从离地时躯干倾角来看,室内赛与特许赛离地时躯干过早的后倒影响了腾起高度,离地时重心腾起角二者都小于锦标赛时的39.8°。起跳能力的提高与摆动腿的摆动速度提高有密切关系,特许赛与室内赛摆动腿的摆动角速度与锦标赛相比明显提高(见表3),也是室内赛助跑速度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创造1.92米高度成绩的技术基础。从特许赛起跳离地时身体姿势来看,她起跳技术比室内赛有提高,但不如全国锦标赛的起跳技术,与特许赛在助跑中身体内倾大有关系,需要进一步改进起跳技术。提高着地时身体内倾角是改进技术的关键,而郑幸娟在冬训中速度素质有了提高,具备了提高助跑速度的能力,如何将专项素质转化为整体的专项能力是技术训练的关键,也是其潜力所在。
表4 郑幸娟起跳运动学指标统计
三场比赛着地角基本上没有差异,但是着地时腰髋为核心的神经肌肉的动员程度有很大差异,从髋角可以看出,锦标赛时着地髋角为143.064°,明显大于室内赛和特许赛的髋角,这是因为锦标赛时左右髋的跟进速度快,尤其是左髋着地时带动左侧下肢积极下摆着地,提前动员了其周围的神经肌肉组织,使起跳腿着地速度加快。这种运动技术动作的形成也与较大的空中动作幅度直接相关,从表3可看出,在全国锦标赛的比赛中,着地时着地髋的积极摆动,增大了左右大腿的夹角,为起跳时摆动腿的摆动创造了最大空间,增强了起跳效果。[4]
跳高的过杆技术与起跳技术密切相关,一方面是对起跳技术的延续,因为起跳过程中的转动是由角动量产生。起跳时产生绕横轴和纵轴的角动量,使人体产生向前、向侧方向的运动,挺胸的角动量绕横杆方向的运动形成过杆。摆臂和摆腿过大影响前转,需缩小力臂。
图1 过杆技术图片
从杆上技术来看(见图1),郑幸娟在过杆前“放腿”不够,“背弓”小,过杆时头部后仰不足。从人体生理学状态反射的机理来看,头部后仰,躯干前部肌肉群容易放松,有利于放腿形成“背弓”技术,提高躯干的几何空间,减小了空气阻力。从表4可见,躯干过杆后,前部肌肉群的牵张反射可提高收腿过杆速度。郑幸娟由于过杆时放腿不够和头部下潜不够,而且往往过早低头,导致躯干过直,转动惯量增大,影响了过杆的速度,全国锦标赛和特许赛都出现脚跟触杆的现象。
过杆速度一方面与身体姿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水平速度有关,较高的水平速度也有利于缩短过杆时间,从郑幸娟的过杆技术表现来看,她的向前性差,往往直接倒向横杆,这与她助跑弧度大有关系,由于助跑弧度大,起跳过程中起跳用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速度损失增大,影响了向前的运动速度,应该适当加大助跑弧度,提高过杆速度。
室内赛的速度指标可以看出,垂直速度为3.982米,比全国锦标赛和特许赛慢0.3米/秒,但是,水平速度快0.1米/秒,达到4.058米/秒,身体重心高度却达到了最高2.009米(见表4),但是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水平速度不足,因此,应该增大助跑弧度,提高水平过杆速度,增强放腿意识。
(1)比赛达到一定高度时,由于心理原因导致对比赛控制能力不足,技术形变大,因加强心理训练,提高自信心。
(2)助跑中倒三步步长变化大,助跑弧度小,身体内倾不够,肩轴扭转过大,影响下肢运动,不能有效将助跑速度转化为垂直起跳速度。
(3)适当增大助跑弧度,加大助跑时的身体内倾,提高过杆放腿意识,加大过杆收腿速度。
(4)起跳着地内倾小,水平速度损失大,旋转动量小,应提高起跳中摆动腿的摆动能力。
(5)过杆技术动作连贯,但过杆后头后仰不够,增大了转动惯量,减小了过杆速度。
[1]陆爱云译审.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2]Dapena,J.The rotation over the bar in the Fosbury-flop high jump[J].Track coach,1995(2):132;4201-4210.
[3]许延威.对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周中革不同时期的技术比较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4):554-556.
[4]林明.“合三为一”与“摆跳”——现代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的动力学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1):140-143.
Diagnostic Analysis of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Breakthroughs of Zheng Xingjuan,a Woman High Jumper
QIU Xian-rong et al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Hubei China 430079)
With the Chinese elite woman high-jumper ZhengXingJuan as the study object,the paper,by using biomechanical testing methods,makes a study of her technique features,with the result indicating her defects at a certain height,such as insufficient psychological control ability,obvious technique deformation,insufficient radian in run-up,inadequate inward inclination,too exaggerated shoulder axis twisting,timid inward inclination on takeoff,loss of horizontal speed and weak rotating momentum.The analysis brings about the suggestions of suitable enlargement of run-up radian,strengthening the body inward inclination,increasing the horizontal speed of take-off and improving the sense of clearing amcebar.
Zheng Xingjuan,women's high jump,techniques and tactics
G823.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1)09-0029-04
G823.1
A
1001-9154(2011)09-0029-04
国家体育总局备战2012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
邱先蓉(1972-),女,湖北荆洲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学。
2011-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