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现状反思

2011-01-05 13:45:46瞿惠芳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骨干体育教师技能

瞿惠芳,蒋 荣

(1.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体育教学部,江苏 南京 210013;

2.江苏盐城师范体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现状反思

瞿惠芳1,蒋 荣2

(1.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体育教学部,江苏 南京 210013;

2.江苏盐城师范体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对培养骨干体育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分析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的方式以及实施要求,旨在为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

在我国高等教育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骨干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关键问题之一。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富有创造力的体育骨干教师队伍更是创办一流大学所具备的重要条件。因此,构建多元化的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进高校骨干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跨越,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

1 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1.1 目标不清晰

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工作主要依赖于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现已由本科层次向硕士、博士研究生方向发展。由于各层次体育专业教育培养模式目标的不一致,设计各层次专业教育计划中缺少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导致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群体对高校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掌握与应用能力不够,容易将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混为一谈,结果造成高校骨干体育教师职业培养模式目标不清晰,处于“混钝”的状态。随着《高校普通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全面推进,要求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着眼于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促进体育教师成为复合型人才。体育教师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时效观念和市场经济观念,要具有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1]。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师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素养教育、社会职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所不可缺少的品质。

1.2 导向不正确

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总体上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要高于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教师;但在学历层次与综合知识素养上后者要高于前者,主要体现在计算机与外语等方面。两者在体育专业技能与专业情意上存在较大差异,分析其深层次的缘由可能与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过程中,怱略了对体育教师职业能力与专业化的本质要求,以致高校骨干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由注重组织体育教学能力转向注重提升学历与体育科研,这是由于高校对教师评价偏重科研十分相关,这一导向不利于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

1.3 内容不完整

体育课程教学实践是把运动学习目标作为重点,贯彻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作为主线,实施体育教学内容作为核心。而在现行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过程中,比较偏重于传授体育科学知识与科研方法,轻视体育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把握。这与高校管理者客观上降低体育课程教学地位与作用有关。体育课堂教学是完成体育课程教学任务的主要方式,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路径。因此,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培养骨干体育教师的实践能力。体育教师要创新教学设计理念,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紧密得体、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语言要准确流畅、多媒体教学要使用得当,将教师的教学与大学生的运动学习相互结合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活动过程。可见,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关键目标是通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追求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效益。

1.4 结构不合理

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应该是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结合。静态表现的是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组织的规范性;动态表现的培养内容与培养方法的多元化。然而,现行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并没有全盘考虑个体差异、培训内容与方式的差异,随意性与盲目性不断地增加,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结构优化的培养模式。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形成意味着一个专业化培养系统的更新与改变,也就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将培养过程设计、培养方法的选用以及评价方法的选定统合起来,组成一个全新的教育过程。因此,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如果只有某一局部的改变没有整体的优化,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培养模式的整体功能与效益[2]。

2 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反思

现行高校骨干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偏离了促进与引导教师注重体育课程教学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能力的轨道。因此,高校骨干体育教师的培养应回归“体育实践本体”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以实现提升体育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目标。

2.1 运动实践型模式

实践型模式是骨干体育教师培养的最佳方式之一。这种模式有目的地把学习与掌握各项运动技术与技能作为有效的培训手段。这种模式的培训程序是:运动学习培训目标定向→参与性运动实践→自主掌握运动教材教法→体育专业教学技能迁移(见表1)。运动学习培训目标定向是明确掌握各项运动技术与技能的程度,提高体育课程组织教学能力。参与性运动实践是在培训者指导下进行运动实践技能的尝试性练习,通过各项运动技能训练,促进骨干教师学习与掌握某一运动项目技能的技术原理、教学程序及其具体手段,并能做出正确的示范动作。自主掌握运动教材教法是受培训者在已掌握运动技术与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地、有创新地选择各种专门性、诱导性或辅助性的各种运动练习,促进骨干体育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与应用各项运动操作技能与组织技能。体育专业教学技能迁移是骨干体育教师能够将各种运动技术技能教法举一反三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展现骨干体育教师能整个行为技能的程序步骤不再需要通过思考来完成,学习者此时进入了熟练掌握阶段[3]。这种以运动实践为主的培训模式适用于各项运动学练实践的培训。其培训优势是将复杂的运动技术技能学练过程被简化了,骨干体育教师通过运动学练实践缩短了从模仿运动实践操作向独立运动操作过程转化的时空距离。

表1 运动实践型模式范例

2.2 情境体验型模式

情境体验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体育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的一种培养骨干体育教师的模式(见表2)。现代心理学表明,运动认识活动是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组成的,是运动学习认知活动与实践情感活动的统一。骨干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力求最大限度的调动体育教师无意识活动的运动潜能,是学习者在思想高度集中、技能自动化、身心完全放松的状态下从事体育学习活动。该培训模式的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展示问题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体育教师要设计运动学习问题,组织学习者在问题情境中共同商讨,解决技能问题;在活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启发性的思维与总结,使学习者体验运动学习情境所蕴含的寓意,并从思维活动中正确认识各种运动学习问题,以期在运动情感上和学练认知上同时有所获益。应采取下述策略:情境设计策略。即采取展现生活、演示体模、体育音乐、运动图画、语言描述等手段,把学习者带入特设的运动学习情境,使其具有情境中的特定角色;教学设计策略。即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力求使情境中的形象鲜明,动作准确、熟练优美,问题逼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激发起积极的运动实践体验,并加深对学习体育内容的理解。

表2 情境体验型模式范例

2.3 研究型模式

研究型模式是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中心,要求学习者在体育教师指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基本操作模式是: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拟定计划→验证假设→总结提高。这种模式可以引导学习者运用创造思维去获得运动体验的知识,培养学习者发现体育学习中的问题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者对运动技术、技能积极探究的态度,逐步形成探究性学练的运动技巧。这种培训模式理论借鉴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吸收了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和布鲁纳的“发现法”的教学原理,强调“体育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4]。这种研究型模式特别适用于参与关于体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的培训,因为它要求体育教师提供的素材必须是结构式的、发现式的,在体育学习过程必须要具备探究性的高级思维活动。本模式要求体育教师掌握学生的认知的规律,并结合体育资源实际安排教学内容,熟悉探究性学习需要的条件:如便于操作的教具、场地、器材、模型、挂图等。并且需要较多的研究时间,以选项班体育组织形式来完成研究型模式的培训,例证见表3。

表3 羽毛球进攻技术研究型模式范例

2.4 技术型模式

技术型模式即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体育音像教材以及视频体育类内容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教学的进度,针对不同学生的因材施教,特别是多媒体教材可以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如模型、图片、动画等,通过视觉形象展现规范的技术动作,使学生耳闻目睹,既了解动作原理又能将动作要领铭记于心,再加上老师指导动作,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运动技术。所以,在现代体育教学中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力是每位体育教师必备的。教师必须能利用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它各种教学设备、资源,在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体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课堂乃至整个学校变成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场所。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技能,以适应现代素质教育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表4 技术型模式范例

3 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

3.1 內容性

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目标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使每一位体育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形成合理的结构,并具有较强的教学迁移能力和高尚的师德品德。主要内容包括:深入持久地开展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教书育人的观念教育,帮助体育教师形成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教学观;开展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讨,强化基本技术技能训练,推进体育教师优化教学方法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激励和管理机制,规范体育教师的教育行为,促进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教学课程改革中去。

3.2 校本性

校本培训就是为了满足学校和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目标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形式。校本培训的主要特点是针对学校和体育教师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以其具体的实践为落脚点;根据学校具体的情况变动进行设计,在内容上,把学校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未来问题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既可以是经验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案例分析、问题讨论、行动研究;把学校整体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有助于优化体育教师专业的发展。校本培训的具体培训目标是本校的实际需要,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中心,着眼于体育教材、教法、管理、师生关系。高校要设有专门负责教师培训的机构,制定周密详细的培训计划,而且需要一批骨干教师指导和一定的器材设备和经费支持[5]。校本培训资格认定的高校要与培训机构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要加强与同类学校的联系和交流,进入教师网络培训的信息网络体系。

3.3 研究性

研究性是指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要突显对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针对体育课程教学研究中的突出问题,如不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运动教材教法的选择、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升等。要将体育课程中应用自主性学练、合作性学练与研究性学练作为“突破点”,积极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及时把体育课程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培训内容。采用“边培训、边实践、边研究”的方式,切实、及时解决大学生体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深入地进行大学生运动兴趣调查,切合实际地选择与设计体育教学研究课题,通过体育教学课题研究引导培训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达到以体育课程教学研究引导培训,以培训促进体育教学研究的宽度与广度。

3.4 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对高校体育教师实施的跨体育学科、跨校际、跨类别的综合性培训。这是主动适应《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为了培养与造就创新型体育人才而采用的系统培训。跨学科组合培训主要针对体育教师教育与文化素养偏窄、科研综合能力不强、专业知识缺乏的弱点构建的[6]。综合性的培训内容包括运动实践课程和教育理论课程,以体育组织教学能力培养为主体,开设多学科的选修课程为辅。其主要形式是让高校的骨干体育教师接受以“实践→理论→实践”为主要的培训,深入、合作研讨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学会与掌握制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并付诸于体育教学实践过程。

4 结语

高校骨干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从注重学识与科研重新回归到提高体育教学实践能力之本,是对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本质理解与实践的有力检验。因此,加强高校骨干体育教师的培养既要系统全面,更应该有侧重点,要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成为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之“大师”,促进其在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张耀光.初探培养跨世纪人才体育教师因具备的能力[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3):72-74.

[2]谈体育教师的智能结构[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2):104-105.

[3]何萍.体育教师智能结构探析[J].丹东师专学报,2000 (8):66-67.

[4]石中英.准备成为一名卓越的教师[J].中国教师,2008 (23):5-6.

[5]刘剑玲.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观照[J].课程·教材·教法,2005(1):67-74.

[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Training Mode of Core P.E.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Reflection

QU Hui-fang1,Jiang Rong2
(1.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Nanjing Jiangsu China 210013
2.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Yancheng Jiangsu China 224002)

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there appear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ining of cor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r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training mode,the paper suggests some measures and their enforcement requirements in terms of the teachers'training mode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r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training mode

G807.4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1)09-0081-04

G807.4

A

1001-9154(2011)09-0081-04

瞿惠芳(1961-),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及训练。

2011-07-19

猜你喜欢
骨干体育教师技能
高级技能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当代水产(2019年11期)2019-12-23 09:02:54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骨干风采展示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关于组建“一线话题”骨干队伍的通知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