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英俄德六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专业化比较研究

2011-12-07 02:23:03郝晓岑李鸿江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专业化导师研究生

郝晓岑,李鸿江,尹 军,李 山

(1.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2.西安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中美日英俄德六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专业化比较研究

郝晓岑1,李鸿江1,尹 军1,李 山2

(1.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2.西安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对中、美、日、英、俄、德六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专业化模式和路径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我国已初步形成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培训体系,但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专业化面临着完善导师监督机制、提升导师职业素养、完善导师教育发展体系以及强化体育学科“产学研”三方结合等问题。

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专业化

在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已初具规模,数量从1998年的833人发展到2008年近1万人。随着体育学科研究生的扩招,体育学科硕士生、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导师的业务水平、能力结构以及个人发展等因素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在国外,体育学科依托先进的高等教育平台,利用多种学科交叉互补的优势,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各自特色鲜明、专业门类齐全、学位体系完备的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不同国家在教研、管理、发展等方面对研究生导师提出了各自的要求和标准,并从制度层面保证了研究生导师专业化水平。美、俄、德、英、日五国是国际上公认的体育强国、教育大国,本研究将对这五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准入、培养等先进经验进行梳理,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为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和改进方向。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与比较分析法,对中、美、日、英、俄、德六国的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专业化问题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六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的准入制度

中、美、日、英、俄、德六国在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的管理上均采用严格的教师资格证制度,教师资格证制度大大加快了体育学科导师的专业化进程。同时,各国又在教师资格准入方面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

中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产生于1951年的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产生于1985年的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从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产生之日起,政府和高校就十分重视这一领域导师的准入和培养,选择博学善教、品行出众的教师为导师。随着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完善,导师制也逐渐成为体育学科研究生学习的主要模式。在导师的遴选与聘任方面有诸多规定:在时间上实行1聘2届4年,以有利于导师队伍的新陈代谢。在资格审定上,博士生导师比硕士生导师有更高的要求,在1981年《学位条例》实施后博士生导师资格的审定主要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控制。此后随着学位制度的完善,1995年后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都采用学位授予单位自行审定后由省级学位委员会审批的方式。中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选聘和监督阶段,选聘十分严格,但监督却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而形成了事实上的导师终身制。终身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体育学科导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美国的教师资格制度是全世界最完善的。体育学科教师要获得资格证书一般要参加3个阶段的体系测试:职前测试(入学鉴定),通过者可取得接受教师教育培训资格;学科测试(初任资格鉴定),通过者可取得为期1年的教育实习机会;课堂行为评价(续任资格鉴定),通过者可换发教师资格证书。测试内容丰富,测试形式多样[1]。已经获得教师资格证的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的任期并非终身,而是分短期、专业(5年左右)、长期(现已逐步被取消,仅限于有突出教学成绩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可以申请长期教师证书)和临时4种形式。在美国,助教同样有资格带研究生,副教授同样有资格带博士生,而教授也可能什么研究生也没有,这主要取决于导师的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这也决定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方式,他们之间扮演着“老板”和“雇员”的角色,课题、项目(经费)本身在一定程度对导师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起着促进作用。

在日本,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的另一个身份便是公务员,作为公务员的教师宣誓要为教育服务,并禁止参加有失教师信用的和有争议的活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这一认识早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先见之明也使日本教师专业化运动走在了世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前列,教师的专业素质堪称世界一流。日本教师专业化,除了具有严格的制度化、法律化外,教师的养成制度、聘任制度、研修制度、定期流动制度、评价制度也为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础性和推动性的保障。日本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在聘任制度上具有聘用考核形式多样;选拔标准多元的特点。日本的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为10年,要在有效期内完成资格更新才能获得有效期的更新。

英国是实行导师制最早的国家,早在19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英国的高等学校没有单一的体育大学或体育学院,体育专业研究生多在大学里的体育系或体育科研机构培养。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要成为合格教师,就必须满足英国“政府教师职业标准”,获取“合格教师资格(QTS)”。英国实行单一的教师资格证书,无学校种类和学科区分,教师任用时审查依据为大学所学专业和所教科目的教学能力。

俄罗斯原联邦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了《高等职业国家教育标准》,颁布了41个培养5年制专家级教师的标准,其中包括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的标准。2000年4月颁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称为第2代国家教育标准,确定了师范教育培养学士和硕士的7个方向,以及30个专业的5年制专家级教师培养标准,还第一次制订了59个专业的“补充教育”标准,提出严格限制每位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和校外学位申请者不超过5人。体育学科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有一名博士或教授作为导师。对于那些运用交叉学科完成论文研究的研究生,学校允许有两位导师,或者一位导师和一位学术顾问,且两人中可以有一位是副博士。

高水平的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队伍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在德国,只有学术性大学的教授才能指导博士生,而要取得教授的资格,除了必须取得博士学位以外,还必须通过教授备选资格考试。具体地说,从取得博士学位可以担任助理讲师开始,以后沿着高级助理讲师、有领导责任的助理讲师,一步步升到讲师,但要升教授必须在担任助理讲师或讲师工作的同时,花4-6年的时间完成教授备选资格论文,并通过专业教授委员会组织的答辩方可取得教授资格,进而被某所大学聘为教授。

2.2 六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的培养模式

导师和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两个重要要素,目前大多数的研究基于教育对象将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学徒式、专业式和协作式3类,基于导师进行分类的研究较少。随着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入,各国根据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人数和职责的不同,将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单一导师制、一主多辅导师制和联合导师制。

单一导师制起源于德国,即教授自治的学徒式培养体制。在德国,学校层面没有专门的研究生管理机构,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只设博士一级,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只设一名导师,导师有着绝对的权威,被称为“博士之父”。德国体育学科博士生培养既没有课程设置,也没有学分要求,学生在科研中是导师的助手,其科研论文往往是导师科研课题的组成部分。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除了学术上的指导,更主要的还有思想品德、人格修养上的引导与熏陶,这些都十分有利于体育学科博士生科学精神和良好治学态度的形成。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起源于美国。这是因为学徒作坊式的培养体制无法满足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单纯强调科研、缺乏课程教学的培养模式也不符合美国的教育传统。美国的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制主要采用导师负责与集体指导的形式,这一模式既满足了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大量需要,同时也为体育硕士、博士研究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引进了德国的讲座制和美国的研究生院制,创建了美国式的研究生院,同时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即联合导师制。联合导师制注重研究生实际应用能力、研究和解决与体育相关的政府部门和社会部门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分为以大学为主体和以企业研究所为主体两种类型。以大学为主体就是企业委托大学培养体育学科方面的研究生,并派相关人员进入大学进行课程讲授,并为大学提供资助和科研服务;以企业研究所为主体是企业招收体育学科方面的研究生,由高级专家指导任教,并聘请相关教授授课,给予指导。

随着世界各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不断深入,上述三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出现融合趋势,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呈现出优势互补的特点。

2.3 六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的自我发展与职后培训体系

当前我国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已初步形成以“培训机构本位”、“研训一体”、“高校本位”、“在职学校本位”和“教师本位”为特征的5种比较稳定又相互补充的模式。[2]培训内容主要为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教育、跨学科理论知识的教育以及教育技术的培训。但作为体育专业的研究生导师职后培训,目前缺乏适合教师自身专业的继续教育。

1986年,美国的卡耐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明日之教师》2个报告,强调确立教师的专业地位、培养教师达到专业化的标准,进而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美国霍姆斯小组提出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简称为PDS),并逐渐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大学要求每位研究生导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提高专业水平,实现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3]。美国教育部门、教师教育协会、教育机构或组织要求导师必须参加一些学习、研究组织,成为其会员[4]。模拟教学、教学讲座和讨论、教学咨询、教学档案袋、教师发展工作坊、教学改革实验资助,收集学生对教师反映的意见等是普遍采取的形式[5],其中学习型组织和团队学习最为典型。

日本对教师的专业化培养非常重视。19世纪70年代,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通过的《确实保证教员的培养和地位提高的施策》指出:教师职业本来就需要极高的专门性,必须具备对教育宗旨和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深刻理解;对学科内容有专门的知识并对教育效果有实践的指导能力;还要求有高度的素质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一切能力和素质并非在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就能全面培养出来,必须通过教师的在职进修途径来补充和强化。日本体育学科研究生教师教育体系由教师养成——任用——研修3个阶段构成,从而使教师职前、职后教育连续化。[6]同时,教师的定期流动制度、评价制度作为对这一体系的接续和补充,使导师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教师素养得以提升。

在英国,教师教育改革正力图摆脱传统的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相互脱节的局面,从职前与职后教育一体化的角度推出了教师职业“入职简介”制。“入职简介”记录有合格教师的标准、达到所需标准已接受的训练和学生的优缺点等。上世纪80年代末英国建立了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校本培训模式,1998年教育与就业部颁布了新的教师教育专业性认可标准“教师教育课程要求”,2002年英国教育标准局与英国教师培训署颁布了入职教师与在职教师的训练标准。2004年开始实行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计划要求确定全国统一的职业和专业标准,在专业发展和人力资源上给学校提供清晰、优质的指导;监控专业发展的质量和覆盖面;适当调整教师专业发展特别项目。[7]教师专业化的模式主要有2种:能力模式和反思性实践模式。

俄罗斯注重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的职业培训和业务提高。在教育发展纲要和《连续师范教育体系2001-2010年发展规划》中都强调要加大对高校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教育从最初的单纯师范教育扩展为职前训练与招生、高师院校的体育专业教育以及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在职进修再培训一体化。体育师范专业在适应社会变革、满足市场经济需求方面正逐步走出原来的几乎封闭和垄断的培养格局。在对体育学研究生导师专业化的评价上,俄罗斯改变了教师自己评价教学质量的状况,国家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了合理的评估体系,规定了体育学研究生导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习惯、知识和个性品质,以及他们的最低学历水平等。在教学环节,体育学研究生导师还需在教学考评中获得较高的学生满意率,在晋升环节,研究生导师职务晋升也要有相应的教学年限限制,具有体育学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授、副教授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及教学、科研经验,而且论文或著作达到较高的水平。也就是说,在体育学研究生导师专业化评价中,俄罗斯十分注重教学、科研能力以及个性品质和知识结构等。

德国是世界上率先建立起包括职前和在职的专业化教师教育制度的国家,有效地确保了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形成。2001年11月29日,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教师论坛建议书》,其中指出,师资专业素质的提升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建议应该强化教育学科、专门学科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强化专业发展机制,以适应时代的需求。[8]从对教师的培训形式看,德国实施了逐级培训的网络模式[9]。

3 五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专业化特征与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当前世界各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正和各学科研究生导师一样,呈现出一些基本的特征,一是有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二是有专门的教师专业发展组织;三是专业发展呈现职前职后一体化。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专业化面临着完善导师监督机制、加强导师职业素养提升、完善导师教育发展体系以及强化体育学科“产学研”三方结合等方面亟待改善的问题。

3.1 完善与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资格准入制度相配套的导师监督机制

当前,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已成为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基本通行证,大部分国家纷纷采用这一制度。我国对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的管理与监督基于两个基本的准入制度,一是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另一个就是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审定。这两个门槛的设定对于吸纳学识渊博、道德素养高的人员进入研究生导师队伍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美、日、英、俄、德五国相比,我国的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在任期内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具有导师资质的教师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导师的优胜劣汰和自我成长,也不利于体育学科的发展。

3.2 加强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导师职业素养的提升

在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作为专家、艺术家、研究者、学者的特征日趋明显,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他不仅要精通体育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体育教师职业的道德水准,形成现代体育教师的职业人格。[10]“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在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成长过程中,尤其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和优秀人格的塑造,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后备人才。

3.3 完善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的教育发展体系,促进导师的专业化发展

当前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的教育仍停留在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相分离、重职前教育轻职后培训的的传统模式。这不利于导师专业化发展的连续性、一体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要求。[11]同时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或重复雷同,或相互脱节,缺乏科学的导师教育发展培养体系,不利于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化发展。

3.4 完善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的社会培养机制,实现“产学研”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世界上很多著名的体育研究院所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非常重视科研与训练的紧密结合。如俄罗斯体育大学的科研工作具有明显的社会化、市场化特征,他们直接为运动队、教练员提供科技咨询和辅助工作。[12]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除了在科研院所担任教育者,同时还是全民健身的社区指导员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者[13],一些导师还积极参与奥运攻关等项目的研究,为研究生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机会。但由于我国尚未形成“产学研”的培养体系,再加上仍有相当多的导师缺乏项目、缺乏经费,体育学科研究生在研究期间难以接触到实践活动,闭门造车,缺乏解决问题的真才实学,影响了体育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 结论

(1)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与其他学科导师一样,是高等学校、体育研究院所不可或缺的教育教师队伍,他们是高等院校或研究院所中指导学生对体育相关领域进行学习、进修、或撰写学术论文的教师或科研人员,他们与学生的关系密切,担负着促进学生学业和生活成长的双重任务。

(2)各国在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的管理上均采用严格的教师资格证制度,教师资格证制度大大加快了体育学科导师的专业化进程。同时,各国又在教师资格准入方面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

(3)根据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人数和职责的不同,可将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单一导师制、一主多辅导师制和联合导师制。同时这3种培养模式出现融合趋势,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呈现出优势互补的特点。

(4)各国逐渐形成了融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为一体的体育教师教育机制,这已经成为新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趋势,但作为体育专业的研究生导师职后培训,目前缺乏适合教师自身专业的继续教育。

(5)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专业化面临着完善导师监督机制、加强导师职业素养提升、完善导师教育发展体系以及强化体育学科“产学研”三方结合等方面亟待改善的问题。

[1]程家福,金林祥.美国普瑞克西斯考试体系对我国教师资格认定的借鉴[J].现代教育论丛,2008(5).

[2]董国永.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现状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3).

[3]LindaDarling-Hammond,Professional Developmeng Schools: Schools for Developing a Profession Edited by Linda Darling-Hammond[M].NY: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5:50.

[4]Timothy Reynolds,Leslie Demurral and Gary L.Whitt.Learning from Organizations:Mobilizing and Sustaining Teacher Change.The Educational Forum[J].Winter 2006,70(2):123-133.

[5]潘懋元.大学教师发展论[A].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厦门:2006.

[6]张宏,王洪玲.日本教师专业化制度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6(33).

[7]刘健智,李兰.近十年来美英法日澳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J].中国高教研究,2010(9).

[8]祝怀新,潘慧萍.德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探析[J].比较教育研,2004(10).

[9]Milotich,U.E.Teachers and Teaching Profession In Germany[M].Case Study Findings.Washington,D.C:U.S:Department

[10]宋会君.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11]宋会君.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12]郝晓岑,尹军.中、美、日、英、俄、德等国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J].体育学刊,2010(4).

[13]王家宏.21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35.

Comparative Study of Sports Post-graduate Tutors'Professionalization between China,America,Japan,England,Russia and Germany

HAO Xiao-cen et al
(Capital Univwe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China 100191)

By means of literature data,questionnair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the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ode of sports discipline graduate tutors'professionalization between America,Japan,Britain,Russia and Germany,pointing out that China has basically formed the training mode of sports graduate tutors'pre-service,induction and in-service education,but the tutors'professionalization is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of perfecting tutorsupervision mechanism,promoting the tutors'professional quality,perfecting the tutors'education development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discipline's education and research.

sports discipline,graduate students,tutors'professionalization

G807.0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1)09-0069-05

G807.01

A

1001-9154(2011)09-0069-05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BLA070018)。

郝晓岑(1974-),女,陕西绥德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学。

2011-07-21

猜你喜欢
专业化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26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30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新闻传播(2015年6期)2015-07-18 11:13:15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