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庆华,王政
(1.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2.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反思与文化自觉
曹庆华1,王政2*
(1.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2.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文化发展理论和文化自觉理论对中国武术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入奥”的目标追求,显然是不明智的做法;中国武术追求“体育化”和“竞技化”的发展,导致了“神秘”的中国武术由于单一化的“体育目标”追求而变得直白和裸露,缺少了文化的神秘性。进而对于中国武术未来发展提出: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强化武术发展的“中国性”发展策略。
中国武术;发展;文化反思;文化自觉
“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来讲,现在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殊性,则表现在中国武术的发展正走进了一个新的历史拐点”[1]。这个拐点最大特征则表现在,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的追求仍在进行,但的确已经失去了一次最佳的机遇;现代竞技武术的改革正处于歧路彷徨的境遇中,求“西化”还是“回归本体”我们的确很难抉择;传统武术习练人群数量不断萎缩,传统武术的当代流失已经难以把控;学校武术的全面推进,也让人感到力不从心。中国武术发展的现状着实面临着许多问题,尽管学者已经提出了“大武术观”的发展策略,但环视当下的中国武术发展应该说还没有摆脱“问题时代”的困惑。因此,对于中国武术发展进行必要的文化“反思”和“批判”,应该成为学者的责任和义务。“反思”与“批判”并不是要对60多年来的武术发展进行全面的否定和遗弃,而是希望通过“反思”与“批判”找到更加有利于中国武术健康发展的阳光大道。
“中华武术申奥,尽管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却一波三折,结果大失所望,仅被确定为2008年奥运会的特设项目”[2]。“尽管这一结果标志着武术的奥运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武术未能成为2008年奥运会正式竞赛项目的事实以及武术申奥的艰辛历程,表明武术‘进奥’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3]基于此,“北京奥运会之后,人们开始更多地反思武术近一个世纪的改良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竞技武术的发展,反思武术发展过程中的得失”[4]问题。
中国武术“申奥”的发端,应该说是萌发在1988年的韩国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基础上的。当我们发现奥运会中已经存在着两个亚洲国家的运动项目成为“奥运会项目”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开始探究和实践着将中国武术竭尽全力的“推进奥运会”的理想和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和目标”,也因此开始了中华武术的全面奥运化改良和努力。毋庸置疑,这样的理想和目标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值得赞誉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和躬身探究中国武术与柔道、跆拳道之间的不可类比性,更没有深入研究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之间融合的可能性与不可兼容性的问题。我们只是一厢情愿的在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中找寻着并非奥运会需要的理路,导致了“我们过分地看重和追求中华武术成为奥运会项目的结果。因而在对中华武术的运动形式和技术规范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中,刻意迎合、舍本逐末,做出了较大的让步;在对中华武术的竞赛体制和评判标准进行脱胎换骨的革新中,邯郸学步、舍己从人,做出了较多的妥协。[2]”
众所周知,柔道、跆拳道尽管都是亚洲国家的运动项目,尽管都与中华武术有着不解的文化脉络,但我们却忽视了柔道、跆拳道两个项目的个体性凸显,而中华武术的繁杂性问题却是柔道、跆拳道所无法比拟的。正如,卢元镇教授所指出的“中国武术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丛体。我们称它为‘文化丛体’,是因为它亦多个触角与哲学、军事、教育、医学、养生、竞技、娱乐、休闲、民俗等相关联,具有跨领域、跨学科、跨人群的性质,它不仅仅属于体育。”[5]中华武术内存的繁杂性文化结构,也就导致了我们在追求武术“申奥”过程中项目化选择的难度是超乎想象的。
反观奥林匹克运动会所选择的运动项目,我们就会发现:在西方体育的结构中,尽管奥运会是一个庞大的运动丛体,但其运动丛中的运动项目的个体之间往往是孤立的、简单的,也是个性凸显的。因为这些项目本身就是单一化的,项目与项目之间往往是没有内在联系的。另一方面,尽管奥运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不仅仅是属于体育的”,但它所触角到的文化理念、文化结构、政治信仰等,与中国武术所触及到的文化理念、文化结构、政治信仰等,应该是近乎完全的风马牛不相及。奥林匹克运动尽管它在不断地高扬和携带着世界性的普世价值行走于世界各地,但它都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彻头彻尾的“西方文化语境下”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追求。两个不同价值观念建构起来的“文化丛体”是很难兼容的,这一点在文化学研究中早已成为定论的公理。
“武术就是武术,作为一项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作为一个与奥林匹克运动并驾齐驱的文化系统,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也有着许多优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丰富文化内涵。”[6]因此,中华武术要想世界化,进入奥运会并不是唯一的一条通道。追求中国武术文化价值最大化地被世界接纳和认可,也许才是我们武术世界化的终极目标。所以,按照西方文化语境下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追求来改良中国武术,并使其“项目化”,显然是不明智的。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只有做好中华武术文化全面世界化基础上的武术“奥运化”,才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如果我们坚信“武术进入奥运会不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唯一目的和追求”的理论预设是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反思中国武术的“体育化”之路,究竟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同时,我们还应该围绕着中国武术发展的核心动力来选择我们的发展理路。这个理路是围绕着“文化推介”来展开,还是围绕着“体育运动”的推介来实现。基于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而言,文化的推介和传播应该成为中国武术发展的重中之重的目标追求。武术“体育化”的推介、“运动化”的发展只能是建立在满足文化推介和传播基础之上的实施手段和方法。
基于此,我们就应该“思考”、“反省”,甚至“批判”在所谓的“奥运模式”下的中国武术极度“体育化”、“竞技化”改造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有学者指出,“在西方竞技体育理念驱使下,被完全的体育化,被极力的竞技化之后的武术还是中国武术吗?”[7]
这种所谓的“体育化”、“竞技化”的中国武术改造,正是我们追求“所谓的与时俱进模式”的作用使然。郑国华在他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研究》的一文中指出,“所谓的与时俱进模式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片面追求与时代同行,与国际接轨的工作方式,其表现为当民族传统体育出现不适应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时,民间组织控制失范的机制便自动运行,但这种机制的控制手段缺乏规范性的指导,仅凭个人意志感觉所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跟着感觉走’”[8]。这种‘跟着感觉走’的出现,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对于中国武术的改造,就连中国的体育、武术学者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迷茫’”[9]那样。因为,在我们对中国武术实施与时俱进的发展诉求时,根本没有思考怎样的改良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更没有思考过中国武术的文化根底是什么的问题。我们抛弃了“我们从哪里来”的历史追述和溯源的基本立场,只一心一意地追求着“与时俱进”的时代呼唤。并且,这个与时俱进的榜样是所谓的具有世界化程度较高的西方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
这样的行动方式正是由于“当你满脑子都是西方体育的理论和方法时,什么样的身体活动在你的眼里都将变成体育与竞技体育”思想造成的。中国武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地被接受者如此“竞技体育”的培养,并正成为所谓的“竞技体育项目”。所以,导致了原本不竞争、弱竞争的中国武术,异化成为了一种非中非西的“东西”,2011年前后开始实施和推广的各类“气功”锦标赛,更是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怪胎。
原本“文化意义”多于“身体意义”的中国武术,今天只剩下“身体解读”。中国武术的当代改良和异化应该说就是在所谓的“与时俱进”的理念中形成的。因为,在中国武术6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对它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紧紧围绕着所谓的先进的“体育事业”来进行的。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固有的传统武术在认识与承续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或迷失,对体现民族文化精神魂魄的载体——武术,有意无意地采取了单纯的、简单化的运动发展模式,将原本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武术,化简为身体运动的伸伸腿、弯弯腰[6]”。进而导致了“神秘”的中国武术由于单一化的“体育目标”追求,而变得直白和裸露,缺少了文化的神秘性。“原本是牵系着中华民族情感的中国武术,原本是作为识别中华民族身份的标志和象征的中国武术,在今天这样一个繁荣的世界里,不知不觉地开始走进了一个无奈与焦虑的文化忧伤的痛楚之中”[10]。
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在“全球文化的融合与反融合的进程中”,中国武术的价值重构和文化回归,更加需要我们从文化的意义出发,认识中国武术的价值、功能和作用,进而选择中国武术新的发展路径。
对于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和奥林匹克而言,中国武术是一个“主体文明”,而非我们长期认为的它是“体育”之下的“次生文明”。作为一个主体文明的成果,中国武术的发展不可以也绝对不能以寄生在另外一个主体文明之下而苟且偷生。所以,中国武术保持“中国性”,应该成为传播、发展中国武术的终极目标追求。
从历史走来的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够在繁华的文化世界中存在,并深得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世界公民喜欢,其原因不仅仅是它的历史久远,更为重要的是它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作用。因此,它“虽然古老,但至今根深叶茂、生机勃勃”,它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教化之学,是体认和谐,学会尊敬,保护健康”的一种文化,对于今天的社会、团体、个人而言,其社会价值是利大于弊的。因此,“我们切忌简单地拿西方所谓现代性的标准来随意否定自己的文明,而是要像对待一切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认真地呵护,理性地分析,看看它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成就与辉煌,看看它们还能给我们中国和世界带来什么特殊的意义,其中很多内容可以通过继承发扬和推陈出新而成为我们超越西方模式的最大精神和智力资源。[11]”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开始真正地挖掘出中国武术的精髓所在,而只是简单地在“体育话语权”之中,发现了它的文化表层功能。对中国武术内在的特有的东西,我们还没有找到答案。所以,当务之急对于中国武术发展中的问题而言,便是在武术人士中建立“文化自觉”的意识,在传授武术技术的同时,抛弃旧有的传统观念,积极、主动、大胆地传播传统文化理念,挖掘和诠释中国武术文化。
首先,要加强对中国武术文化特征的识别。武术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代表性文化之一,在与域外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的交往和碰撞过程中,如果我们还没有对中国武术文化及其精神实现认识上的自觉,中国武术文化将可能被西方体育文化所湮灭。我们应该坚持高举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中国性”旗帜,主动自觉维护中国武术文化的历史和传统,留住我们中国武术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种子。因为,它是我们实践“文化自觉”的首要使命,也是实现武术发展过程中保持“中国性”的战略目标的基础。
其次,应强化中国武术发展传播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传播。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载体,它的发展与传播,只有种子还不行,还要创造条件,让种子开花结果。如何实现中国武术文化的开花结果,文化的传播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对于中国武术的文化传播和交流,保持其民族性和文化主体性应该是我们发展中国武术的底线。
在中国武术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将富有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智慧总结、提炼出来,并以世界其它文明能够接受的理论、观点和理念向世界传播,既是中国武术当代自身传播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国武术世界化进程进一步深入的需要。
第三,在坚持武术发展“中国性”的前提下,实现中国武术多元化发展。费孝通先生在对“文化自觉”诠释时指出,“传统和创造结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从传统和创造的结合中去看待未来;创造一个新的文化的发展,也就是以发展的观点结合过去同现在的条件和要求,向未来的文化展开一个新的起点。”[12]在“中国武术的发展问题实际上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文化发展的高度”[10]的今天,对于中国武术发展而言,仅仅以体育化的形式,通过竞赛等简单的路径实现自己的文化推介和传播,是很难实现作为中国武术的文化力量。中国武术应该有自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更宽泛的发展领域。当今社会是媒体主导的社会,只要在保证武术文化独立性、丰富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可以借助于网络游戏的开发,网络微博的交流等方式,大力推广,使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话题,实现在“大武术观”指导下的真正发展和创新复兴。
总之,中国武术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化,体现民族化,就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追求中国武术文化价值最大化地被世界接纳和认可,并且我们要从文化的意义出发,认识中国武术的价值、功能和作用,进而选择具有“中国性”的发展路径。
[1]王岗.对处在拐点中的中国武术发展思考[J].中华武术,2009(6).
[2]王广虎.中华武术发展方向的重申与再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
[3]赵进.“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概念及其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10).
[4]赵海军.咏春拳的发展对竞技武术发展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10).
[5]卢元镇.中国武术竞技化的迷途与困境[J].搏击·武术科学,2010(3).
[6]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47.
[7]吴松.中国武术发展的当代抉择:“求同”乎?“求异”乎?[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
[8]郑国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3).
[9]王岗.武术创新应从传统文化谈起[J].武术科学,2009 (2).
[10]周云红.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反思:迷失和救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8).
[11]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8.
[12]乐黛云.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17.
"Cultural Reflection and Consciousness"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CAO Qing-hua1,WANG Zheng2
(1.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xinjiang China 830054;2.Suzhou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 China 215021)
On the basis of the literature material,the theory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s applied to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the objective for Chinese martial arts to enter Olympics is unwise or even stupid;Chinese martial arts'pursuit of becoming sportive and competitive leads the"mysterious"Chinese martial arts to the loss of cultural mysteries because of the simplification of the"sports target"pursuit.Thus strategi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are put forward:setting up the sense of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strengthen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Chinese martial arts,development,culture reflection,cultural consciousness
G80-054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1)09-0020-04
G80-054
A
1001-9154(2011)09-0020-04
曹庆华(1962-),男,朝鲜族,山西长治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为通讯作者。
201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