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芳,娄道舰,邵苏华,赵俊红
(1.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2.安徽省体育局社体中心,安徽 合肥 230000)
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开展秧歌舞的可行性分析
牛 芳1,娄道舰1,邵苏华2,赵俊红1
(1.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2.安徽省体育局社体中心,安徽 合肥 230000)
对在农村开展秧歌舞健身的背景,农村群体参加秧歌舞锻炼的动机特征,以及农村开展秧歌舞的优势方面进行剖析,认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全民健身工程推广的背景下,农村开展秧歌舞是广大农民群体的一种娱乐、休闲的生活方式需要,是建设新农村社区体育的重要部分,而且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农村;秧歌舞;农民;健身
1.1.1 准宗教性
秧歌源于劳动,形成祭祀。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和祭祀活动伴随。秧歌中媚神、娱神、敬神的舞蹈动作,尽管巫术色彩浓厚,但大多缺乏明确的宗教意识,尚不具备成熟宗教的教义、教规、宗教组织、宗教设施、神职人员以及形成强大的社会势力和精神力量,因此它是准宗教性的。[1]如今广大农村中的春节闹秧歌活动中,仍有明显的祭祀目的与普遍的祭祀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愚昧的对神的祭祀逐步在淡化,而健康、进步的仪式正在兴起。现在一些农村和乡镇多因为婚嫁、祝寿、丧事,邀请秧歌队增添氛围。
1.1.2 娱乐性
在秧歌活动中人们身穿不同日常生活的盛装,在激越的鼓点,悠扬的乐曲,飘然的舞步中体验多姿多彩,红火热闹的生活。因着舞者的激情、奔放,在场的观众也情不自禁地投入快乐的洪流中。秧歌表演中的彩点、逗点、精点,无不给人一种愉快欢乐的感觉,叫人们乐乐哈哈,欢欢喜喜,就算是一年辛苦劳作后的身心调整,也是一种难得的自我激励和减压过程。在秧歌活动中,不仅能自娱也能娱人,表演与欣赏已没有严格的界限,老百姓在秧歌的热浪中心情享受欢乐。
1.1.3 即兴性
即兴性是秧歌舞的一个显著特点,时空应变力是构成秧歌舞的即兴性表演的重要因素,也是秧歌舞的特征和规律。没有严格的规范形式,自由、变化随心所欲从而达到秧歌舞的即兴性。表演者与围观者近在咫尺,围观者大多是邻里乡亲,扭秧歌的人心情十分放松,围观者的喝彩随时激发表演者的临场发挥,依靠兴致所至依情而变,自由发挥,使秧歌舞不流入僵化、刻板充满火爆,这也是秧歌舞有顽强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1.1.4 传承性
秧歌的传承特性表现在:口传心授为主要方式,田间地头、村落场院、乡镇集市都是表演的场所。秧歌活动世代相传,反映着历史变迁,诉说着民族的兴衰,形象地描绘着各民族、各地域的民风习俗,记录了历史。人们通过这种活动形式,维系、传承和发展着本民族的民风民俗和文化特色。自古以来人们把秧歌活动作为对美好的愿望、幸福生活的追求。秧歌舞也演绎一种道德规范的文化手段,使本民族的思想精神、意识观念世代传承。
秧歌舞起源生产劳动,它的发展源头在农村社会,是淳朴民风与古老中华文化的结晶。在新农村建设中,秧歌舞必将最能融入农村社会。
秧歌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首先是它的娱乐功能强烈吸引社会成员参与其中,不仅可以自娱还可娱人。人们通过秧歌舞活动舒展了筋骨,宣泄了情感,实现了个性的张扬、体能的释放,获得了身体和精神的充分满足与享受,促进了人的身心健康。同时秧歌舞也是人们互相之间传递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人们在活动群体的和谐气氛中加深彼此的了解和信任。由于秧歌舞的参与者都是当地的劳动、生活的人们,这种参与者与围观者思想的感情容易产生极大共鸣。它丰富了人们文化生活,充实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点缀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秧歌舞活动有随意、即兴等特点,它的情感流露方式很直接,更贴近生活,并带有浓烈的趣味性和技艺性,极易赢得现代社会农民的兴致。因此,在新农村的发展中,注入最适合农民主体的体育形式,既能更好发展秧歌舞这种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又能作为农村社会的激情促进剂,促生产促和谐。
秧歌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项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从模仿再现农耕狩猎的社会生产到作为娱乐健身手段,都体现着人们的精神面貌,是社会生活的缩影。自上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秧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的时期对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首先,秧歌舞对人们形象教育作用既普遍又直接。从古到今,无论是古时对农耕的表现,还是近、当代的秧歌发展,都以生动的形象内容,传播知识,表达着人们的喜乐悲哀、传承着社会文化。[2]第二,是对人们思想意识的感化作用。不同风格的各民族秧歌形象体现该民族的意识和该地域的民情风俗,又通过参与和观赏对人们起着精神灌注、意识强化的道德规范作用。第三,从秧歌发展的历史看,秧歌舞团结、和谐的氛围起着凝聚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鼓舞民族斗志的作用。因此,秧歌舞在发展新农村体育中将是最有效的和谐纽带。
秧歌舞作为老百姓自己的东西,自创始以来就得到了广大的老百姓的喜爱。在民间,老百姓对秧歌有生动的概括,那就是“锣鼓鞭炮,红火热闹,旗罗伞扇,花里胡哨”,说的就是秧歌表演时的场面,每到一个地域,秧歌现有自己独特的风貌。在历史的进程里,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秧歌舞,在表现民俗、锻炼价值方面有了创新与发展。据安徽省体育局社体中心的材料统计,农民参与体育健身项目秧歌舞排前10位。从秧歌舞的不断创编与推广,再到“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秧歌舞在农村不仅仅是逢年过节,平时也扭的红红火火。
目前,我国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靠种植和务工带来的经济收入,这就决定了绝大部分农民收入相对较低。由于经济增长适度的限制,未来几年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有限,因而农民的体育消费将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秧歌舞作为投资少见效快的健身运动,在农村开展能够基本缓解这个问题。农村尚未从根本上摆脱自然经济的生活束缚,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相对保守封闭的生活环境,使农民主体意识较弱,健康意识普遍缺乏,其体育活动、体育生活消费淡薄,很难营造以乒乓球、篮球、网球、登山、跑步为载体的体育健身氛围。而秧歌舞是一种全身关节都在运动的走,人称走出来的舞蹈,是世界上最好的健身运动。而扭秧歌的方式、强度、器乐给的节奏,持续时间较长是一项有氧运动,它能有效释放农民辛劳一天的机体疲劳,因此开展较好。
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体制转型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城乡逐步缩小差距。同时,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得到了提高,改善了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而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为他们从事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了保障。另外,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使得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他们的消费水平也随之上升。[3]1996年我国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为56.8%,到2010年可望下降至46%。一些研究表明,当恩格尔系数达到50%以下时,娱乐消费呈持续增长趋势。新世纪我国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在科教兴国战略的作用下有较大提高,预计2010年成人识字率将达到83%左右,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也将提高到49%。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生存理念将会日益更新,健康意识与日俱增。健康的身体、愉快的心情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将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
(1)目前城乡二元结构条件下,体育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村体育服务远远落后于城市体育,农民体育健身、消费和娱乐意识淡薄,秧歌舞的各种文化及健身特点正好满足这一时期农民健身的需要。
(2)秧歌舞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农民的文化生活具有积极的催化剂作用,它在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方面,在锻炼农民的身心健康,提高审美情趣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秧歌舞作为一项健身运动在农村广泛普及和发展,必将对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产生深远的影响。
[1]白庚胜,秧歌[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2]许凤英.论秧歌的文化性质及功能[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21(4)91-93.
[3]焦春.“新农村与全民健身”背景下老年太极拳开展的优势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2): 41-45.
Feasibility Study of Yangko Undertaking in the New Rural Sports Fitness Project
NIU Fang et al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China 241003)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carrying out Yangko fitness in the countryside,the motivations of the rural population's involvement in Yangko excercise and the advantages of such undertakings in the countryside.Through observations,such conlusions can be drawn tha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popular fitness,the undertaking of Yangko in the countryside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the farmers'entertainment and leisure lifestyle,and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y sports,but also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countryside to create a healthy and civilized life style and to construct the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new countryside,Yangko,farmers,fitness
G80-05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1)09-0015-03
G80-051
A
1001-9154(2011)09-0015-03
安徽省体育局社会科学基金项目(ASS09112)。
牛芳(1956-),女,山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2011-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