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比赛中的“难度战术”及其应用

2011-01-05 13:45:46杨峻峰田麦久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出场战术重量

杨峻峰,周 功,田麦久

(1.苏州大学研究生院,江苏 苏州 215006;2.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0381; 3.八一体工队,北京 100091;4.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举重比赛中的“难度战术”及其应用

杨峻峰1,2,周 功3,田麦久4

(1.苏州大学研究生院,江苏 苏州 215006;2.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0381; 3.八一体工队,北京 100091;4.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在举重比赛中,难度战术主要表现在申报第一次试举重量和更改试举重量两个方面。运用难度战术必备要素包括:信息、难度储备、运动员与教练员需具备的品质、战机和运动员的制胜能力。在运用难度战术时,制定计划需要遵循目标导向原则,确定难度需要遵循以我为主原则,更改难度需要遵循策略依存原则。

举重;难度战术;应用

“难度战术”是指在竞赛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运动员在参赛过程中为求得有利的比赛结果,通过主动选择、调整和改变参赛“难度”而实施的战术行为[1]79。

举重比赛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其一,运动员的第一次试举重量是运动员和教练员自主决定的,同时也要在赛前进行申报;其二,参赛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参赛行为是次第性的,即与对手的参赛行为是交替轮流进行的;其三,从博弈的角度看,举重项目动态博弈的特征也更为明显。因此,举重项目成为了“难度战术”适用项目中的典型。

1 举重比赛中难度战术的运用

“在举重项目中,战术手段主要表现在试举重量、体重和签号三个方面,其中试举重量是最主要的手段,其次便是体重和签号因素”[2]。因为,对于运动员的出场顺序,规则中是这样规定的:“点名叫运动员出场取决于四个因素:杠铃重量、试举次数、抽签号码、重量递增差额,即两次试举间的重量差额。鉴于上述因素,点名顺序如下:(a)试举重量较轻的运动员先举;(b)试举次数少者先举;(c)如运动员试举重量、试举次数均相同,则按签号进行,签号小者先举”[3]。比赛中,当运动员水平接近时,后举的运动员就占据了主动权优势,便于战术的安排。通过增加试举重量占据后举优势这一战术手段的运用在“1kg规则”实施后,与在“2.5kg规则”时期比较,其运用更加频繁和普及。诚然,1kg重量的加重对运动员而言同样是参赛“难度”的加大,但这种对难度运用的战术行为却可以帮助运动员达到既能合理发挥自身竞技能力,又能干扰参赛对手比赛节奏的目的,从而有助于实现其参赛目标。相对于2.5kg而言,1kg对于运动员就属于可实现重量了。

1.1 “难度战术”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1.1.1 难度申报

难度申报是指运动员根据规则要求在赛前向裁判员提交后继将要使用的参赛难度(重量)[1]84。举重规则要求“运动员应在该场竞赛前两小时开始称量体重”,而“运动员上秤时即将填好抓举、挺举第一次试举重量的运动员卡片交给记录员”[3]79。举重规则中要求运动员提前申报第一次试举重量,这一规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的战机。因为,后出场的运动员更容易掌握战术的主动权,也更便于教练员进行战术的部署。因此,争取相对靠后的出场顺序是举重项目的一个重要战术内容。因为签号是随机抽取的,所以,申报第一次试举重量就成了争取后举的一个重要的战术行为。

举重比赛中的抓举和挺举阶段各有三次试举机会,而每一次试举机会都有其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那就是:一把要成功,二把要成绩,三把要突破。因此,无论第一次试举重量被赋予了怎样的战术意图,成功是其首要目标。

在确定运动员需要申报的第一次试举重量时,教练员首先要参考的就是运动员近期的训练水平,以赛前100%能完成的重量确定为第一次试举重量[4];其次,教练员还要结合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再次,教练员在与运动员商定其第一次试举重量时,还要参考运动员此次参赛的目标。

1.1.2 难度改变

当教练员或运动员预期到已经申报的参赛难度或已经完成的参赛难度无法帮助其实现参赛目标时,就应考虑对后继比赛中的参赛难度进行改变,以期实现参赛目标,在举重比赛中即为在规定的时间内改变试举重量[1]93。举重规则中规定“运动员要求改变试举重量,必须在最后一次点名前提出,在来不及填卡的情况下,教练员或运动员可口头要求改变重量,但每次试举的重量只能更改两次”[3]75。

在举重比赛中,运动员除了可以通过申报第一次试举重量来实现自己的战术意图,在比赛进程中通过更改试举重量来达成战术意图的行为则更为常见。表1显示的是第11届全国运动会女子举重58kg级挺举阶段比赛的部分数据统计。参加58kg级A组比赛的运动员总共有17名,因3名运动员没有抓举成绩而未进入挺举阶段的比赛,参加挺举阶段比赛的运动员共有14名。每名运动员有3次试举机会,因此该挺举阶段的比赛共有42次试举行为。从第30次试举行为开始,运动员开始频频使用战术。试举序列指的是该比赛阶段14人次的42次试举行为。

表1 第11届全国运动会女子69kg级举重挺举决赛数据统计

左梦霞挺举阶段的第2次试举失败,而同样是这一重量第3次试举的刘卫此时却加重1kg,其目的就是逼迫左梦霞连续出场试举,同时也可以使自己得以休息。左梦霞连续出场失利,挺举阶段没有成绩,而刘卫则跻身前8名。孙彩艳虽然第2次试举139 kg失败,但仍然加重到142 kg。因为此时参赛选手的陆续出局已经确定了孙彩艳前3名的位置,因此,她有机会在第3次试举时再对更好成绩发起冲击。李雪英第2次试举140 kg成功后,加重到142 kg,借此逼迫同为试举142 kg的邱红梅先出场。随后,邱红梅、孙彩艳、李雪英均在142 kg试举失败。李雪英凭借抓举111 kg、挺举140 kg、总成绩251 kg排名第1位。这一战例充分说明运动员可以通过改变难度来争取实现自己的参赛目标。

1.2 “难度战术”的主要战术意图

在举重比赛进程中,申报第1次试举重量和更改试举重量的战术意图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2.1 申报第一次试举重量:争取有利的出场顺序,干扰对手对自身实力的判断

在第1次试举时,运动员的出场顺序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试举重量和签号。因为签号是计算机随机抽取确定的,因此申报第1次试举重量就成为了能否争取到后举优势的关键。

通过对第11届全国运动会举重比赛15位冠军选手的签号、申报第1次试举重量和实际第1次试举重量进行统计发现,87%的运动员均是通过申报较高的第1次试举重量大幅度后延了其原本由签号确定的出场顺序。这一战术行为不但消除了自身签号在抓举或挺举阶段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使运动员占据后举的有利位置。在此基础上,又有8名选手采用了“高开低举”的第1次试举策略。“高开低举”的策略可以帮助运动员通过申报较高的第1次试举重量占据签号靠后的有利位置,而在纵观前面已出场选手竞技表现的基础上合理的降低第1次试举重量,使运动员稳中求胜。由此可见,通过申报第1次试举重量来争取有利的出场顺序是举重项目中“难度申报”的一个主要的战术意图。

1.2.2 大幅度的加重:迷惑对手,干扰对手的判断

在2010年3月全国青年举重冠军赛男子85kg级的比赛中,“八一”队的张奇兵与江苏队的王庆争夺冠亚军。因“八一”队的张奇兵签号在前,而且体重比江苏队的王庆大,所以江苏队的王庆就采用了跟随战术。两名运动员的第1、2次试举均成功。如果让江苏队这种跟随战术顺延至第3次试举,那“八一”队夺金的希望就渺茫了。所以,在第3次加重时,“八一”队的张奇兵直接加重10kg,即160kg。见到如此大的加重幅度,江苏队的王庆则没有再继续跟随,加重4kg到166kg而先于“八一”队的张奇兵出场并成功。之后,“八一”队的张奇兵改加重5kg到161kg,仅以1kg的优势赢了江苏队的王庆而顺利摘金。

在这场难度战术的较量中可以看出,当主要目标对手采用跟随战术时,可以通过大幅度加重的策略迷惑对手,干扰对手的判断。但是,在频繁的更改重量的过程中,必须明确自身的战术意图,否则,则有可能导致自身也被迫出场从而失去了战机。

1.2.3“1kg”的加重:为对手制造麻烦,为自己创造条件

“1kg”的加重规则的实施降低了试举的风险,也使频繁的加重有了现实的可能。比赛中,在下述不同情况下,可采取“1kg”加重战术。

(1)当对手连续试举失败时,运动员可以通过加重1kg来拉开与试举失败运动员的试举顺序,从而迫使该运动员连续出场试举,消耗体力,进而导致其成功率降低。

(2)在运动员自身连续试举失败或状态不好时,可以通过加重1kg而使原来排在后面的选手先举,为自己争得调整的时间。

当然,采用这一战术行为的前提是后面的选手与该名运动员之间的加重差距是1kg。

1.2.4 挑战自身的加重:冲击对手,争取较好的比赛成绩

当运动员前面完成的赛程已经实现其此次的参赛目标且自身状态感觉良好时,运动员可以轻松上阵,加重挑战自身极限,力争获取更好的比赛成绩。在2009年第11届全运会女子75kg级的举重赛场上,湖南小将项艳梅在挺举第一把成功后就已稳获银牌,但她为了冲击金牌并挑战奥运冠军曹磊,第2次加重14kg到160kg。虽然项艳梅最后冲击失败,但她展示了挑战自身加重极限的勇气。

2 举重比赛难度战术运用的要素与原则

2.1 运用难度战术的必备要素

2.1.1 信息

对于成功地制定战术和实施战术,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掌握的信息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必然不一样,因为信息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5]50。具体到举重项目中,要做好关键的3步。

一是赛前主要对手运动成绩信息的收集,既包括平时运动成绩和最好运动成绩,也包括其既得名次和竞技水平;二是赛中对不同参赛信息的筛选与甄别,则包括对手的第1次试举重量是实力还是虚高,对手加重重量的战术意图等;三是赛后则要对此次赛事的各种信息做出汇总,并及时将在比赛中出现的新生力量作为了解对象及下一步信息收集的主要目标。

2.1.2 难度储备

就一般意义而言,“难度储备”是指运动员在比赛前所掌握的本项目“参赛难度”的数量和运用“参赛难度”的质量。举重比赛中的“参赛难度”是指运动员抓举或挺举起的杠铃重量,所以,其“难度储备”的数量是运动员在比赛前能够抓举或挺举起的杠铃的不同重量级,而其质量则是运动员在比赛前所能成功抓举或挺举起的不同重量级杠铃的完成次数及成功率。

2.1.3 教练员、运动员所应具备的品质

难度战术在举重项目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第1次试举重量的申报和试举重量的确定以及更改两方面。在参赛过程中,面对赛场纷繁复杂的信息,不断地更改重量、试举,这一切对教练员与运动员都是意志品质的考验。

对教练员而言,首先,丰富的临场指挥经验是教练员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其次,出色的胆识和果敢的品质是教练员执行正确判断的保障。再次,对运动员的高度的信任是教练员敢于使用难度战术的关键。

对于运动员而言,首先要有丰富的参赛经验和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其次要能够毫不迟疑地执行教练员的决策。

2.1.4 战机

赛场风云瞬息万变,能够及时识别并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才是成功实施难度战术的关键。而若想做到及时识别战机,就要注重平时对战例的收集与整理,从不同战例的具体表象中寻找规律,从而将对难度战术战机的识别上升为理性认识,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路。

2.1.5 运动员的制胜能力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水平运用于比赛之中即称为制胜能力[6]。在这里,运动员的制胜能力主要是指运动员将难度储备转化为竞技表现的能力。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进行难度储备,就是为了将其转化为参赛中的竞技表现,若不能实现这一转化,则难度储备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因此,运动员将难度储备转化为竞技表现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运动员要注重在不同的竞技参赛过程中历练自己将难度储备转化为竞技表现的能力,从而达到灵活掌握、运用自如的水平。

2.2 运用难度战术的原则

2.2.1 制定计划时要遵循目标导向原则

在制定难度战术计划时,要注重以参赛目标为导向,因为前期的所有准备都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比赛结果,所以,战术计划必须紧密地围绕成功实现参赛目标而制定。

在2009年第11届全国运动会男子举重77kg级的赛场上,“八一”队的苏达金与天津队的吕晓军展开了对金牌的争夺。吕晓军占据体重轻、签号大的优势。苏达金要夺金,就要充分发挥挺举实力强这一优势,并且还要尽量消除其抓举实力弱、体重大、签号小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教练组与运动员制定了“抓举比赛阶段,苏达金要把落后的重量控制在5-8kg以内,而争取在其具备优势的挺举阶段力拼对手,以期实现参赛目标”的战术安排。比赛中,苏达金抓举落后5kg,通过几次加重,挺举多于吕晓军6kg,并试举成功。最终,苏达金以总成绩1kg的优势战胜吕晓军,夺得金牌。可以说,在运动员自身实力的基础上,苏达金这枚金牌是“算”出来的,紧密围绕夺金这一明确目标,战术的安排和计划的逐步实施是成功的关键。

2.2.2 确定难度时要遵循以我为主原则

成功实施难度战术的关键就是难度量级的确定,具体到举重项目中就是赛前申报的第一次试举重量和赛中每次的试举重量。虽然会有种种的战术意图渗透在不同的难度量级里,但其主线要遵循以我为主的原则。因为,不论怎样周全的战术计划和合理的难度量级,其成功实施的前提是运动员自身能够逐步完成。因此,以我为主是确定难度量级的核心,若不遵循此原则,则前期的种种准备都有可能成为纸上谈兵,而不会收获任何实质的效果。

在2009年第11届全运会女子举重75kg级的赛场上,奥运会冠军曹磊因其显赫的过往参赛成绩而成为众多参赛选手冲击的目标,但她不为所动,遵循以我为主的原则,按照自己的节奏参赛,从而顺利夺冠。在抓举比赛阶段,曹磊不受东道主选手李霞的影响,面对其127kg的高试举重量,曹磊依旧按照自己的既定试举节奏,完成了抓举比赛。在挺举比赛阶段,湖南小将项艳梅在举起第1次试举重量146kg后,先后2次加重,将杠铃重量加至160kg,希望能够冲击曹磊,争夺冠军。但是,曹磊依然以我为主,第1次试举145kg,第2次148kg,第3次150kg,三次试举均成功,稳获金牌。

2.2.3 更改难度时要遵循策略依存原则

策略是随情况而定的完整的行动计划[5]21。依存是指互相依附而存在[7]。策略依存原则强调了策略的互动性,即彼动我动,而不能一成不变。

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男子举重77kg级的较量中,中国选手苏达金原本极具夺金优势,而目标对手之一就是朝鲜选手方金哲。抓举比赛阶段结束后,苏达金暂居第一。而在挺举比赛中,苏达金申报的第1次试举重量是190kg,而方金哲则在纵观前面赛况后做出了降第1次试举重量为185kg的决定,先求稳再争金,但苏达金一直未更改申报的第1次试举重量,结果3次试举失利。方金哲第1次试举185kg成功,第2次试举192kg成功,顺利摘金。在比赛进程中,方金哲审时度势,做出了降低第1次试举重量的决定,而苏达金却没能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依然高开高举,却以失败告终。赛后苏达金将失败总结为夺金心理迫切。但纵观此次比赛,苏达金赛前申报重量时未给自己留出充足的战术空间,而赛中也没有针对对手的战术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也是造成此次参赛失败的原因。

在比赛进程中要想做到策略依存原则,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明确主要对手,因为只有明确地认识到主要对手是谁,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到彼动我动,而不会盲目变更策略,才更能有效地争取实现参赛目标。这就要求教练员和运动员除了注重平时对赛事信息的收集,还要做到临场对参赛信息的筛选,从而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杨峻峰,田麦久.评分类、测量类项目“难度战术”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5(5).

[2]何钢.新规则对我国女子举重比赛产生的影响[J].德州学院学报,2008,2(4):93-95;103.

[3]举重竞赛规则(2001-2004)[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冯明.谈提高抓举第一次试举的成功率[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3):49-51.

[5]姚国庆.博弈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谢云.短距离场地自行车制胜因素及充分发挥我国女选手制胜能力的参赛策略[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603.

"Difficulty Tactics"in Weightlifting and Its Application

YANG Jun-feng et al
(Suzhou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 China 215006)

In weightlifting,difficulty tactics is mainly used in the declaration of poids inutial and the change of weight.The application of difficulty tactics includes such necessary elements as information,difficulty reserves,the quality of athletes and coaches,opportunities and the athletes'winning ability.When applying the difficulty tactics,the plan needs to follow goal-oriented principle,the difficulty needs to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self-determined" principle and the change of difficulty needs to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strategy.

weightlifting,difficulty tactics,application

G884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1)09-0038-05

G884

A

1001-9154(2011)09-0038-05

杨峻峰(1977-),女,山东淄博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理论。

2011-06-11

猜你喜欢
出场战术重量
重量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34
还没出场,就已出局
时代邮刊(2019年24期)2020-01-02 11:04:44
中间战术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
看这不寻常的出场
瞒天过海
创新的重量
灰的重量
诗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11
Put the Glass Down
出场、占位,及其批判——一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出场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