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技术分析

2022-06-17 23:20裴鹰罗浩
体育时空 2022年10期
关键词:过杆田径运动落地

裴鹰 罗浩

中图分类号:G82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5-211-02

摘  要  跳高是田径运动中的重要项目,跳高中最常采用的方式是背越式,其中按照步骤背越式跳高技术被分为助跑、起跳、过竿、落垫四个环节,其中助跑、起跳是决定跳高成绩的关键性环节,是跳高技术动作中最容易出错同时也是跳高运动的核心技术环节。本文将武汉四中男子田径跳高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之上总结出影响背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技术的因素,以期为我校男子跳高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田径运动  背越式跳高  助跑  起跳  过杆  落地

本文对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技术的因素作一次全面分析,力图分析武汉四中田径队男子跳高运动发展中的技术性问题,为四中田径队男子跳高运动员今后的培养和训练提供理论参考,以期助力我校男子跳高再创辉煌。田径运动作为奥运会中项目最广、最为成熟的运动,在竞技比赛过程中得到了各国运动员的重视。跳高运动作为田径运动的重要项目之一,是指人体在借助助跑、起跳等动作的帮助下,使人体越过一定高度的横杆的一项运动[1]。跳高运动非常考验运动员的爆发力以及身体协调能力。在1864年跳高运动被纳入田径项目,1896年跳高运动在首屆现代奥运会上作为正式比赛项目出现。我国跳高运动员在跳高比赛过程中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1970年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以2.29米的跳高成绩打破了由苏联运动员创造并保持了三年的跳高记录。1983年,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朱建华以2.37米的成绩刷新了由前民主德国运动员韦西梅格保持的2.36米的男子跳高世界纪录[2],此后朱建华还两次打破原有世界跳高记录,创下了中国男子跳高史上的一段传奇,至今我国男子跳高记录是由朱建华的2.39米所保持的。众所周知,男子跳高运动在我国的运动项目中曾经是优势项目,但是近年来却不断的呈现下滑的趋势,不仅没有刷新世界纪录,而且优秀的跳高运动员也少之又少,以至于在近些年的比赛中鲜有获奖。我们有必要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对我校男子跳高现状作出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中学生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技术分析探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进行论文的调查与写作之前,根据本论文的问题和分析方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湖北省图书馆、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上,查阅了有关的国外文献,为本论文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2.访谈法。走访武汉跳高教练与田径教研室相关教师,与其进行交流沟和学习通,确定有男子跳高助跑起跳因素和方法。

3.实验法。本文研究武汉市第四中学田径队8名男子跳高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进行8周训练干预,得出实验结果。系统的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通过大量的训练分析数据和模仿练习让学生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日常练习和比赛之中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实验过后仔细分析实验结果。

(1)实验时间。2020年10月—2020年12月,共计8周,每周训练5次,训练时间为90分钟。

(2)实验器材。跳高垫、皮尺、码表、摄像机。

(3)测试项目。全程跳高技术12次,用摄像机记录下每一次全程技术以便分析。

(4)实验步骤。前测:测试者全程跳高技术12次取成绩最好的作为分析数据。间隔24小时后开始八周训练。后测试:训练间隔24小时开始后测,测试内容同前测。

(5)逻辑分析法。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对比,再结合有关资料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武汉四中田径队男子跳高运动员前测和后测数据丈量计算分析,在男子背越式跳高中,罗某某、张某某和严某某三者中,王罗某某倒数第二步大,倒倒数第一步小,节奏最好,跑速较快,成绩也是最好的。我们知道跳高成绩与助跑节奏起跳有关,跳高运动过程中,水平方向加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力量来源,而助跑是获得水平方向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助跑为在跳高过程中发挥支撑作用。在背越式跳高过程中,助跑分为两环节的内容,首先是直线助跑,在此过程中运动员应在一定距离内获得最大的水平运动速度,可以采用加大蹬伸力量以及控制步伐节奏的方法;其次是在弧线助跑环节,该环节运动距离较短,通常来说仅有3~4步,因此运动员最好采用“滚动式”的方法,增强着地与蹬伸之间的结合,获得最佳的起跳角度。在跳高过程中,动作之间的“节奏”衔接十分重要,因此运动员要额外注意跳高动作中的时间、空间上的衔接和组合。“节奏”也可以理解为它是人体在完成任何一项动作的过程中,速度的快慢、用力的大小、强弱的有规律的表现。也就是说一个运动员在运动的要充分调动全身的力量与肌肉,使其达到最佳的配合,从而保证助跑过程中节奏的稳定性与身体的平衡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运动员不仅要尽可能的达到最大速度,还应该保证在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的位置以及平衡性,实现助跑的价值。李建伟认为掌握好助跑节奏可以使得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最高比赛能力,获得较好的成绩;而助跑节奏的紊乱,有可能导致助跑与起跳衔接过程中出现配合不到位的情况,最终导致无法顺利起跳[3]。研究显示,为了保证运动员助跑和起跳衔接的稳定性,运动员需要缩短助跑过程中最后一步的步长,实现速度与稳定性之间的平衡,从而获得跳高的最佳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影响跳高运动员的助跑节奏的因素按照其来源可分为两部分,首先是由于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产生的主观因素,其次是由于外部环境、场地、观众等外在因素决定的客观因素。所以,我们要针对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进行一定的抗干扰训练,尽可能是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心态保持平稳,做到良好发挥。王俊表示在跳高过程中,影响助跑和起跳的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助跑节奏,助跑节奏的不合理会导致运动员无法达到最佳的水平速度,以及最佳的垂直速度,影响运动员跳高成绩[4]。而运动员应该追求的助跑节奏是欺负有效、快慢适宜,在保持步长的前提下加快步频从而达到最大的水平速度。助跑阶段的目的就是在保持适宜节奏的基础上创造更大的水平速度,而对于跳高项目来说,通过助跑创造的水平速度必须是可控制的,并且与起跳时的垂直速度相匹配。跳高项目助跑阶段中较为关键的是弧线助跑阶段的最大速度和最后两步的助跑速度,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男子跳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一般在7~8m/s。李国东、赵连甲研究发现国外优秀运动员最后一步步长能够达到2.18±0.16m,并提出了对助跑环节最后一步适当加大步幅可以增强肌群拉伸与后蹬力量,从而加强摆动的效果的观点[5]。阳国诚通过研究助跑最后一步步长与身高的比值来说明比值增大有助于摆动腿的蹬伸,摆动幅度与力度增加,还有利于身体重心的制动和助跑惯性作用,提高助跑速度和垂直起跳的效果[6]。张军霞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步长/身高的指数小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其认为应该加大步长保证全速踏上起点[7]。起跳是跳高过程中的中间一步,也是决定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关键一步,我们要改变起跳是助跑环节的最后一步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起跳在对跳高成绩的影响作用,强化起跳技术,达到保证跳高成绩的效果。起跳阶段前后连接着助跑和腾空过杆两个阶段,该动作的意义在于改变运动员的运动方向,为运动员的起跳争取最佳的腾起速度以及腾起角度,最大化地实现垂直方向的速度转化,提升跳高成绩。我国有部分学者对起跳环节的步骤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即起跳环节可分为放脚、缓冲和蹬伸三个环节,也有的学者认为也是可以划分为起跳离地阶段、缓冲阶段和着地阶段。我国学者任建认为起跳的初速度与起跳角以及腿摆动的速度和方向是影响起跳效果的关键因素[8]。对于起跳阶段,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较多的方面是起跳阶段重心高度的变化。

经过对四中男子跳高队训练视频分析,缓冲环节膝关节的角度会影响膝关节的受力以及起跳的效果,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起跳缓冲过程中控制膝关节范围处于140°~150°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何国泉研究发现,起跳腿在缓冲时想要得到最好的效果,膝关节屈曲的角度应为125°。在实际的比赛过程中,统计数据显示仅有少数运动员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的屈膝,受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特点限制,在着地过程中,为了达到最好的缓冲效果,膝关节的缓冲角度建议为140°[9]。

黄昌华表示在起跳缓冲环节膝关节最大弯曲不仅仅与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相关,运动员的技术形式以及身体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相对来说,力量型运动员的膝盖弯曲程度要大于速度型运动员,其统计数据显示处于140°~150°之间。其中,踝关节的弯曲角度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由此可见,缓冲阶段保持合理的角度有利于运动员成绩的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在背越式跳高的助跑阶段,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助跑最后两步的节奏、助跑的方式、助跑的速度、助跑最后两步步长。

2.在背越式跳高的起跳阶段,主要的影响因素有:起跳时的重心高度、腾起角的大小、摆动腿的摆动、起跳离地、缓冲、着地时关节角的大小。

(二)建议

1.加强对助跑节奏掌握的训练,教练员在训练中对运动员进行抗干扰训练,使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不会因为周围环境的改变而使助跑节奏紊乱。根据运动员自身的技术特点采取合适的助跑方式,加强运动员对技术的掌握;助跑的速度不要过快,重视速度的转化率,加强对运动员下肢肌群的训练;提高运动员摆动腿力量的训练,发展其摆动的速度与幅度。

2.强调起跳环节腿的摆动,能够有效地提升起跳速度,强化缓冲效果;要强化腿部力量以及腿部肌肉的训练,保证起跳中蹬伸动作到位;为实现身体平衡和重心稳定,应增强擺动臂与摆动腿之间的协调性;在训练过程中针对髋、膝、踝关节进行专项强练习,增强起跳过程中各关节的角度。

3.八周的实验时间太短,对助跑起跳技术训练的成效研究不够充足。按照训练计划进行下去持续收集训练数据以便分析,本文通过八周训练指标进行评价,还是略有不足。

参考文献:

[1]李老民.田径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2]文超.中国田径运动百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3]李建伟.影响我国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后两步助跑与起跳技术的因素及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5.

[4]王俊.背越式跳高的助跑节奏及影响因素和训练方法[J].辽宁体育科技,2002(01):15-17.

[5]李国东,赵连甲.现阶段中国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至起跳的技术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7):115-117.

[6]阳国诚.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衔接技术原理及其训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06):92-93+100.

[7]张军霞.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0,25(03):104-107.

[8]任建.背越式跳高摆动腿的技术分析[J].田径,1998(09):15.

[9]何国泉.背越式跳高起跳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17):207.

猜你喜欢
过杆田径运动落地
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原理分析
美联储加息终落地沪指冲高震荡走低
体校撑竿跳高教学质量提高探究
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化繁为简,医保支付价可“落地”
让体育课“跳”起来
撑杆跳高过杆训练器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