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当代海外华人教会的青年培养

2010-12-23 06:39张永广
当代青年研究 2010年12期
关键词:海外华人后现代教会

◎张永广

在当今众多的海外华人社团中,华人基督教会的数量日益增多。它们在海外华人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常常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的聚会场所,并担负起诸多的社会功能。如何对华人青年群体进行培养,使其尽快完成文化适应,确立身份认同,即是海外华人教会所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拟对当代海外华人教会的青年培养情况进行考察,探析华人教会对当代青年处境的认识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青年培养,来进行文化适应,进而完成亚文化群体及族裔的建构与认同。

一、基督教与华人的海外移民

基督教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类移民活动息息相关,远自摩西出埃及到犹太人大流散,近至“五月花”号移民美国。在华人移民海外的历史中,基督教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初,美以美会华人信徒、福建著名进步人士黄乃裳开始组织福建乡民南下东南亚;受黄乃裳影响,美国传教士蒲鲁士也在1910年组织移民到沙捞越,建立海外基督教华人社区。①近代华人移民东南亚的持续进行,因应基督教在东南亚地区的早期传播,构建了本区域华人教会的传统与基础。

华人向北美地区的移民始于19世纪中期美国的“淘金热”。随着华人的逐渐增多,少数白人牧师开始在华人中间传播基督教,并于唐人街建立基督教会,吸引了一些中国移民和土生华裔加入。至1892年共有11个基督教宗派在美国和加拿大建立了10间华人教会、10个华人基督教组织、271个华人主日学班或传教点。②20世纪初期,华人教会渐交由华人领导。华人教会向华人的传道工作中国化之后,成效更为显著。教会仍保持其在华人与北美社会间所担任的桥梁角色,为华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自20世纪40年代归化法例实施后,大量移民涌入北美,使北美华人教会增长奇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随着美国和加拿大移民法例的放宽,北美华人教会处于开始急剧增长的阶段。决定留居北美的华人基督徒留学生,把原先组织的查经班演变成为教会,而新移民北美的基督徒,也相继成立教会。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大陆留学北美的学生日渐增多,由于他们的配偶、子女、父母出国探亲和移民,更多大陆人士接触到基督教;在海外定居后,许多人加入了当地的华人教会。据2005年统计,美国华人教会及福音机构超过1800间,加拿大华人教会共354间。③

华人移民欧洲的历史同样十分悠久。最早的华人大概是以廉价劳工的身份来到欧洲,随后到欧洲的是留学生及商人。因为英国在东南亚有不少殖民地,因而东南亚地方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华裔人士亦会移民到欧洲。初期从东南亚前来英、法、德等国的留学生和海员都抱着侨居者的心态。但因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地排华之风日盛,华人便开始慎重考虑是否于欧洲定居。由于餐饮业比较容易入行,语言需求也不高,促使定居欧洲的华人大多数以餐馆和餐饮业相关的行业维生,他们现散居在欧洲各大城市。当前来自中国大陆的劳工和留学生,已经成为华人移民欧洲的主流。

早在1950年,华人牧师王又得于英国创立了基督教华侨布道会,成为第一个向欧洲华人传福音的布道会。基督教华侨布道会的其中一项宗旨乃是建立华人教会,自1951年建立伦敦中华基督教会外,不少英国的华人教会是由基督教华侨布道会推动建立,后来发展成独立的华人教会。英国华人福音工作开始得最早,相对也是最蓬勃的国家,全欧洲第一间华人教会即是在英国伦敦创办。目前全欧洲约有267间华人教会和福音机构,英国就占了约100间。④

除上述东南亚及欧美等地区外,在大洋洲、非洲、南美洲的一些华人移民聚集地也均建有华人教会。大量海外华人教会存在的史实证明,基督教为海外华人提供了一个世界性的横向流动网络,即帮助华人基督徒向外流动,拓展新的生存空间,⑤又帮助普通华人移民进行文化适应,较快融入当地社会。随着海外华人教会的迅速发展,其在帮助华人新移民群体整合华人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作用已经超越了传统华人社团。如各地海外华人教会给新来的中国留学生提供诸多帮助,包括接飞机、找住所,招待他们在教会吃饭,帮他们买菜、学车,放假的时候组织他们一起去旅游等。许多教堂设有托儿所、儿童游艺室和英语学习教室,华人教会还为华人提供医疗帮助及举办专题讲座等。⑥

海外华人教会尤其重视青年培养问题。在它们看来,青年是社会的希望,同样也是教会的希望与未来。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里,面对文化冲突,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人显得更为重要。许多教会已经认识到,海外华人青年一代亦中亦西,其实是教会的未来和桥梁。海外华人教会同样积极致力于对青年群体进行民族身份教育。在他们看来,失去记忆,便失去身份,学会注重自己的民族,是迈向尊重其他民族的起点。⑦

为更好地开展青年培养工作,海外华人教会的联合组织——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设有专门的青年事工委员会,配有专职的青年事工协调主任及工作人员。各地的华人教会及基督教组织亦办有专门的青年工作。在“华福中心”的协调下,各教会组织还联合召开世界华人青年宣教大会、世界青少年华人会议等,共商青年培养问题。海外华人教会人士对当代青年群体的处境有着较清醒的认识,并在具体的实践中付之以适切、有效的培养策略。

二、海外华人教会对当代青年群体处境的认识

在漫漫人生的长路上,变化最大的阶段,无疑是青少年岁月。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当代青年的处境也面临着深刻的变化。立足于21世纪的年轻人,所面对的挑战与冲击,比起上一代当然有过之而无不及。海外华人教会对新一代青年人的处境同样有着较清醒的认识,而这也是其推进青年培养问题的基础。在海外华人教会看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在全球经济、科技、文化急速转变中,人生的方向受到很大冲击,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后现代文化及信息科技的发展。

在香港中国神学院院长余达心看来,后现代是现代精神的延续。它承继“现代”高举自我的精神,并将自我推到极尽。“现代”肯定这世界有普遍真相、客观真理、客观标准,也肯定这一切都是可以用理性去理解的,可以建立一个理性系统解释这世界;然而“后现代”将这一切都否定,认为这世界没有客观标准、客观真理,人不能达至一个客观的理解,对自己、世界及其他事物都是如此。后现代一方面将“我”退到极尽,一方面却否认“我”需要负任何责任。⑧在海外华人教会看来,当今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婚姻观、死亡观、金钱观、工作观受后现代文化的影响要比学校、家庭、教会的劝化更多。“后现代”文化对青少年的具体影响则可以通过以下表格显现⑨:

表1 “后现代”文化对青少年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当今时代下后现代文化正无处不在地塑造着这一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及生活形态。后现代思潮对青少年最大的影响是否定了传统的教导及价值观念,不接受权威答案,没有任何标准或绝对真理。因此只有深入分析及解构后现代主义所带来的冲击,才能有效地使其转化成培养后现代青少年的契机。

当今信息科技的发展对青年的影响同样巨大。网络空间的创建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拓,既为青年人满足了跨远程的向往,又使青年人享受到极速的快感,更为其提供了多边性的群体互动沟通和突破定时在线的全天候沟通的可能。IT带来了信息的爆炸及泛滥,这在为青少年群体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很多问题,有些青少年即成为足不出户的“隐蔽少年”。在海外华人教会人士看来,网络世界对青少年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⑩:

第一,网络世界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矮化及无视成人权威的可能。逃避及抗拒成人权威,是正常青少年所拥有的感觉和行径。网络世界没有日常生活的成人监视、规范、管束、责问,虚拟世界为青少年带来的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和随意遨游的可能。

第二,网络世界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自由言论及表达的平台。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让年轻人去表达的空间实在太少。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公共空间都被成人所操控,无论是就业、政治、经济及传媒都是如此,而很少认真考虑年轻人的意见。相反地,在网络世界中则很少有年龄歧视。青少年可以在网络中别人搭建的平台或自设的领域中发言,自由自在、畅通无阻地表达自己的心声。

第三,网络世界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朋辈式沟通机会。朋辈在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主要朋辈间的积极响应,令年轻人更加肯定自己,彼此的同行亦能分享或舒缓身份寻索中的迷惘。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总有自己的朋辈,但数量有限;而在网络世界中,只要愿意开放,就不难找到其他可沟通的朋辈。特别是对那些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同路人的年轻人而言,网络世界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沟通渠道。

在上述环境中成长的青年,被塑造成难以被成人了解的一代,即“X一代”,也被称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代”。他们本身相当复杂,是一个不容易应付和帮助的群体。“X一代”既强调“个人化”也爱“集体化”,虽满是冲劲,却缺乏毅力坚持,只有现在,没有历史及未来的向度,处于寻索自我之中又在迷失中失落。⑪

海外华人青年除面临着与其他同龄人相同的处境外,还有自己独特的问题,即作为少数族裔所必须面对的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问题。对不同地区的华人青少年来说,在成长的道路上均面临一个共同的挑战,即在种族及国籍的张力下,究竟我是谁?对于新移民的华人青少年来说,“移民”意味着从自己的成长历史中强行抽身而出,去面对一个新环境、新制度、新价值的空间。他们在最需要朋友的年纪离开熟悉的环境,突然失去了与其拥有同一成长经历的伙伴,独自面对种种冲击,在交友上重新开始,又要面对融入主流文化的要求,使他们无所适从。再加上移民家庭的基本成员不多,亲属不多,新移民的华人青少年多在父母身上寻找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文化、道德痕迹,有如瞎子摸象,难免误会频生,甚至关系破裂。对于土生土长的华裔青少年来说,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与父母的看法背道而驰。而在反叛的岁月里,亦往往连“中国人”的身份也一并弃绝了。⑫此外,由于新一代的青年夹杂土生及新移民,不同的言语、文化及思想模式令他们相互格格不入,难以建立交心的友谊关系,以至互不往来甚至彼此排挤。“他们苦于与父母及朋友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时常为自己的身份挣扎,对自己的族裔情感亦满是迷惘。”⑬

海外华人青年因为身份混淆而产生一种“异类感”是很自然的。移民相对于本土国民成为外来公民,而相对于原居国民就变成外国公民。任何有关家国民族的情结都可以理解为“海外华人的矛盾”。对于新移民而言,他们只是做出地域的迁徙,生活模式和关系仍紧贴着原居国;而土生的新一代也变成“中式土生”,他们无法完全投入建立一个独立的家国意识。针对海外华人青年所面临的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问题,海外华人教会积极地发挥其青年培养的功能,鼓励华裔青年多走一步,跳出框框,建立一个多元文化的群体,分享成长中的经验。作为海外华人组织,它们也不甘于延续世世代代海外华人身份的挣扎,继续与“二等公民”、“无根无情无身份”的角色纠缠下去,而是承担起渐趋国际及多元文化社会的培养使命,努力致力于华裔族群身份的构建。

三、当代海外华人教会的青年培养策略

鉴于华人青年所面临的复杂时代环境及独特处境,海外华人教会普遍认识到应树立以“聆听”为先,以“爱”为基础的培养原则,并逐渐建构“先同行、后领导”的培养模式。海外华人教会人士认为,当前青少年的生活复杂多变,若要实施有效的青年培养,必须融入青少年的真实生活中,走进青少年的生活处境中,一起并肩同行,分享经验,引导成长。成人不应该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道德观强加于他们身上,应以宽容、体谅、接纳的态度与自己的子女平辈交往。注重发挥“同行的艺术”,以聆听和关系为先,专注聆听青少年心声;以爱作为基础,在聆听了解中达到同感共鸣;在接纳肯定后进行方向的指导。⑭在对华裔青年具体的培养策略上,海外华人教会比较注重专职化培养、多元化培养和系统化培养。

(一)专职化培养

被称为“X一代”的青少年,面对着后现代的文化及信息科技的挑战和冲击,如家庭、学业、交友、恋爱、前途和婚姻等问题,在其成长之路上迫切需要有人同行及关爱。海外华人教会认为应该要有专职的人员来照顾他们,培养他们,这要比兼职的或遥控的培养方式更为适切和有效。因为要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就需要长时间地与青少年相处、生活及沟通,需要专职化的工作人员及导师倾心从事。只有专职人员充满热忱,愿意献身青年培养工作,全时间投身青少年群体之中,与青少年一起去生活,用生命影响生命,华人教会才能营造出温暖、开放、接纳、欣赏、肯定、关怀、负责的气氛,才能真正做到吸引青年、培养青年。

当然,在主导专职化培养的同时,海外华人教会还提倡专职化培养与朋辈式培养、导师制培养相结合的培养策略。在海外华人教会看来,朋辈之间的影响力非常重要,若长时间依赖专职同工,青少年成长亦受到限制和依赖。教会可以通过栽培新一代年轻人成为领袖,由他们再去培养同龄人或更新一代的年轻人。另外,还应该提倡导师制培养,与青少年建立长久的亦师亦友的导师关系。青少年心底里最渴求的就是认同,最有效的培养方式应该是,组织一班年纪相仿的六七位朋辈老友,再加上一位亦师亦友的导师。

(二)多元化培养

在信息时代成长的新一代,习惯了多元化和互动性的网上行为,即兴和非线性是他们的思想行为特色。针对当今青少年受后现代思想影响,已经习惯了多元化的思想及选择,海外华人教会的青少年培养工作也更注重多元化的接触渠道及培养方式。海外华人教会人士认为,应该捕捉时代及青少年的脉搏,全面掌握他们的需求变化,灵活地做出变动及对策;应该尽量创造多元化的机会,鼓励青少年投入和参与;应该提供适切的培训装备,协助青少年发掘潜能,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学习环境。

青少年喜欢参与一些外向、有具体贡献和意义的活动,所以一些如小区服务、暑假布道队、小六毕业营外展等,都是华人教会乐于组织的活动。青少年喜爱透过“感官”去认识事物,追求“多媒体”的信息传达,华人教会就有意识地通过电视、广播、高科技及网际网络等来进行青年培养。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康体时代。华人教会推动康体文化,在创意、互动的多元化平台上与新一代进行沟通。球场文化是活泼、开放、多元,不同背景、性格、气质、思想、信仰和阶层的人都可以玩得投入和释放。因此华人教会通过组织篮球比赛、气枪射击比赛等,来对青年人进行沟通与培养。华人教会组织还积极致力于增加互动性的活动以及对话性的参与来影响青年,包括历奇训练、组织乐团及剧团等,以鼓励及扶植青少年,帮助其成长。⑮

(三)系统化培养

当代海外华人教会认识到,青年培养问题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教会要重视青少年的需要,就必须从教会的整个培养系统出发,构思一个各年龄阶段人群都能配合的培养系统,以便使资源很好配合,不致人手及物资互相制衡,引起部门间的不协调。尤其是青少年培养工作绝不能抽离于成人工作之外,成人的支持是青少年培养工作成败的关键。因为青少年的家庭情况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成长,成人及家庭工作发展不良,是青少年工作的致命伤,迟早会令青少年培养工作的进展变成昙花一现。

青年培养工作需要积极地结合资源,以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要为青年人安排终生的学习过程,以使他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接受培养。后现代年轻人较喜欢先有亲身体验的学习模式,引起学习动机与兴趣,然后才作理论的反省及整合。海外华人教会认为在培养青年的过程中,要注意体验式、参与性、形象化与群体式等相结合,以建立“生生不息”的青少年培养模式和路线。为此,某些海外华人教会注重建立“双轨制”的培养模式。第一条轨道是一站式的开放性聚会,通过亦师亦友的导师关系来吸引青年参加;第二条轨道为“封闭进深”的路线,通过建立长期“师徒制”的青少年小组,来持续有效地引领华裔青年的成长。⑯

适切、有效的青年培养策略是海外华人教会不断摸索实践的结果,它们也正是通过诸如此类的实践,来完成华裔青年的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海外华人教会存在的本身即可被看作是华裔族群的自建组织。尽管华裔青年在移居国所受的教育经历、与同学邻居多年的交流以及所受到的大众传媒冲击,使他们比较接近移居地主流的思维模式,但他们的表达方式及处理冲突的模式仍然带有显著的东方特点。海外华人教会为华人移民提供了一个似曾相识的环境,也使他们找到一种族群认同感。因此教会对华人来说不仅是一个宗教崇拜场所,也是一个社交和文化活动中心。⑰

海外华人教会长期致力于青少年的工作,如开展和举办青少年辅导、婚姻辅导、美满家庭讲座、青少年子女教养讲座等,不少土生华裔子弟自小在华人基督教会主日学校的宗教氛围中长大。⑱为帮助新一代的年轻海外华人摆脱身份上的“异类感”,华人教会重视发挥华裔职业青年的重要作用。职青在海外华人教会中其实担当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扮演融和族裔文化的大使,更是移民两代之间的最好桥梁。他们既有多元文化的生活经验,拥有多语言的沟通能力,又明白中国人家庭伦理的复杂。他们丰富的生活经验,是独特的海外华人成长经历,而这也恰好是今日成长中的华裔青少年渴望依循的生命轨迹,是他们打破“异类感”的钥匙。⑲

目前,海外华人教会也面临不少土生华裔青年挣扎的问题。他们有些虽然在华人教会长大或皈依基督,但还是不喜欢移民的心态,开始加入当地主流教会。然而,他们常常发现自己的少数族裔身份,以及与主流群体的族裔分界似乎是无法逾越的。这些土生华裔的族裔意识因之被唤醒,再度回到族裔教会中,重新找到族群认同感。⑳海外华人教会也通过组织各种沟通活动,以便打破新移民青年与土生华裔青年之间的隔阂。如突破海外使团于2002年在多伦多举办了一个华裔青年领袖训练营,以“相互沟通”为主题,鼓励年轻人打破隔膜,彼此欣赏。营会开始时,参加者各从其类,土生跟移民不相往来,甚至有人提出离营的要求。但经过4天的相处,从聆听与尊重开始,打开了沟通之门。活动组织者通过音乐和身体语言来打破语言隔膜,透过游戏、历奇挑战活动建立彼此信任及团队精神,进而在创意的发挥中,学习彼此之间欣赏,在交心分享中,进行深情对话。新移民青年进行了文化适应,而土生华裔青年也得以完成身份的重构。㉑

文化适应是一个建立新的文化模式的过程,众多海外华人教会的建立即可看作是华人移民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适应的结果。文化适应同样与身份认同问题密切相关,良好的文化适应是摆脱身份混淆问题的关键。作为为数众多的华人社团组织,海外华人教会对当今华人青年的处境有着较清醒认识,并积极承担起培养青年的责任。它们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较好地帮助华人青年完成了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问题。海外华人教会对青年培养问题的认识与实践,不仅有助于华人亚文化群体及族裔的建构及认同,也可为国内的青年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注:

①朱峰.基督宗教对海外华人移民活动的影响——近代福建地区的三次集体移民活动述评[J].宗教学研究,2008(3).

②杨凤岗.北美华人宗教[J].中国宗教,2001(1).

③④世界华人事工联络中心编.全球华人教会现况报告书(1998—2003)·美洲地区[EB].http://www.cccowe.org/churchreport/main.html.2010-1-20.

⑤朱峰.基督教与海外华人的文化适应——近代东南亚华人移民社区的个案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75.

⑥刘权.美国华人教会的社会功能初探[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2).

⑦蔡元云.身分重建、心火重燃[J].教牧分享,2007(9).

⑧余达心.浅释“后现代”[J].教牧分享,2006(5).

⑨⑭刘颖.牧养“后现代”的青少年:挑战与策略[J].教牧分享,2006(5).

⑩何翰庭.朋辈无界限:信息网络文化中牧养新一代[J].教牧分享,2006(5).

⑪林俊.万变时代.慈悲牧者[J].今日华人教会,2003(6).

⑫陈基舜.点燃未来:新一代的门徒事工[J].教牧分享,2007(9).

⑬黄凤玲.等待燃烧[J].今日华人教会,2003(6).

⑮萧锐志.牧养“资 Net新一代”康体事工[J].今日华人教会,2003(6).

⑯叶松茂.101家教会的少年事工:兜兜转转?生生不息![J].教牧分享,2007(9).

⑰李爱慧.美国华人基督教会的族裔特性探析[J].暨南学报,2009(5).

⑱黄少明.加拿大的新移民[J].教牧分享,1997(9).

⑲黄凤玲.职青——火红的年代[J].教牧分享,2007(9).

⑳FenggangYang.ABC and XYZ:Religious,Ethnic and Racial Identities of the New Second Generation Chinese in Christian Churches[J].Amerasia Journal Vol 25(1),1999.

㉑黄凤玲.等待燃烧[J].今日华人教会,2003(6).

猜你喜欢
海外华人后现代教会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90后现代病症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海外华人寻偶众生相
初恋教会我们爱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