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虚拟现实的迷向与救赎

2010-04-05 12:41黄济民
当代青年研究 2010年12期
关键词:虚拟世界现实青少年

◎黄济民

人类活动空间范围的扩大,使人的空间感觉变得日益具有相对性。活动范围越小人们越容易对自己的方位定位,也不容易发生错觉。当欧洲人认为地球是中心的时候,人们的思维范围和方向范围,是按照地球来固定的。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逐渐被人们接受,于是太阳成为定位的中心。而随着航天技术、科学技术、数字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提出了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村”的概念,可以说信息时代使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比尔·盖茨最初的梦想就是“让每一个家庭,每一张办公桌子上都有一台计算机”,并将它们连成一个网络。①而今互联网遍布世界各地,使人得以延伸。人找到了支点,得以拥抱地球,“地球村”的概念深入人心。电子媒介延伸了人的身体,影响着人的心理,改变着人的时空概念。互联网走进了生活的各个角落,人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学习、探索、体验、享受这个世界和它的各种文化,进行各种娱乐,交朋友,恋爱甚至结婚,向远方的朋友展示照片或者视频,这种体验是如此的逼真,甚至超过真实而存在。如果不理解这些,人们很难理解网瘾者的人为何深陷网络而不能自拔。

一、网络催生了虚拟现实

后现代理论认为在后现代世界中,形象与类像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已经内爆,这意味着各种界限的消失,并产生出一种“超现实”。按照麦克卢汉的说法,衣服是人身体的延伸,城市也是人的延伸,但同时衣服和城市不再是身体和工业的场所,而是符号、传媒、和“符码”的场所,模拟的环境、虚拟的空间变得比真实更加真实,变成了“超空间”。所以后现代者们认为“迪斯尼乐园中的美国模型要比真实环境世界中的真实美国更为真实,就好像美国正在变得越来越像迪斯尼乐园一样”。②“虚拟现实能使人造事物像真实事物一样逼真,甚至比真实事物还要逼真”。③现在的流行文化或称之为大众文化为了紧跟时代,越来越注重符号的意义,虽然大众文化的实践者不能意识到自己延伸,而很少关注现实。所以,大众文化不再将流行消费当作针对实物的行为,而当作符号的行为。发型、品牌、明星代表着追求趋势,作为实体的商品不再重要,而商品的符号才具有真实的意义,实物的价值被符号书写构建的虚像所取代。所以,周杰伦被青少年狂热崇拜,网络成为真实感受的生活。

网络媒介是媒介的集大成者,证明和实现着“人的延伸”。从而使人游动在由数字组成的虚拟世界里,在数字世界里,媒介不再是讯息,而是讯息的化身。一条讯息可能有多个化身,从相同的数据中自然生成。在虚拟现实中,人成为其中的一个符号,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最大限度的让自己感官得以延伸,可以尽情地飞翔自己的想象。我们可以张开双臂拥抱银河,也可以在时光隧道里,成为哈利波特的朋友。

二、人与媒介的融合和延伸

有人很难理解网络成瘾或者说网络沉浸。只要承认人的主动性,考察人类总是延伸自己的感官历史状况、总想控制物质世界的集体无意识,我们就能理解网络延伸带给人的行为及心理的影响。人对欲望无穷无尽的追求,成为人类前进的动力。人类之于客体对象的控制、操纵欲望,在自由广袤的、与人类科技共始终的网络里,得到寄托与附着,或者说找到了对应。网络中身体行为的延伸及其心理的渗透,带有现实社会中所没有的自由、开放。或者说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的无意识的暗箱,失却了习俗的、道德的约束。另一方面是虚拟的客观存在,并构成网络社会。

网络聊天机器人小I对网络社会交流产生深刻影响。小I之前,“在人、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人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是最终的和最基本的主客体关系,而虚拟世界只是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中间系统。它是人为了解决人和现实之间而发明创造出来的,最终又要用它来为解决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服务。”④小I的出现,网络社会交流具有了真正的虚拟性,其延伸意味着网络正在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另类空间。这类空间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科幻影片经常为我们描绘人与机器发生感情的故事,现在这样的故事已经不再是幻想。人类网友之间在网络社会产生感情后,可以将这种情感现实化,从网络转移到现实,在现实世界中约会、恋爱、成家,可是小I与人类之间的感情永远是“柏拉图式的爱”。尽管我们可以把虚拟世界“理解为一种在效果上而不是事实上真实存在的世界,它通过人的感知、想象,在行为空间中得以展现和存在,例如海市唇楼、望梅止渴。随着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的概念也逐渐演化,拥有了新的内涵和特征。现在我们所说的虚拟世界,是基于数字化技术手段基础上的虚拟世界,符号进一步取代了文字,它既可指向现实性,也可构造对现实性来说是不可能的可能性,体现了对现实的超越性,从而扩大了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⑤今天,人的延伸将会继续,人的触感延伸到哪里,人的思维延伸到何方,人的精神都会及时认真地做出反应与回应。

网络成瘾,网络沉浸,实质上是人的延伸,人与媒介的融合,人成为网络虚拟系统的一部分,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人对计算机环境中的虚拟物体产生了类似于现实物体的存在意识或幻觉。而是人对虚拟多感知性即除了一般虚拟所具有的视觉感觉外,还有听觉感知、动觉和触觉,甚至包括味觉、嗅觉等。所以,沉浸是身体的延伸,是身临其境。后现代主义认为当人被从与真实场所的关系中抽离出来之后,仿冒场所并不比重建场所来得更虚假。可以想象当人延伸了除视听觉之外的器官后,会如何呢?

“80后”尤其是“90后”的青少年,是被高科技包围的一代,他们对高科技具有自然的亲和力、理解力、感知力。各种信息充斥包围、滋养、培育着青少年,青少年和网络结合可以被认为是探寻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新途径,展示人的新型发展的新疆界。20世纪90年代起,卡斯特在其“信息时代三部曲”中重复使用了“信息主义”的概念。“哲学信息主义”思潮视信息为超出物质和意识的本体,或认为信息是统一世界的基础。在泛计算主义者的眼中,信息世界是一个真实的、实在的世界,而物理的、有形的世界倒是应当由信息说明的东西。身处网络数字媒介包围的青少年,自然体验着信息的存在,又延伸参与其中。

虚拟空间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许多新形式,譬如人的“信息化在场”和人的“数字化发展”。人的信息化在场就是人通过各种信息手段来表达自己,如以符号、影像等信息方式将人展现出来,成为虚拟在场。虚拟在场的发展,使人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超越时空限制的在场性存在,这是人的一种信息化延伸,虚拟的延伸。“这将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方式的一种巨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与交往方式也将更多地需要从信息主义(信息思维)的视角才能加以把握,而‘实体思维’对此则将越来越难以理解。”⑥

三、摆脱迷恋建立自由关系

诚然,数字化发展,不仅可以解决人的心智问题、实现心智的发展,而且可以对人的理性与非理性全面进行改进。“甚至可以改善深层本我中的精神缺陷,使人获得自己不曾具有的优良精神品质,如意志坚强、敢冒风险等,乃至可以设计出现实人所不具有的理想人格,使得精神自我可以被‘合目的’地改造而成为‘新人’,从而使人获得更全面、更理想的发展。”⑦时代在发展青少年成长的意义也在于此。

但是,网络成瘾者寻找着自身感官的、心理的自由,这是一个没有中心的自由。信息媒体透过不设特定中心的传播网络而占据全球;网络成瘾者作为主体既感到重重地被包围其中,也感到自身的自由地延伸,但始终无法掌握诺大网络的空间实体,不能于失却中心的迷宫里寻找自身究竟如何被困的一点蛛丝马迹。在黑洞里挣扎,只知道时间的延续,却总是不能摆脱。网络成瘾者在虚拟空间中迷失了方向,一旦置身其中,无法以现实的感官系统组织围绕其四周的一切,也不能透过认知系统为自己在外界事物的总体设计找到自己的位置方向,不能为自己准确定位。

当代时空经验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心理经验或地理经验。这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社会,影响着我们每天生活的信息大多没有地理临近性。我们生活在网络社会,通过网络来处理事物与地理临近性无关。今天的经济政治事件、交往行为、认知活动已经深深地依赖于一个由全球计算机网络、全球通讯网络、全球流通网络组成的新空间。新空间的存在正是网络成瘾者所探索的、所需要的。有时虽然网络成瘾者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

有研究认为网络游戏成瘾在享受一种“沉浸状态”的最佳体验,认为最佳体验的实现是网络游戏关键行为的动机,其后继的研究并没有证明这一点。⑧网络成瘾的最好解释就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延伸,人的精神、个性、自由的延伸。在虚拟的网络中,把自己延伸为少年那耳客索斯在水中的美丽的倒影,适应并麻木自己的形象,变成自恋的封闭性的自我。同时,其延伸有着现时代的精神生活基础。从现实层面,就青少年而言,如果不承认其自身所承受的升学、就业的压力那时不客观的。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状况,表现为精神生活舍弃自身的超越性,甘愿附生并同一于贫乏而低俗的物化方式;从形式上获得感性多样性的精神生活,追求非理性的快感及享乐主义。“超越性的丧失以及商品拜物教的盛行,导致了精神生活的贫乏与低俗化,走向自我解放进程的感性迷失在种种非理性的快感体验及享乐主义之中。”⑨网络成瘾实质上是一种迷失的延伸,一种迷失的放逐,一种超越的贫乏。网络可以给人以个性的解放,使人的个体感性得以延伸表达,且个性感性的解放无疑具有历史进步的意义,个性的解放恰恰是积极应对变动不居的现代性及其生活世界的表现。但是如果割断了与现实、自身、传统的根基,使人的精神生活陷入无限的和非理性的状态,则虚拟世界的变换不定,更使得人的精神成为快感的试验场与牺牲品,正如人的身体、心理、行为成为网络空间的工具。那么,网络成瘾就表现为个体感性的延伸在摆脱了传统与理性的双重束缚之后的自我放逐,是精神生活的物像化、平面化从而丧失了自身的内在性与丰富性。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将网络化生活看成真实的生活,置换并且遗忘真实的生活;虚拟成为现实,真实成为虚幻。那么网络化生活对人类生活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的冲击,并会伴随着更为复杂的社会及文化问题。一种用于缓解自身压力的延伸,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压力。摇摆在基本需求的衣食住行与虚拟现实之间,人既生存于物化世界,又被抛于这一世界。不论是青少年或者是成人,“个体不得不面对稳定的压力,即不得不凭借个体的力量去解决不断变化的社会条件带来的不可预测性、非连续性和空虚。”⑩个体生活的旨趣消耗或延宕在各种不确定而又充满诱惑的物化世界里,直到完全沉湎于种种形式上开放、实际上封闭的虚拟生活中,从而在现实社会中完全闭锁了个性,迷失了自我。⑪

媒介将继续创新,人类会继续延伸,虚拟网络不管如何发达,都必须是而且永远是社会现实的一部分。我们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超越与重构,摆脱对虚拟空间的崇拜。如果仅仅认为依靠虚拟技术依靠信息技术依靠数字化,就能解决网络成瘾问题,是一种对社会、对生活、对道德的无知。青少年对信息技术的高度赞同,对虚拟生活的痴心崇拜,对自由开放的不懈追求,使现实心理发生障碍以及变态,个性出现偏差,认为网络是滥用自由的天堂,以致造成了对价值理性和道德精神的忽略,并不断地影响甚至吞噬着美的修养、崇高理想和精神健康。所以,网络并不总是笑脸,网络的虚拟性可以造成异化。人类必须运用自身的力量和能力,发展、引导网络空间。应该相信,且事实也已经证明人类有能力摆脱自身的麻木性自恋,有能力应对现实网络中出现的任何问题。

网络是人类的延伸,同时网络社会是一个可以产生异化的地方,但网络本身没有罪过。在网络世界,我们既有可能推进文明,也可能异化。倘若有网瘾的青少年终于摆脱了那种对虚拟性享受的迷恋,这就说明我们能够对网络建立起自由的关系。倘若成年人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是认真而负责的,这也就表明我们所完成的一个伟大进步。

注:

①[美]比尔.盖茨,辜正坤等译.未来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

②[美]凯尔纳,贝斯特.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54-155.

③尼葛洛庞帝.胡泳等译.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135.

④陈晓荣.虚拟世界的哲学意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4):81.

⑤单美贤,李艺.论经验的完整性:现实与虚拟的结合[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8.

⑥⑦肖峰.论作为一种理论范式的信息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7(2):75.

⑧才源源等.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心理需求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169.

⑨邹诗鹏.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处境及其批判[J].中国社会科学,2007(5):55.

⑩齐格蒙特·鲍曼.郇建立译.被围困的社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5.

⑪齐格蒙特·鲍曼.欧阳景根译.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56.

猜你喜欢
虚拟世界现实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纽带
虚拟世界大门正启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在虚拟世界关爱“小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