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靖
通过实验班培养模式选拔与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研究型高校普遍探索与实践的做法。经过时间的检验,这种培养模式也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效果。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变革对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否也应该采用这种培养模式,以及如何借鉴研究型高校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是应用型高校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本文所界定的应用型高校是相对研究型大学而言的。主要是指把“应用型教育”作为学校的发展方向,把培养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把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重点、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院校。
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是英才制度中校内分流制度的表现,是指不同智力水平、不同能力倾向、不同学习期待的学生被分流到同一学校的不同班(重点班或实验班等),也是研究型高校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开展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一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金子元久教授根据大学的教育力和学生的差异程度把学生分为四种类型:高度匹配型、有限认同型、被动接受型、疏远型。对于个体差异的学生群体仍旧使用统一的培养目标,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势必会造成“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的现象,同时对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也有不好的影响。在“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愈来愈体现在高校的办学实际的背景下,通过设立实验班,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优化培养,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举措。二是满足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创新型人才既指高水平的基础学科教学和科研人才,又包括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个性的自由发展与具有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更多地强调多样性和个性化而不是强调统一性和共性。实验班的培养模式可以进一步凸显本科生教育的个性化,培养创新型人才。三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办实验班,有利于选拔与培养在智力、能力及较高学业期待方面有充分准备的学生,在学生中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形成学生学习的激励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也有利于应用型高校探索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
高校校际分流是指研究型、应用型及职业院校的分流;校内分流则是指实验班的设立。詹妮·奥克斯总结了学生分流的四个理论假定:第一,能力相似的学生被分配在同一个班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分流将避免混合班中可能出现的能力突出的学生被拖后腿,以及学习能力有缺陷的学生失去矫正机会的情况出现;第二,将能力较差与较强的学生隔离在不同班,将有利于落后的学生发展对于学校和学习的正面态度;第三,分流过程本身精确和公平地反映了学生过去的学业成就和自然能力;第四,能力和禀赋相近的学生更易于教师进行教学和管理。在以培养英才为主的高等教育时期,分流制度是高校必然的选择,是高等教育追求效率的必然体现。
虽然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的培养重点分别是注重学术研究和职业准备,但因为两者同属于一个广泛的、有机的社会共同体,培养对象都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在普遍意义上,其办学的逻辑方法是相同的。因此,通过校内分层制度即实验班形式培养学生其理论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大众型高等教育对应用型高校的要求更高,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更多地落在了应用型高校身上,扩招之后,应用型高校学生增加的数量要远远多于研究型高校,学生的差异性更加明显。以某应用型高校为例:该校招生规模从1984年招生80人增加到现在每年招生1500多人,面向全国28个省市招生,分析近几年新生的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1)不同地区学生高考成绩差异很大,既有在内蒙古自治区一批本科以上分数线招收的考生和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招收的高分考生,也有刚刚够二本线的考生。如2009年考生中最高分为639分,最低分却为421分;(2)在学习目标上,既有有继续深造愿望的考生,也有定位在本科毕业后就业的学生;(3)在学生群体中,既有希望通过本科教育锻炼能力,为职业发展做准备的考生,也有希望打好基础,继续深造的学生。该学校近几年在物流管理、金融学等专业上形成了众所周知的人才培养特色,社会对这些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更多的优秀学生宁愿放弃一批志愿而选择了这些专业,也促使学校考虑在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因此,该校设立了相应专业的实验班。设立实验班,是应用型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如何保证实验班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在实践中在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确立多维度的培养目标,设立不同类型的实验班形式
在实验班的办班模式上,希望能尝试两种模式:一是全校性质的试验班,由教务处负责组织,通过数学、英语考试选拔产生,通过两年基础学习,大学三年级起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进入所在学科学习。这种实验班一方面能为有继续深造意愿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后期专业学习做好基础准备;另一种模式是各院系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举办专业试验班,如物流学院的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实验班,商学院面向注册会计师专业可以举办注册会计师专业全英语教学实验班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种实验班主要是为学生面向就业市场,增加就业竞争力做准备。
(二)完善选拔方式,保证实验班的招生质量
优质生源的选拔和评价在实验班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决定实验班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验班组建的两种模式,在实验班的生源选拔上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在新生入校时就进行选拔,对高考分数在一批线之上及有特长的考生,在尊重学生志愿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实验班的选拔考试,除进行笔试外,还要增加面试环节,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心理素质、知识面等进行综合评估;第二,各院系组建的实验班,可以在入学时对学生进行选拔,也可以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学习之后,根据学习成绩、发展意向、综合表现及面试等选拔学生参加实验班的学习。
(三)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实验班的设立可以考虑按照学术型和复合性技能型两个目标框架来设计培养方案。在学术型培养方案中,要按照“跨学科打通培养”的原则,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对实验班学生的培养,要组织用人单位、专家、教授论证制订专门培养方案,在一、二年级以学科或专业大类为基础设置基础课程,不分专业,打通培养,从三年级开始,由学生根据个人志愿、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在专业允许的情况下,实验班应单独组班。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对实验班的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改革,使学生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有效强化,同时也使各院系特色专业方向呈现出强大活力。在复合技能型培养方案的设计中,一定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把社会实践纳入到培养方案中。要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环节的引导、教育和培养。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示范效应
对实验班的学生要通过鼓励参加学科竞赛、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等方面给予学生创新学分,对学生的科研成果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在奖学金评定方面,要给实验班的学生放宽名额,提高额度,也要采取多种渠道为学生创造保送研究生的机会。在实验班中建立科学合理的淘汰机制,一方面鼓励实验班的学生努力学习,另一方面也给非实验班的同学竞争进入实验班的机会,使更多优秀的学生能有机会进入到实验班学生。在对实验班的学生评价中,要改变只以分数作为评价指标的传统,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标准上,要改革只凭考试成绩定“座次”的方法,对学有特长,在学习中能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要给予更高评价,鼓励他们重视能力锻炼,注重发挥学生的潜力和特长。
(五)集中优势资源,为实验班提供优质管理与服务
首先全校上下要形成以学生为本,通过集中优势资源为优秀学生的成长创造平台与条件的理念;其次领导与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成立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领导小组;教务处与各院系要组织专家、用人单位、学生一起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要为实验班配备具有教学科研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高职称教师任课,可以采取校内外公开招聘的办法,也可以在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做导师;给实验班足够的经费支持,做到实验班经费单列,用于聘请师资、学生资助、设立奖学金、开展活动等;要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到企业实践和国外学习与交换的机会。
1.郑海涛,魏法杰.关于高校实验班的现状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8(6):74-76.
2.方平南等.高校优秀生试验班的实践与思考[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56-59.
3.何建平等.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探索与实践——实验班分层教学的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4(3):10-11.
4.王力钢.高校教学改革试验班的现状与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6(4):84-85.
5.金子元久.大学教育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余凯.学校分层、英才制度与教育公平[J].比较教育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