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霞
学生阅读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只有优化教与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而课堂中有目的的阅读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促进学生学得扎实,学得灵活。在小学阶段,重视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受益“终身”。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自主预习,激活思维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在预习时应逐步教给学生一些阅读课本的方法。课前可先布置一些预习作业,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新课内容常识做几道习题,了解新课将要讲哪些内容,什么地方自己不懂,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听课效率。有些内容的预习可以出一些归纳式的思考题,帮助学生有条理地阅读思考。如预习“方程的初步认识”时,可设计下列阅读思考题:(1)什么是等式?什么叫方程?两者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不是一回事?
二、激发兴趣,促进思维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基础科学,要想使儿童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课堂中我常抓住契机,巧妙设疑,利用学生好胜的欲望,为读与思做好铺垫。例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我先拿出一个长方体教具,然后把它展开,用手演示一下长方体的表面有多大,接着设疑:“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学生们看着刚才我手中还是立体图,转眼间变成了平面图形,就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思考片刻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急切想知道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这时,我就说:“同学们,请翻开书看看课本上是如何讲的?是否和你所说的一样?”同学们此时对数学课本产生了浓厚兴趣,轻声地读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因此,“读”是理解的前提,“疑”是思维开端。教学中围绕知识要点,制造悬念,诱发学生迫切阅读的动机。
三、注重引导,训练思维
课堂中,教师主导更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例题进行自学,并善于抓住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思维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自己学会所学的内容,使全体学生的智力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例如在教“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时,我给学生出了三道思考题:(1)该题题意是什么,找出条件和问题;(2)题中的关键句是什么,该句表达什么意思;(3)如何列式解答,是否有不同的方法。学生通过思考,深刻理解了例题中所阐述的思维过程,正确列出了算式,而且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了该题。
四、选择重点,拓展思维
在阅读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掌握好阅读的侧重点,知道学生认真阅读有关意义,法则、性质的文字,理解概念含义,计算题的运算法则,掌握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及解题思路等。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教材在异出性质前有这样一段话:1/2=2/4 = 3 /6 ,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他们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1)从左往右看,原来是把单位“1 ”平均分成2 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如果把分的分数和表示的份数都乘以2 ,就得到2 /4。(2),反过来看,是把单位“1 ”平均分成4 份,表示其中的2 份。如果把分的份数和表示的分数都除以2 ,就得到 1 /2 ,想一想: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什么规律?我让学生填充后阅读课本,并进行比较。组织讨论,学生很快发现了规律,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抓住了重点,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本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应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印象。如学生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让学生阅读性质并进行判断练习。当学生练习有障碍时,再重新阅读,通过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同时”“乘以”“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等关键词语。这样就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人认真阅读课本的良好习惯。
五、巩固练习,强化思维
在阅读后及时进行练习,既可检查“读”的效果,又可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阅读“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后,让学生练习:指出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是合数?为什么?
327374151
57698387
当学生对出现错误判断时,再让他们对照定义进行检查强化“质数”必须“只有1 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合数”必须是“除了1 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认识。这样,通过练习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当然,小学生阅读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有意指导,经常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愿读数学书,会读数学书,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