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国强
论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
● 赵国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第二轮行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人民的广泛关注,高水平的实施素质教育正在“深水区”运行。以生为本,轻负增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倡导生命化课堂,已成为校长和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打造高效课堂,应该首先在远离课堂的地方,“教”字成功,应当“备”字先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就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修订版)》认为,有效教学必须回答如下三个问题:第一,你把学生带到哪里(教学目标)?第二,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教学过程与方法)?第三,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学习结果评估)?而这三个问题都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设计或确定好教学目标,相当于教案设计有一个良好开端。
教学目标是学生所要达到的结果。布鲁姆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有效的学习也是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它是教学的灵魂,引领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进程和方向。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眼睛。“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考察国内外有效教学的标准,课前的准备是重要的指标,而课前的准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备课。通过调研发现,有些教师对课堂的教学目标缺乏精心的设计和表述,教案仅仅是“知识+例题”的罗列,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行为随意,课堂中教师只能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目中无人,游离于学生之外,于是,课堂教学高耗低效,“减负增效”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是教案的眼睛,更是课堂的眼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选择或编制好教学目标等于备课(编制教案)的一半”,也是实现课堂增效的关键。
有效的教学要求师生双方都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共同努力去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清楚、具体、可操作”,用更适合学生的形式来表述。
“三维目标”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坐标系”。尽管新课程的课程目标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但是每节课的课时目标不必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上述格式,也不必都按三个维度来陈述。“三维目标”实际上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坐标系”或“参照系”,课时教学不可能一步达到课程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可以是一个点、可以是一条线,可以是一个面,也可以是一个体。像知识与技能目标就可以是一个点,可以在课堂上定点突破,当堂达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是一条线,这是课堂教学的中轴线,课堂上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当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一个面或体,是多元的、多维的、递进的、阶段性达成的。所以,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目标的重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把知识与能力分开表述,过程与方法应单列出来或融合在其它目标中。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熏陶、教育和培养,都应该在过程中体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格式为:“组织方式或学习方式、方法、工具”+“行为主体”+“行为条件、程度”+“行为动词”+“知识点、能力点”。即是:通过(借助)什么,学生能怎样的干(达到)什么。例如,“通过反复诵读,能熟练的背诵原文。”这样一则教学目标,其结构如下:
通过分析这则教学目标,我们更加清楚了教学目标的基本格式。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一般是指向学生,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目标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所以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也应该包括教师,那么,这则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这样来陈述:通过反复诵读,我们能熟练的背诵原文。通过“我们”把教师和学生连在一起,更能增加课堂中师生的亲和力。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组织方式或学习方式“通过反复诵读”与行为主体“我们”或“学生”一般是省略的,这样上述教学目标就可以简化为如下的动宾结构的句子:能熟练的背诵原文。
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强调科学性。在教学实践中,表述一个教学目标大都是使用一个“行为——内容”对应的陈述句,句子的主语也就是“行为的主体”——学生,由于表述的方便与习惯,一般是省略掉的,为了使教学目标结构更加简明,常常将“组织方式或学习方式、方法、工具”也省略掉(有时为了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省略),这样,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基本结构可以这样表示:能级+技能+知识=目标。如:“能熟练的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计算”,这一则教学目标,能级是“熟练”,技能是“计算”,知识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熟练”加“计算”也就形成了能力,句子的谓语是“行为动词”,具有“外显、明确、可测”的特点,清楚的表明了“行为主体”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
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部分其中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能把带括号、带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转化为不带括号、不带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2)尝试解带括号、带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自主归纳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并说出其理论依据;(3)能按“一般步骤”熟练的解一元一次方程。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融通表述”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第1、3个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目标,第2个教学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暗标”,渗透在实现这三个目标的过程中。一看这三个教学目标,学生就非常明确自己在课堂学习中要达到什么。
再如,一位音乐老师在对一节课题《咿呦嘞啦》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将其表述为:以积极的态度欣赏、感受非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聆听《咿呦嘞啦》和《寻找朋友》,感受体验这两首歌曲的风格特点,知道马林巴、非洲鼓等代表性非洲民间乐器,并能辨认这些乐器的音色。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融通表述,句子太长,是一篇70多字的小短文,学生不好定向。我们可以修改为:(1)能说出马林巴、非洲鼓等代表性非洲民间乐器,并能辨认这些乐器的音色;(2)聆听《咿呦嘞啦》和《寻找朋友》,能说出这两首歌曲的风格特点;(3)以积极的态度欣赏、感受非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以上两个实例中确定的教学目标,结构清楚、有层次。既关注知识点与能力点的确定,又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确定,还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定”,更关注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可检测性,目标指向的是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它能减少课堂运行的被动与盲目。
教学目标设计要挖掘学生达到目标的方法与措施。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中谈到:“如果你的目的是使40-50个儿童学习现成的课文,并在教师面前背诵出来,那么你的训练方法必定力求达到这个结果。但是,如果目的是培养一种社会合作和社会生活的精神,那么训练方法必须从这个目的出发并和这个目的相联系。”从教学目标的句式特点我们可以看出,用更为外显的行为动词来表述,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行为动词前面常常加一个“行为要求”,如能“熟练的干什么?”。什么是熟练?熟练是一个“能级”,张口就能说,抬手就能写(做),叫“熟练”。编写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者在思考的过程中,肯定要思考达到“熟练”的方式方法。首先通过具体事例抽出数学模型,使学生在验证中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而利用法则进行有效的题组训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曾说:“教学无论怎样进行其目标都在于为学习过程提供支持”,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没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更为有害。教学目标中当然蕴含着课堂教学的内容,它以关键词的形式告诉学生他要做什么;教学目标中蕴含着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心中有“标”,目标意识贯穿始终,反馈矫正贯穿始终,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教学目标中也蕴含着评价的方式,它是教师自己和学生共同拥有的 “学习标准”。它能养成教师的研究能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因为教学目标的“行为的主体”是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与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策划设计。选择或设计教学目标,不但关注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确定,更要关注学习方式、方法、工具的确定,学生行为的实现程度具体化,尊重学生差异,预设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课堂资源的生成性,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与途径,使教师在教学环节预设的时候不仅考虑“要教什么,培养什么能力,培养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充分考虑“用什么方法、手段、途径去达成目的”,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包括新课程理念在内的先进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同时,三维教学目标的拨离与融合,外显行为动词的选择,也充分体现了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思想。
仍然以前面列举的数学教学目标为例,第1个教学目标“能把带括号、带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转化为不带括号、不带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体现了一种转化的数学思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策略是“精讲点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知识,自主探究,实现知识的迁移。第2个教学目标“尝试解带括号、带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自主归纳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并说出其理论依据;”体现了尝试教学的思想,它也体现了设计者立足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第3个目标“能按‘一般步骤’熟练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目标指向非常的清楚,而“练足练熟”则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教师“以学为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思想的外在体现。
综上所述,无论从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确定、表达以及教学目标所体现出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来讲,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原点,也必然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真正实施有效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教学目标设计的不断创新和生成,直抵有效教学的彼岸。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
[2]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7.
[3]李建刚,张志勇.义务教育教学新体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4.
[4]赵祥林,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7.
[5]赵方红.改革教案,功夫下在创新教学设计上[N].中国教育报,2008-5-9(5).
赵国强/山东省泰山学院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张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