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玉兰
如何备课更有效
● 时玉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去传统的备课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教育教的需求。所以,新课改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增强教案的实效性上来,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避免盲目抄袭,流于形式。
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作为一名教师应全面了解《课程标准》中蕴含的课程理念。以语文学科为代表:
目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内容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学习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教师理念:正确把握新课程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
评价理念:了解和掌握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新的评价观念。
教材观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
根据上述理念,新课改的学习目标一般包括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如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一课时,我制定了三条目标:1、知识和技能: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张家界自然风光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领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和根据不同的感受朗读课文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上述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体验。
首先,教材是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源,是落实,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教材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了机会。教师要深入钻研和领会教科书是如何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明确教学重点有哪些,教学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等。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或补充,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为此,在备课时,应考虑教学内容是不是此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省略哪些学生已经学过或已经认知的内容;哪些教学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课文《斑羚飞渡》,让我们感受到斑羚演绎了一曲动人的生命之歌,它们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让人感动的是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从而铸就生命的辉煌。我在和学生讨论《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就特地为学生提供了“人类的‘弃老’传说”、《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感人故事等。把这些相关的教材引入课堂,使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通过这样的调整、补充,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提出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其次,寻找日常生活中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语文知识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语文教学要突破教室的局限,延伸到室外、校外,使课堂变得博大、丰富、生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室、广播、电视、电影、书报、杂志等资源搜集资料,也可以进行调查、参观、实验、访问等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备课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教材,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如《一夜的工作》赞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抒发了作者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小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在理解内容上,体会感情上都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备课中,我设计让学生以《我了解的周总理》为专题,搜集关于描述周总理吃穿言行等方面的文章、图片等。学生到书店、阅览室、互联网去查阅,进行摘抄、印制、下载,并整理成书面材料。在课前有了这些研究,在课上适时进行交流,学生就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为新中国有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过程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相信学生的头脑中不是一张白纸,相信学生自己能够学会。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作学习主体,要让教学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开放性、突破性、层次性。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层面上,在“学”字上下功夫。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的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具体做法是: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引导学生自学。对于一些比较容易和浅显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学,“先自学后交流”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就说,在备课时我们应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出的,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
学生难以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指导学生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要对外部信息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此,备课中,对于一些稍难的内容,可以适当创设机会和情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学。“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时,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下列问题:1、这节课为什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我想,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
进行学情分析,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这对贯彻落实课程标准至关重要。从实际的教学过程看,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学习原始状况不同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不同程度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做出侧重分析和判断: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即将学习的知识的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多少?达到什么程度?这样从学生课前预习和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正确地估计未来的课堂,正确地把教学的重点、难点恰当地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为学生构建弹性的学习方案,一旦“节外生枝”不至于生拉硬扯,把学生拉回到既定的教学思路上。例如:《秋天的怀念》一课,为了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思路和表达方式,感悟母爱的无私,我设计了自主探究的环节,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包括:情感朗读、表演、谈体会、设计板书、创编歌词、其它),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力争通过自己的表达,感动全班同学。又如《迷人的张家界》一课,整体感知后,我设计由学生自由选一段读一读,然后让大家说一说介绍的是什么景点,根据学生的喜好,随机组织教学内容。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和方式选择的自主性,使语文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的今天,语文备课要在吸收传统备课成功经验的同时,跳出教师本位、教材本位、知识本位的习惯性认识怪圈,树立素质教育下正确的语文备课观念。唯其如此,才能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打下坚实基础,才能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师生共同发展的双赢。
时玉兰/山东省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