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反馈行为类型及其实施原则

2010-04-06 04:48
当代教育科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信息课堂教学课堂

● 郑 君

课堂教学反馈行为类型及其实施原则

● 郑 君

反馈是控制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反馈,就是把系统输出量的全部或一部分,经过一定的转换,再送回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施加影响的过程。课堂教学反馈行为,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或师生自己对教学活动的反应;教学反馈行为是一种互动性行为,既包括教师的行为,又包括学生的行为,因而它是间断性的系列行为。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一旦发生,其中的任何一次信息交流都可以看作是一次信息通过后接收者的反馈。

一、课堂教学反馈行为的类型

(一)直接反馈行为

直接反馈是指教师从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板演板绘、考查考试、实验操作等方面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反馈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获得反馈信息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式取得的反馈信息比较直接,也比较可靠。

1.问答行为:问答行为又分为“质问式”问答行为和“对话式”问答行为。在质问式问答行为中,教师几乎完全控制着问答过程和方向,教师通过频繁提问,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或引导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的轨道行进。而对话式问答行为是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学生观点基础上再提出新问题;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出置疑,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学生对问答的进度和方向有较多的支配机会。

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学生根据教师或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在班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讨论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学生认识的深化,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课堂讨论一般按照教师(或学生)输出信息——学生接收信息——展开课堂讨论——反馈信息——教师再次输出信息的过程进行。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使课堂讨论有效,做到收放适度。当讨论冷场时,教师要及时启发,打开思路;当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当有意见分歧时,教师要及时组织评议,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当讨论激烈而时间不够用,问题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时,教师可将讨论情况给予小结,指出进一步深入讨论的思考方向,让组长负责继续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3.文字反馈:文字反馈又可分为课堂练习、学生板演、课堂测验等。教师通过学生对课堂反馈练习的解答情况或者学生的板演情况,来获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活动。

4.操作反馈:是指在课堂上教师或学生通过观察彼此的实验操作过程,来获得与之相关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外显信息。实验操作的过程,使学生置身于运动中,强化感知,把外部的动态过程内化为内部的语言形态的概念、性质、规律,展开“动作思维”,以深化理解。实验操作练习,一是要提出明确的实验要求,以确保操作程序和过程能够内化为有意义的信息,促进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二是要在学生操作时或操作完成后,让学生说出操作过程以及所得出的演示结论,把动作时展开的思维外显出来。通过操作反馈,可以强化正确,改进技能,在改进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优化认知结构。

(二)间接反馈行为

间接反馈是指教师从学生听课的表情、姿态、动作或音容笑貌中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间接反馈主要通过“察言观色”获得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比如:

1.如果学生表情轻松,颔首微笑,则说明学生对所授内容理解透彻,教师就可以按原计划教学;

2.如果学生还在埋头记笔记,教师就要适当放慢教学速度或者稍停片刻;

3.如果学生双眉紧蹙,表情木然,说明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教师就应该通过穿插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以便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进度;

4.如果学生紧皱眉头,左顾右盼,或窃窃私语,说明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或看不清板书的内容,或不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这时应该先通过目光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已经关注到他(她)的情况,然后把刚才描述或板书的内容再重复一下;

5.如果头向前低俯超过45°且偶尔瞅老师一眼,目光与老师的目光相碰时又马上躲开,则说明学生在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或者在打瞌睡,教师应该通过眼神、手势等提醒学生,或者让其陈述当堂讲过的某一内容,使其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并能够认真学习。

二、实施课堂教学反馈的基本原则

(一)交往性原则

学习论研究表明,组织学习活动的任何一种形式都是由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教学应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统一体,在信息的传递、加工、储存和应用的流程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看成是“映射”的两个方面,失去任何一方,反馈效应就不复存在。同时,他们又都是对方反射的“回音壁”,尽管不是一一对应的,但都可以从一方找到反馈点,得以检查到反映的外显行为和内隐变化的外显标志。

通常,教师一方的信息反馈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观察、提问、练习、考试等),了解学生学习的现有水平,与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差距与原因所在,并对反馈信息做出反应(评析),从而决定下一步的策略。学生一方的信息反馈是指通过教师获取学生反馈信息后的情感反应(言语、动作、表情)与测试的分析评价,引起自身的思考,并鉴别同学之间信息的反映,从而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诊断自己的学业水平,以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这样,双方的反馈形成一个闭合回路,各自对来自对方的反馈信息进行不断地加工整理,并反射给对方,往返影响。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应该充分把握交往的方式,以符合逻辑与清楚明确的表达方式,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传递再加工的知识信息,表达学生能够会意的信息意图,做到信息和信息意图间协调一致,达到交往和谐的境地。

(二)情感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活动必须促进活动者内部的体验,引起对认识的需要,对创造的需要,对顽强独立工作的需要,也就是引起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评价是反馈的伴生物,是反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评价的反馈是无效的。反馈的评价应从学生发展、进步的方面出发,应采用纵向评价方式(与这个学生的过去相比),知识技能上给予矫正,情感上给予鼓励,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在这一特定的情境中,教师较好地控制对发生事件的情绪参与,克服主观随意性的诱惑,才能增强一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而且,应用情感性原则,还易于培养学生个人对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评价的意识,教师非语言的某种含而不露的暗示,常能导致学生的内省,会增强反馈的效应。

(三)时空性原则

控制论研究表明,人的感官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对不同的外界信息有不同的反应时间,且总是存在反应时间,信息不可能连续进入人的大脑。也就是说,教学中必须控制好单位时间内的信息传递量。同时,学习中吸收信息并保持信息,没有保持不可能有学习,而保持和遗忘总是同时发生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的遗忘曲线指出,任何材料,熟记过后遗忘都很快开始了而且是先快后慢。也就是说,教学中要控制好信息强化的周期,使需要保持住的信息真正保持住。根据信息的传递与保持规律,教学中的反馈必须留出时间,留足空间,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使师生都有思考的时空,达到有效调控的目的。

(四)调控性原则

没有反馈就没有控制,这是控制论的思想精髓。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认为,教学过程中,善于组织学生注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约翰·洛克也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调控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调控的方法,在于采取有效的刺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捕捉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情感状况和学习状态,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的方法和手段(如眼神、手势、评价等),去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课堂教学的反馈——调控目的。

[1]刘显国.反馈教学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7.

[2]李金松.系统论 信息论 控制论与教育改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134.

[3]黄香媛.对课堂教学反馈策略的再认识[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3(4):15.

[4]沙麟.浅谈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绪生活[J].普教研究,1992,(5):8-10.

[5]施良方,崔允漷等.课堂教学的理论——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50.

[6]李晓文.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郑 君/山东省枣庄市立新小学

(责任编辑:张 斌)

猜你喜欢
信息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订阅信息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展会信息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