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 健
班级发展类型及其设计
● 潘 健
班级类型的多样化,既是班级发展的应有生态,也应成为班级建设的目标追求和价值所在。一个班级兼有各种类型的全部良性特征,是不太可能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特色建设、品牌建设之路才是正道。进行班级发展类型的自觉设计,是对班级发展的主动引领和具体策划,是班主任履行岗位职责、行使教育权利的重要体现,也是班主任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班级;发展类型;班主任;设计
走进一所学校,观察这个学校的几十个班级,我们会发现,这些班级的发展目标、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建设路径及表现出的倾向性,各具特色。这说明班级有各种各样的类型。
1.松散群体
班级组建初期,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还属于一群“乌合之众”。他们来自不同的社区和家庭,情况各异,同学之间的关系常常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决定。班干部是临时指定的,班级制度正在酝酿之中,凝聚力还未形成。学习、生活环境的变更,同学、师生之间的互不熟悉,需要孩子们适应、摸索、尝试,在此基础上建立情感联系,加强彼此了解。这一阶段是班主任最繁忙的时期,通常称之为松散群体阶段。
2.联合群体
经过数周的了解之后,哪些学生可以成为班干部,哪些学生是班级中的积极分子,班主任已心中有数。同时,经过前一阶段开展的活动,学生之间增进了交往,产生了感情,各种人际关系开始建立,班级骨干力量已经形成。在班主任的指导下,通过民主选举评议,将一些有号召力而又热心为集体服务的学生选入班委会,班集体核心初步形成。班级的凝聚力较前一阶段增强,正确的舆论逐渐占上风,但班级的奋斗目标与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动机,教育要求仍多是外因在起作用,班级的教育能力处于初级阶段。
3.班集体
班级从联合群体发展为班集体,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其主要标志有:班委会的干部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主动积极地开展各种活动,已成为坚强有力的、团结和谐的、能独立开展工作的领导核心;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班集体目标与每个学生的奋斗目标逐步整合一致,集体观念基本树立,班集体的正确舆论与集体荣誉感已基本形成,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班级丰富多彩的活动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愿意积极承担集体工作,认真参加班级各项活动,争当积极分子的人越来越多,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气氛,优良班风已逐步形成。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班集体形成和发展阶段。
从松散群体到联合群体,从联合群体到班集体,是班级形成和发展一般都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也体现了班级发展层次的三种水平。需要说明的是:班级的发展是不同步的,有些班级组建不久,就呈现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之势,快速进入班级发展的高深层次,相反,有些班级运行多年,却反复、徘徊,止步不前,深陷浅表层次难以自拔;班级的发展是不同向的,有些班级从低到高稳步推进,正向发展,相反,有些班级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高原现象”,甚至会因为种种原因从高到低,逆向倒退。一般不等于特殊,或然不等于必然。
教育生活中,有些班主任事必躬亲,亲历亲为,担任着多种角色,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主体,而魏书生老师“一年平均外出开会达4个月之久”,[1]班级工作井井有条,学生成了班级管理的核心主体。这说明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管理主体。依据管理班级的核心主体,可区分出三种班级类型。
1.班主任直接管理
在我国小学,这种管理模式较为常见。班级目标和制度往往由班主任直接提出,班级干部往往按班主任的意志指定或“选举产生”,管理流程也往往由班主任直接掌控,事无巨细,台前幕后,班主任集大小权力及事务于一身。其优点往往在于:政令统一,标准一致,便于统筹全局;指挥方便,命令容易贯彻执行,有利于形成班级集体意志;有利于集中力量开展活动,组织化程度较高。其缺点往往有:不利于发展个性,顾及不到事物的特殊性;管理容易僵化,缺少弹性和灵活性;班主任往往精力不济,容易出现管理“真空”;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思想,积极性和责任心难以培育。
相对来说,在班级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管理模式比较适用。
2.学生自我管理
这是班级管理较为理想但又较难达成的一种模式。班主任对班级而言,是非直接控制系统,班干部和全体学生才是管理的主体。其优点在于:学生独立自主工作,主体意识得到增强,积极性得到调动;有利于培养出一批中坚力量,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空间较大;能够因地制宜,快速反应。其缺点在于:权力过度分散,容易导致政令不一;学生可能各行其是,优先考虑局部利益,对集体产生离心力,集体形象受损;协同效果往往被抵消,集中性的活动难以开展。
进行这种模式的管理,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健康舆论已在班集体中成为主导,班委会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团结一致,走向成熟,班长领导能力较强,富有号召力,否则,班级可能会四分五裂,成为一盘散沙。
3.师生共同管理
这是许多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着力倡导、追求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基本特征为:班级管理的主体由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共同担任,班级干部发挥重要作用;班主任“扶”“放”结合,抓大放小,班级大事参与决策,具体事务交由班委会处理;班主任与全体学生共同商定班级的目标与规章,共同推进班级的发展。其优点在于:在高度集权与高度分权之间寻找“平衡点”,扬长避短;班主任既能把握大局与方向,又不陷入日常事务当中;学生的积极性有效调动,班级、学生、班主任共同发展。其缺点在于: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平衡点”难以找准,避免不了忽左忽右,产生“钟摆现象”;有些事情处于“临界”状态,容易导致责任主体不明,职责不清,相互推诿、观望的现象。
以谁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主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有班主任方面的原因,如管理理念、工作精力等,有学生方面的原因,如年级高低、学生干部能力等,有班级方面的原因,如组建时间、班级舆论等,不能一概而论。脱离了具体情况,很难评判以上三种类型的优劣,每一种类型都有成功的范例。总体而言,管理中的“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比比皆是,过度集权和过度分权都是利少弊多,寻求平衡,共同发展,应是大势所趋。
曾听到一位学校领导在评价不同班级时有这样的表述:“一班学风特别好,走进他们的教室就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二班特别和谐,做什么事大家的心都往一起想,像一个家一样;三班的孩子好像特别懂事,工作能力强,许多事情都不要班主任操心。”这说明,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内涵。
班级内涵是什么?是班主任和全体学生着力追求的精神品质,是班级学生情绪、性格融合过程中生成的一种群体心理,是班级成员为人做事过程中自然折射出的文化习性。[2]俄国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而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为此,必须“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的影响”。[3]一个富有内涵的班级,能内生出独特的教育资源,焕发出巨大的教育力量。
依据不同的内涵,从倡导的角度而言,学校里主要有这样几种班级类型:
1.学习型班级
我们认为,一个班级要被认可为学习型班级,至少应该具有以下鲜明特征:班级以好学、乐学、善学作为共同愿景,成为不可分割的学习共同体;学习成为班级每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自觉行为和内在要求,成为学生活动的核心内容,成为学生生活、生存的一种基本状态,同时,班主任本身也是一个热爱学习并有所造诣的知识分子;班级成员共享学习资源,共闯学习难关,共创学习成就,并动态地组织灵活多样的学习小群体;在学校同轨班级中,学习风气好,学习成绩突出,有浓郁的书香氛围,获得大家高度好评。
2.和谐型班级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倡导,和谐组织创建的推行,建设和谐型班级成为许多学校、班主任的目标追求。所谓和谐型班级,其主要特征有:民主管理,民主教学,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尊重学生感受,倾听学生意愿,并有民主化的制度保障;人际和谐,团队协作,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尊重,互帮互助,有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舒畅的心理气氛;班级、家庭、社会良性互动,互为促进;班级成员有归属感,有主人翁意识,获得健康、和谐发展。
3.自主型班级
自主型班级的创建,是许多希望从繁重事务中解脱出来的班主任所期盼的。其主要特征有:班级干部能力强,能自主制订活动规划并有效实施,能够处理日常事务;学生主体意识浓,都是班级小主人,能够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分工、合作,职责明确,有一整套的班级运行机制,如班级干部的竞选、组阁机制、按章办事的约束机制、相互制衡的监督机制、注重竞争的考评机制等;班级运行秩序良好,学生个性、特长得到较充分发展。
4.开放型班级
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落实,需要改变原有的班级建设和管理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型班级的主要特征有:配合开放式教学,着眼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目标的建构;注重班级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特别重视社会教育资源的吸纳与利用,有家长委员会、校外辅导员和校外教育基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立足实践,放眼社会,经常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班级活动;班级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学生关心“班事、国事、天下事”,胸怀大志,视野开阔,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强。
以上从三个角度对班级类型作了大致的区分,这种区分是相对的。考察一个班级属于何种类型,应把其置于具体学校的具体场景之中,才有说服力和针对性。况且,一个班级往往是“立体”的,“多面”的,兼有多种类型特征,不应随意草率地定性和“贴标签”。
把自己所带的班级建设成一个怎样的组织,这是一个自觉的班主任首先要叩问自己的问题。现实中的不少班主任,疏于对班级建设进行规划,盲目行动,被动应付,走到哪儿是哪儿,往往过了几年,班级还是老样子,难以发展。
既然班级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我们的班主任就得有意识地建立起相应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自觉地根据各种因素选择、设计、建设适合自身的班级类型。一位优秀班主任曾这样描述:“班级是我和学生们组成的家,精心设计好这个家是我和学生们的重要职责,是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4]
班级发展类型设计,是目标设计,对班级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是内涵设计,追求适合班级实际的内在品质;是个性设计,构思一种特有的班级品牌。进行班级发展类型的自觉设计,是对班级发展的主动引领和具体策划,是班主任履行岗位职责、行使教育权利的重要体现,也是班主任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前面,我们依据不同的内涵,把班级大致区分为学习型班级、和谐型班级、自主型班级、开放型班级等几种类型。到底把班级建设成哪种类型,没有统一的模式,没有硬性的规定,而应主要依据如下因素:
不同的班主任,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个性倾向和对于班级的理解,其对班级建设的类型选择会有不同的取向。就以对班级这一组织的理解而言,如果班主任更多地把班级看成是一种学习组织,他往往就倾向于建设一个学习型班级;如果班主任更多地把班级看成是一种社会组织,他往往就倾向于建设一个开放型班级;如果班主任更多地把班级看成是一种生活组织,他往往就倾向于建设一个和谐型班级。
不同的班级,生长的土壤是不一样的,地处城市还是农村,沿海还是内地,重点学校还是“薄弱”学校,班级建设的类型设计应有所区别;不同的班级,所处阶段和发展基础是不一样的,处于起始年级还是临近毕业,班风凝聚还是涣散,对班级发展类型的设计也会产生制约。相对而言,起始年级的班级,风气涣散的班级,更需增强其凝聚力和归属感,较为适合建设成为和谐性班级,临近毕业的班级,学风良好的班级,较为适合建设成为学习型班级或自主型班级。
一个班级,如果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良好,建设成为学习型班级就相对容易;同理,一个班级如果大多数学生品行良好,自觉自主,又有几个素质高、能力强的“领军人物”,往自主型班级的方向引领就相对合理。
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没有足够的多样性,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蓬勃生机。班级类型的多样化,既是班级发展的应有生态,也应成为班级建设的目标追求和价值所在;一个班级兼有各种类型的全部良性特征,是不太可能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特色建设、品牌建设之路才是正道;不应简单评判班级类型的优劣,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建设适合自身实际的班级类型,才能迎来班级发展的勃勃生机。
[1]侯器.魏书生的班级管理[EB/OL].http://www.ruohai.net/teacher/200711/1441255.html
[2][4]潘健.小学班主任专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63.67.
[3]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41.
潘 健/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副校长、副教授,江苏省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理论协作组组长,南通市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陈培瑞)